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利
(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 宁夏 银川 750000)
初中历史是一门通过历史资料讲解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学科,在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历史活动、事件、实证,需要学生通过初中历史学习了解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过程,能够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时间、空间联系并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对历史事物进行深刻、全面的解读,具有叙述历史、形成历史认知的能力。但是由于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着较大时间差距,学生常常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停留在文字表面,难以有效的理解历史史料,更无法实现历史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降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就成为了一线历史老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的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具体的生动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情境中去深刻理解知识内容,完成能力培养,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化解历史事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差距,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唤醒情感体验,对历史背景的理解拥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在学习和分析历史事件、史料时能够更加客观、全面、深刻,提高了学习效果和质量。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生动、直观、立体的优势,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或引入相关的视频教学资源,将原本抽象的文字描述以历史情境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如临其境,拉近了历史事件和学生的心灵距离,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也提升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使学生从真切的历史情境中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社会背景,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发生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比如学习“戊戌变法”这课时,老师可以课前准备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影视视频来进行课堂导入,生动直观立体的视频资源很快集中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老师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学生走进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原因、内容、影响和意义,同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积极的分析和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轻松掌握了本课的知识内容,同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了辩证的、全面的去认识历史。
学起于思,思则源于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的展开历史知识的思考和探究。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使问题具有启发性、挑战性和深刻性,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展开大量的分析活动,使学生在问题研究中完成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从而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历史分析能力,得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比如学习“新文化运动”这课时,老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不断地进行反抗和探索,那么先进的中国人使如何探索的?都有哪些阶级参与进抗争中?有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结果怎样?探索过程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又分别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问题导学中展开自主学习与探究,边解答问题边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使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了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将生活经验融入到历史知识学习中,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互动交流,思维碰撞,并通过生动的思辨活动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培养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辩证思维。以“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这课为例,老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将香港、澳门、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以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行类比,使学生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习俗中体会到香港、澳门、台湾殖民地回顾的特殊性,进而针对“一国两制”展开思辨活动。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思维持续处于活跃状态,而生活情境则使学生走出思维常规,更加多角度的去寻找论据展开深入分析,推动了辩证思维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课堂引入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降低了历史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学生在情境中拥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历史,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