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月月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实验小学西校区 安徽 淮南 232200)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由班杜拉在1977年最早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从而形成新的行为。如果人预感到自己的某一行为将会导致某种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而效能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进行某种行为时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当人确信自己进行某一活动并有能力去完成它时,便会产生高“自我效能感”,并努力进行活动。因此,研究学生自我效能感对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纵观现在的学生,包括中学生和大学生,都是在一个比较宽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然而,异常激烈的职场竞争和严酷的就业压力和由此引发的家庭问题,都在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就业困难、社会分配不公,父母离婚或沉迷于不良嗜好等等,使得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有着更多的烦恼,以及对社会的思考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2.1 自我效能感在中职学生中的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学生在校行为和走上工作后的情况反馈发现,中职学生大致会出现以下这些问题:(1)中职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迅速扩大,社会化加速。渴望了解社会,但却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2)中职学生精力旺盛,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看问题比较片面;(3)由于社会就业压力激增,毕业后直接面临着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共同竞争就业的形势,他们担心毕业后找不到稳定工作,这些问题导致中职学生低自我效能感,做事情没有自信。
2.2 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学业关系上的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和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性,进一步揭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作用。
(1)自我效能感越强的学生,其成绩也会相应越高。杜巍、杨世昌和程利使用修订的大学生自我效能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某师范院校的学前与小教专业的大学生85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50人进行测量研究。结果显示,成绩较低组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明显低于成绩优秀组。这说明自我效能对学业成绩是肯定有影响的。符合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2)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自我效能感差异。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自我效能感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1)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学业成绩方面,女大学生要高于男大学生,主要在英语成绩这个方面上。一般来讲,女生在学习语言的能力上要比男生有优势。在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上,男大学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的优越感要强于女生,从而自我效能感较高。因为女生在学习上比较占优势,成绩又普遍高于男大学生,所以表现为自我效能感并不低于男生。(2)小教与学前专业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无显著差异,其学业成绩也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从一般情况来说,提高效能期望的方法是获得成功的经验,而反复的失败不仅不会提高自我效能,反而会严重降低自我效能的期望;(2)替代经验。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是获得替代性经验的关键,而替代性经验又是人们获得效能期望的一个重要途径;(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优势在于其简便而有效,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言语劝说也需要经验的支持,否则其效果是不稳定的;(4)情绪唤醒。班杜拉在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在人们不受某些自己厌恶的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自己成功。
4.1 努力获得首次成功体验。为使个体能够建立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就要给其创设体验首次成功机会的良好环境。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有亲历成功的机会。例如,鼓励参与各种竞赛,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自己归纳问题,培养总结的能力。
4.2 加强外部强化。对青少年采用恰当的外部强化,使个体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增强个体的自信与自我效能感。外部强化能保证任务的完成,激励学生去努力向新的目标前进,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通过外部提供的有关信息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产生自我效能感。教师向学生传播诸如此类的有利于学习和进步的观点,对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是十分必要的。
4.3 营造积极的氛围。班杜拉认为,在充满紧张危险的情景中,情绪易于唤起。当人们的心情处于过分紧张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和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很多。积极稳定的生理状态会使人更加镇定和自信,行为表现也会更加从容,从而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