章新月
(福建省厦门市湖明幼儿园 福建 厦门 361000)
如今,绘本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素材,幼儿园将其应运用到许多教育教学活动中。但都多只在绘本本身的教育上,而绘本的价值并非只在原有画面上,由画面延伸出的幼儿的兴趣、思考、探究等,也是具有巨大教育价值的。如我们班随着由绘本《边界》延伸出的课程活动“边界”,孩子们在课程活动中进行自主观察、探究,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索、分析、记录等方式解决问题,伴随着问题解决过程又不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新的探究。在不断进行发散性思考、分析、聚焦、变通的过程,促进幼儿自主探究意识的发展,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品格。
绘本阅读是孩子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画面,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孩子在绘本中不断探索。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探索兴趣,马上挖掘其教育价值,从而开展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
例如孩子们在阅读绘本《边界》时,他们对绘本中发现的细节不由自主地讨论起来,“狼的边界是尿、家的边界是门、古时候城市的边界是高高的城墙,怎么边界都是不一样的呢?”字里行间流露着想要继续探索的欲望。我重视幼儿所发现的细节,并主动追问幼儿为何对此细节感兴趣,他们回答到“绘本里很多边界都是为了要保护自己,但是制作边界的材料不一样,并且边界的样子也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们对绘本里的内容提出了问题,关于边界的作用、使用的材料上产生了探究兴趣,由此我们生成了相关的课程活动“边界”。在课程活动的带领下,他们翻阅图书、上网查询、询问有关人员等,调查到了狼依靠自身的尿液进行抢占地盘,而每只狼的尿的气味都是不同的,狼可以根据气味来判别是否是自己的领地;古代城市的边界是高高的城墙,之所以要建的很高甚至在地下还要挖河,是为了不让敌人轻易就能够进入,保护本城市里的人等等。
在重视绘本本身的教育价值外,拓展绘本可延伸的教育契机。在绘本《边界》的引导下,孩子们理解了边界的概念和作用,同时绘本教育延伸到了课程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主动的探究者,从绘本中提出问题,引发探究兴趣,自主找寻答案。
皮亚杰说过,要想让幼儿主动学习,兴趣的呵护与培养关系重大,允许幼儿受兴趣驱使的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我通过全手段、全感官两种策略向动态课程转化,促进幼儿的好奇心进行全探索。“全手段”指让幼儿用绘画、观察、发现、调查、记录、表述、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进行自主探索;“全感官”指调动幼儿的视、听、触等感官进行全面探索。
2.1 语言活动:我想了解的边界。孩子们的兴趣点从延伸到绘本外的其他边界,而每个孩子想了解的不同,要让每个孩子的好奇心都得到满足,我将他们的想法一一进行了分类:一动物类、二植物类、三幼儿园、四我们身边的,通过分小组活动来满足有兴趣不同的幼儿的需求。
孩子们到户外、家中、幼儿园里寻找,发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边界,并将它们记录了下来:家的边界是门,边界的形状是长方形,用铁做成的,可以保护我们;熊的边界是树洞,它躲在树洞里冬眠,树洞是他的家;小草的边界是一条长长的水泥,提醒我们不要越过水泥去踩伤它们等等。
通过前期的自主调查,在语言活动“我想了解的边界”中分享交流,促进幼儿间经验的传递。
2.2 美术活动:我想象的边界。绘画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是幼儿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表达。开展美术活动“我想象的边界”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边界的理解感悟,幼儿画了许多这段时间了解到的各种边界,并加以自己的想象创造。
有的孩子画了用羽毛构成房子的边界,说“这样就是一个温暖的房子,我让边界变的有温度。”有的孩子画了用花做成墙的边界,说“这是我为蜜蜂做的边界,这样它就可以在花墙里采蜜,不会到处飞来蛰小朋友了”等等。
孩子们所有的异想天开都应得到回应与支持,这是他们自主创造的萌发,也为之后合理的创作打下基础。
2.3 社会活动:有边界好还是不好。自主探究基于幼儿的直接经验,帮助幼儿获取丰富的学习体验,满足其探索的好奇。幼儿好奇心最直接的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一天有小朋友提出质疑“边界就是好的吗?”引发了大家的热议,随着孩子的兴趣点,我们开展利用辩论赛的形式展开社会活动“有边界好还是不好”。
在开展辩论赛前,让幼儿自主的加入观点,在家中与父母一同丰富观点材料。辩论赛时,正方:边界可以让我们在户外活动更加安全;图书馆每个区都有边界这样让我们更好的找到需要的书等等。反方:动物园的边界让动物失去了自由;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边界就变得不亲密了;知识有了边界就不能互相联系等等。孩子们激烈地辩论着,在观点的冲突中不断提升经验,获得思维上的拓展。
当孩子对一件事提出质疑时,我们应让他们的每个问号都得到最好的诠释。而最好的诠释就是让孩子自主的去寻找答案,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想法对冲,冲出的浪花越大,对幼儿的启发也就越大。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究,让幼儿的辩证思维得到发展。
