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茂星
(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 西藏 日喀则 857000)
新课改的深人,要求我们反思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训练的传统模式,运用新理念、寻找新策略、运用多元手段打造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课堂。那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新教学,打造精彩课堂,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创新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讲概念、讲公式推导、讲例题,不容置辩,这种应试教育固然稳妥,但是,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一些内容完全可以自主学习,练习可以自主完成,例题也可以自主分析,为此,灌输教学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不利于他们的提高和发展,即使学困生,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也无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也剥夺学生的自主探究权、抑制学生的思维力、创新力的发展,与新课改背景下的新课堂的要求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改变“满堂灌”,“让学于生”,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学会析疑,真正实现善思、敢问、乐学的飞跃。例如,《等差数列》教学时,教师应改变传授等差数列的概念、讲解求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以及通项公式、给出练习强化公式的运用、概念的理解的落后、传统方法,采用通过导人激趣、给以适当点拨的方式,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学会释疑,既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问题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热身环节,借助于“数学王子”高斯的算法入手,让学生发现1、2、3、4、5、…、96、97、98、99、100数字的特点——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都多1,从而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让“等差数列”的概念的教学简单易懂,再引导学生根据高斯的算法,求出前100个自然数的和,此时,教师点拨:高斯的做法是“首位倒序法”与“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存在一定的距离,以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是什么?学生有了探究的问题以及探究学习的欲望,也就奠定自主学习的基础,创新教学,简言之就是改变教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仓储式”机械训练、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而是让学生质疑善问,让学生发现问题,展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手段的单一和落后,新的课堂观的背景下,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发展需求的课堂模式,合理、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模式,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推动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以必修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视频歌曲《东方红》,当太阳冉冉升起时,教师按下stop键,停止歌曲的播放,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在欣赏视频歌曲时,是否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知识生动、直观,减少了枯燥、乏味感,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以多媒体为主要形式的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不仅优化了导人的方式,营建愉悦的课堂氛围,也有助于增加知识的趣味性、直观性。例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时,对于圆和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如果教师采用“言传”的方式,学生会感到抽象,增加知识的难度和枯燥感。而如果借助于多媒体的动画特点,为学生呈现太阳升起的过程,再抽象为三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很容易探究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交点情况——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相交、相切、相离)。再引导学生对直线和圆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长的比较,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本质……这样的教学,降低了知识的抽象性,提升了直观性。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极大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如微课、微视频等,是对传统课堂的创新和优化,也优化了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以预习为例,传统的预习任务的布置,以看教材为主要方式,学生走马观花看一遍教材内容,预习效果之差不言而喻。而教师设计预习提纲,搜素网络资源中的相关素材,选择利于学生先学的微课、微视频,将链接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观看微课、微视频,从而增加先学的有效性。例如,《幂函数》教学时,教师首先下发预习提纲,让学生明确预习什么、怎么预习,如果学生纯粹看书,对于相关的知识,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不能实质性地把握和领会,预习“一知半解”。此时,微课、微视频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如观看微课视频《幂函数的定义》,通过1分钟的视频的观看,短短的微视频的观看,让学生全面、细致地理解了幂函数的概念,提高了预习效果。让学生观看《特殊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通过观看微视频,“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公共点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幂函数的认识全面、深刻、具体,提高了预习效果,为课堂上的主动思维埋下了伏笔。
创新教学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时代进步的主题,是新课改的主旋律,高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作为新形势下的高中数学教师,应立足“生本理念”,站在新课改的前沿,不断创新,打破陈旧,营建教师智慧教、学生智慧学、教学相长的智慧课堂,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