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以兰州文理学院为例

2021-11-22 21:04罗婷婷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应用型区域

罗婷婷,王 旺

(兰州文理学院 a.教育学院;b.教务处,兰州 730000)

0 引言

高等学校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传承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而专业建设是履行高校职责、实现目标的载体。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地方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影响着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设置;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承担着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高质量人才培养与输送的历史使命,服务并支持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建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在助推区域经济转型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中涉及的兰州文理学院是2013 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院校,2015 年被列为甘肃省首批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试点院校,学校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学、艺术学、工学为主体,按照甘肃省将文化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规划目标,重点做强文化、旅游、传媒、艺术类专业,逐步发展和培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为区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服务。

1 甘肃省产业结构及区域发展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间的关系

1.1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及规模决定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

应用型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经济发展水平既可能促进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也可能阻碍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步入21 世纪人工智能时代,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整体呈现出持续优化趋势,甘肃省产业结构也在持续发展中不断优化升级,传统产业面临升级改造,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如文化产业、技术产业、信息产业以及服务产业等如雨后春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并日益规模化,这都影响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专业与新增设专业数量的调整。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要经济支撑,毋庸置疑,地方财政投入水平是制约与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水平的核心要素。

1.2 区域经济发展及市场需求影响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设置的导向

通过对我国“十三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的分析,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呈现如下4 个特征:第一,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与巩固;第二,制造业增加值多年居于世界首位;第三,工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第四,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甘肃作为西北内陆主要工业大省,抢抓“一带一路”最大发展机遇,深度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积极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兰州文理学院肩负着为地方区域培养专业人才的使命,其学科专业设置必须体现出实用性、前瞻性、创新性等特征。

1.3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以助推区域发展为主要任务

以服务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为目标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兰州文理学院的专业建设不仅是其履行职责与使命的载体,更是社会职业分工精细化、专业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一方面,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服务于当前区域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文化建设,要以区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依据;另一方面,新专业的增设着眼于未来区域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前瞻性与预判性,是区域发展的有力推手。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在处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社会政治经济水平的制约,同时也能反过来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是兰州文理学院存在的价值体现,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因此地方高校要实现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2.1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要求

根据甘肃省统计局发布的《2020 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 年的8 718.3 亿元增长到2020 年的9 016.7 亿元,增长了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1 198.1 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2 852.0 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4 966.5 亿元,增长2.2%。三产业结构比为13.3:31.6:55.1。作为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省份,甘肃不仅具备了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位优势,更是为未来与中西亚地区深化合作奠定了区域基础,其旅游、农业、商贸物流等经济领域也将迎来新的投资机会,区域经济发展具备巨大的潜能。因此,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是对甘肃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2.2 甘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现状

自2015 年10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来,甘肃省将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以天水师范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等8 所地方院校为主阵地,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重点为传统支柱产业、九大战略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特色优势农业、现代服务业、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未来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兰州文理学院作为一所以聚焦赋能服务区域文旅、传媒、艺术产业发展新业态为办学定位的地方应用型大学,主要以服务社会政治、发展社会经济、延续社会文化为使命,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走出了一条颇具风格、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发展道路。学校目前已开设36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以及法学8 个学科门类,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语语言文学类、数学类、化学类、材料类、音乐与舞蹈学类、设计学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新闻传播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金融学类、教育学类以及体育学类共17 个专业类。其中,艺术学类专业占比30.56%,管理学类专业占比13.89%。

3 甘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特征分析

地方高校主动融入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是完善高等教育服务和功能布局,防止办学同质化的重要举措。甘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3.1 严格遵循服务地方的价值导向

作为推动甘肃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坚持高等教育与甘肃经济同规划、同发展原则,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凸显特色。兰州文理学院充分利用省会区位优势,在保持原有专业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按照甘肃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同时,兰州文理学院持续加强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财务管理等传统基础专业建设,重点发展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广播电视学、音乐表演等与“文化、旅游、传媒、艺术”四大方向相关的专业,持续发展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与传统支柱型产业相关的专业,加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体现互联网时代特色专业的发展力度,逐步实现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链无缝对接。本科专业数量逐年递增,从2013 年的5 个上升到2021 年的36 个,年均增长率达到54%,建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产业链完整、竞争力较强的专业体系。

3.2 合理平衡传统专业、新兴专业与特色专业间的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演变进程中,地方高校在积淀了一批传统优质专业的同时,通过寻求与地域文化、地方经济的交叉点,发展了一批凸显地域特色的专业,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新兴产业的崛起催生出一批新兴专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体现出其最本质的特征,即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合理平衡传统优势专业、新兴专业与特色专业间的关系。兰州文理学院在70 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建设了一批凸显地方特色的专业;紧密对接社会服务产业,建设了一批与六大传统文化产业与五大新兴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按照甘肃省建设丝绸之路信息港、发展数据信息产业以及推进“区块链+”创新的发展战略,建设了一批与信息科技相关的新兴专业,不断提升专业结构与甘肃省第三产业的契合度。

3.3 逐步提升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在经济发展区域化和高等教育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区域化,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专业设置是否与区域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吻合;第二,专业结构的调整是否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动力一致;第三,专业内涵建设是否与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技能型培养目标相符。从甘肃省产业结构来看,加快推进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延伸方向。甘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向不符、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符的老旧专业,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不断提升。兰州文理学院自本科专业设立至今,分别以敦煌文化、融合媒体、甘肃乡村旅游、信息服务与文化服务、财务服务、会展服务等公共服务为立足点,形成了文化艺术类、传媒类、旅游类、文化艺术+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公共服务类几大专业群,为甘肃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提升搭建了专业平台。

4 甘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4.1 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达成共识

关于应用型高校的界定,源于20 世纪80 年代高等教育界兴起的重实践、强应用的教育理念,发展至今,其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共识。首先,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地方的体现,更具有地方特色与地方指向性,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主趋势;其次,地方应用型高校是地方人才培育与输送的重要渠道,校政、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更能满足服务地方的战略需求。

4.2 对专业集群的建设与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

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提出了“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的专业建设要求。从甘肃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在传统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并存发展的背景下,打造与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以及华夏文化传承产业等相关的专业集群将成为未来甘肃高校专业发展主趋势。

5 结语

产业结构的转型、产业模式的革新以及新兴技术的兴起与发展都增加了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劳动力培养及输送的主阵地,其结构合理的专业设置已然成为实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依托。把握国家、地方经济发展脉搏,以专业整合、专业优化、专业升级的方式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必将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地方高校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应用型区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黑夜的献诗
西安文理学院高萍教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