从绘本中感悟到是知识是纸上谈兵,获取到的知识实质上是为了增强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获得发展。回归生活,旨在让绘本延伸出的价值真实地反映幼儿的生活与需要,给予幼儿感知与操作探究的机会,让绘本与幼儿生活有效互动,促进幼儿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3.1 发现问题。幼儿自己真正遇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够促进幼儿探究、推动幼儿发展。对于幼儿而言,问题往往是探究的起点,真问题才会引发真探究、真学习,因此绘本与生活的推进应当来源与幼儿一个个真实的问题。
例如:户外活动中发现,投掷报纸球游戏报纸球总是会在地上乱滚;拍皮球时如果球滚落了,也会在操场上到处滚;自行车在操场上到处骑,总是会把小朋友撞倒。
提出问题是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幼儿求知欲望的表现,标志着幼儿对新的认知的需要。将幼儿的问题与经验相联系,发现和理解幼儿的问题,是教师提供适宜支持策略的前提。
3.2 分析问题。分析问题,即是寻找“为什么”的答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空间去探索“为什么”,让幼儿在实际感知,直接操作中去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例如:孩子们发现在操场上玩耍有危险、不便时,他们以个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在操场中实地分析。我顺势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请幼儿留心观察这些问题。幼儿在几次户外活动观察后发现,操场上每个区域的边界不够好,有的不够高、有的不够坚固等等。
3.3 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我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形成假设,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计划,他们用绘画的方式画出边界的设计图:报纸球和皮球间边界的样子是一条线,材料是易拉罐,作用挡住报纸球和皮球;自信车边界的样子是好几条道,材料是塑料长条;作用让自信车有序骑行;自信车和淘气包之间边界的样子是长方形,材料是垫子;作用保护淘气包攀爬的人。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自由地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整个过程是利用儿童的好奇心,使儿童发挥自己的能力,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满足发现需要的过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基本任务是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
3.4 实施计划。当幼儿有了解决问题的想法和计划后,教师要做的就是支持幼儿将计划付诸实践。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实施计划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对于幼儿都具有学习的意义。幼儿既可以从成功中获得喜悦和成就感,也可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找新的办法。
例如:幼儿拿着设计图真干起来了,刚开始易拉罐确实能挡住轻轻的报纸球,但挡不住飞驰而来的皮球;自行车很容易就从塑料长条身上压过去,依旧可以在操场上自由骑行等等问题接踵而来。幼儿会失落的吗,这是必然的,但失落过后他们更多的是总结经验,找办法。
我给他们白纸,让他们观察记录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很快白纸上记满了问题。接着他们分组讨论、继续设计、在幼儿园里寻找材料。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观察角度不同,我鼓励幼儿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允许幼儿通过多种视角分析问题,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在课外学平衡车的小男孩子提出,平衡车道能够很好的让车在规定的路线里骑行;学足球的小女孩提出,网可以很好的拦住球。他们联系生活经验找到了办法,接着就是寻找相应材料,他们在幼儿园里找到足球网,和锥形桶以及杆子。
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尝试,他们成功了。在这一系列的分析过程幼儿发展猜测、假设、实验、验证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合作,协商等社会交往能力,也有助于幼儿初步形成敢于探究和尝试、不怕困难等良好学习品质。
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促使幼儿的学习和经验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层螺旋发展圈都包含了“发现问题——探究解决——经验扩展”的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幼儿发展了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等良好品格。
通过绘本《边界》开展的课程活动,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自由探索、收获快乐、发展良好品格。我将继续追随着幼儿的兴趣,让绘本变成更丰富的载体,承载着幼儿向更广阔的空间自然生长,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