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诗文 开启阅读之旅

2021-11-22 21:21
读与写 2021年25期
关键词:诗文古诗文古诗

朱 莎

(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 绍兴 312000)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每当我听到这朗朗的诵读声时,我的心中便生出无限的喜悦。鸟欲高飞先振翅,生欲成才先做人。在当今抓素质教育的同时,学习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很有必要。

古诗文是千锤百炼的美文,流传两千多年,说明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小学生熟读背诵古诗文,既能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了解先人的心境,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并能将书面语言内化吸收为自己的语言。因此,鼓励学生多背诵一些古诗文、名篇佳作,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不仅有益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还能帮助儿童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呢?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1.诵读,在教学中起步

1.1 朗诵训练,感受诗文节奏美。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其学习内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

古诗既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又蕴意丰富,韵味无穷,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可以发挥古诗的这一优势,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我经常用精彩的古诗赏析和老师富于感情的吟诵范背,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感受其音韵之美,受其感染,受其鼓舞,认为背诵古诗也是一种美的享受,纷纷要求背诵古诗。古诗的意境很美,在指导背诵时,我还会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头脑中不断出现诗文中所描绘的景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指导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在学生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给学生播放优美的配乐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进入情境,感受西湖的美,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便轻松地背会诗文。再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利用多媒体再现送别画面,并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等手段,营造了大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依依难舍的动人情境。在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孩子们很快进入角色,仿佛自己就是李白,正伫立江边,深情地目送友人远游,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产生移情效应,他们思绪飞越时空,神游文本,与圣贤心心相通,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

1.2 诗画结合,体会诗文意境美。儿童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外界具体、直观的事物极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简笔画的功能,帮助学生背诵。记得在指导学生背诵《枫桥夜泊》时,我先指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画出简笔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些具体生动的事物,然后边看图、边朗诵、边记忆,学生很快就能背诵。

我再摘录我们课堂教学《钱塘湖春行》时的片段:

师:请孩子们读读这首诗,思考一下:如果根据诗意作画,要画哪些事物?

生:要画孤山寺、贾亭、湖水、白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

师:那么,孤山寺、贾亭的位置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生:孤山寺画得低一些,贾亭画高一些。因为诗中说孤山寺北贾亭西。我们还要根据地理知识:上北下南。

生:还要画小路。

师:是怎样的小路?

生:要画一条狭长的小路,因为是“最爱湖东行不足”。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还有的说,树上只能画些小叶,树下要画一些落花,因为是早春。讨论到画面上要不要画马蹄子时,学生们争论得更激烈了。有的说:“不要画马蹄子,那只是透露早春的信息。”有的说:“要画马蹄子,不画怎么体现“浅草才能没马蹄”呢?

“诗画互动”的课堂教学正如一池碧波荡开涟漪,诗歌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将会产生更多更有效的方式方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互动。浓浓的诗情画意把课堂衬托得古韵十足,学习兴趣尽情释放,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绘画给予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

1.3 学唱诗文,感受诗文音韵美。诗词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给了我们很好的引导,活泼如《咏鹅》,深情如《游子吟》,流畅如《苔》,柔美如《蒹葭》,婉转如《鹊桥仙》,激昂如《满江红》《将进酒》……可诵可唱,可舞可吟,诗词之美,尽在其中。大可以将屏幕搬进现实,也可以老师躬身示范,还可以学生自主创作,吟诵唱和中,诗词之美自会显现。比如,在教学《虞美人》,我就利用录音教学生唱这首词。学生喜欢唱歌,把唱歌当做一种享受,在学唱歌过程中,一遍比一遍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深切,而后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这样,学生在浅吟低唱中,方能感受诗词之美。

1.4 演背诗文,体会诗文趣味美。《司马光》、《曹冲称象》等古诗文的故事性极强。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把这些古诗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出来,演出来,采用这种故事导背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大意,学生听后兴趣盎然,背起来也就易如反掌。

除了故事导背的方式之外,在每一学期,我还会组织学生选择本学期所学习的古诗词来进行舞台剧表演。如此,在亲身的感知下,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并产生诵读的兴趣。比如:去年,我们班的一个小组合作表演了“暮江吟”。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入手,先表演了白居易在朝堂上的郁闷,然后表演其在离开朝堂之后的愉悦,站在江岸上欣赏自然美景,借助对美景的感叹自然而然地抒发出内心的轻松与愉悦。在这些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其他学生看得是津津有味,随着诗人的人生际遇的变化,其心情也在不断地变化,并为诗人不公的待遇产生了愤懑之情。如此,借助舞台剧不仅丰富了诵读形式,还将学生带回到了那个时代背景,加深了对诗人人生际遇的了解,为其今后学习古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熏陶,在传承中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孝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精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如何传承,如何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得到熏陶,在传承中健康成长。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学习古典文化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让学生把诵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于是,在诵读经典诗文教育活动中,我由组织者、管理者,变成学习的带动者,成为学生获得快乐,获得成功的示范者。让学生直面《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论语》、《孝经》等。选择弟子规中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的教育;诵读经典,也正是劝学、劝爱、励志、修身的重要手段。学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终身学习力的摇篮。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我们班召开系列《我爱经典》主题班队会,让学生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小节目,精彩的小故事,加深对经典文化的热爱。撰写日记,把自己的诵读感悟随笔,及时记录下来。把班级好的日记进行漂流,让同学们互相学习。抄写读书笔记,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主动完成。每个学期末都在家长会上为家长展示诵读积累的成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了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给学生构筑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还为他们终身的精神发展奠定了基础,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唤醒了学生的灵魂,建构了学生的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用良好的习惯,影响学生的一生。

3.感恩,在生活中体现

常怀感恩之心,争做有道之人。国学教育时时处处用圣贤的智慧陶冶师生的情操,引领学生在传承中成长,在生活中学会感恩,学会做人,从小树立感恩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为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经典的同时,享受着幸福、快乐的校园生活。

为了让孝心传递,让爱生生不息,让学生知道感恩,我组织召开走进经典人物,让大家知道“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还在班级举行一系列“亲子”活动,让学生背一周十斤重的沙包,无论是做什么都不许放下,体会母亲的不容易;让学生做一天的家长,体会爸爸妈妈为每天生活的操劳;让学生坚持一周每天给父母洗脚、捶背。让学生多尽孝道,让学生心怀感恩。

在学校里,你会随处看到这样的情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学生们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见到客人会招手敬礼,见到小朋友摔倒了,会及时扶起来,见到操场上有垃圾会随手拾起来……只要看见谁有困难,他们就主动帮助谁,“泛爱众,而亲仁”,生以乐于助人为快乐。

在家里,“入则孝”更是让家长们欣慰,昔日爱挑食的孩子不见了,昔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不见了,他们“对饮食,勿拣择”,还能主动帮助父母亲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了……子以孝顺贤惠为光荣。

在公共场所里,他们能“长者立,幼勿坐”,昔日那个上车抢座的孩子不见了,还能主动为老人让座了,大声吵着要好吃的孩子不见了,变得遵守公共秩序了……人以守纪为准则。这就是诵读经典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变化;这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用行动诠释了的优良品质;这就是用经典故事、经典名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们成为自信、乐观、大气、坚毅、勇于担当的人;这也正是诵读经典,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快乐和欣慰。感恩是一种态度,“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物利两忘,漫望天上云卷云舒。”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诗词,传承经典,让经典从学生的口中侃侃而出,点点滴滴融于他们的血液中,如四时之花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猜你喜欢
诗文古诗文古诗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拟古诗”之我见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走遍万水千山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