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

2021-11-22 02:07覃祚敏
读与写 2021年31期
关键词:区位图文学科知识

覃祚敏

(广西柳州市第六中学 广西 柳州 545005)

1.引言

综合思维即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1]。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持续推进,高考评价体系也随之而变化,高中地理知识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图文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学生调动综合思维才能够高效掌握。在解答地理试题时,学生需要调用学习过程中构建的知识体系,结合从图文材料中提取的信息,经过综合分析确定答题要点,并使用规范化语言表述才能得到答案。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以适应新高考的检测和评价要求。

2.高考评价体系背景分析

2.1 重视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高考评价体系考察的重点之一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首先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完成学科知识的储备,学生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理解,从中剥离出学科的核心知识,这一过程对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地理学科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检测与运用,在高考试题当中主要体现在试题信息都需要学生调动所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来进行提取,而不是传统考察方式当中对纯粹理论知识的背记形式[2],所以,在高考试题考察方式的任务驱动下,高中地理教师也需要改变授课方式,重点强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2.2 关注学生综合思维的发挥运用。关注学生综合思维的发挥运用,也是高考评价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综合思维的运用需要学生立足所学的学科知识,对学科知识做出自己的理解,有效帮助学生将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吸收,将陌生的专业知识纳入进自己的知识储备体系当中。再者,高中地理学科的试题考察往往都体现着较强的信息联系,学生必须站在整体的视角上来对信息进行综合整理,才能精准把握高考考点。高考评价体系的这种考察方式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检测更加严格,需要学生通过充分的能力锻炼才能到达综合思维的熟练运用。[3]

2.3 重点考察学生获取信息并加以应用的能力。高考评价体系当中,考察学生获取信息并加以利用的能力是检测综合思维能力重点之一。地理学科知识和高考试题的呈现方式多以图文材料相结合为主,既需要学生解读图文材料获取解题信息,又需要学生调用知识储备体系当中的相关内容,从整体的角度将信息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因此,教师要调整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综合思维的锻炼设计更加有效的课堂活动。

3.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自然、社会与技术等学科的综合,还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综合。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如果纯粹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容易导致课堂枯燥无聊,加大学生理解的难度,不利于学生吸收知识。地理高考评价体系重点考察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运用,综合思维的考察方式改变了传统应试教育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避免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走向模板化的困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借助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材料,注重综合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课后及时让学生通过检测来巩固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适应高考评价体系的新要求。

3.2 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过程当中,需要对传授的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化呈现,帮助学生掌握独立地理知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深刻的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运用,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学习效率。[4]另一方面,地理教师还需要创新课堂学习活动,最终达到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综合思维的教学任务。上述两个层面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思维培养作用,能够推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自我优化,在授课知识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都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让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考评价体系的新要求。

4.综合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探究

4.1 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精选热点地理素材,更新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主题,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对教学活动进行主题化设计,加强与学科其他知识点、其他学科知识点的联系,促进地理知识的迁移、扩展和转化,以综合学科的知识、思维共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让学生的单线思维逐步发展为综合思维。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27页活动——南水北调。布置预习任务时,将班级学生分为3个组,按“调出区”、“调入区”、“决策者”三个派别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需要查找、收集能支撑己方观点的图文资料。上课时,“调出区”和“调入区”开展一次模拟谈判活动,由“决策者”做出裁决。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展开辩论,综合思维得到了锻炼,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4.2 巧设探究问题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促进综合思维形成。有效的课堂讨论给学生营造了活跃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吸收他人的观点来完善自己的想法,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思维创新,让学生能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熟练运用综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达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5]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94页探究活动——分析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蜀道不再难”的原因。高一学生还没有经过系统的综合思维训练,很难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区位因素的发展和变化,教师可利用层层递进式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问题1——四川省以哪种地形为主?问题2:古代四川省以何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主?问题3——结合四川省的地形和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分析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原因?问题4——四川省现在拥有哪些交通运输方式?问题5——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修建得益于哪个因素的发展?问题6——对比古代和现代的交通发展变化,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有哪些?通过递进式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形成。

4.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促进综合思维发展。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还可以让学生的综合思维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得到锻炼。高中地理教师要发挥好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为学生应对高考评价体系的新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学习《城市化》这一章节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家乡城市化发展的资料,给小组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要求学生从所获得的信息当中总结归纳出城市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既能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效率,还能利用好学生搜集到的信息来为综合思维的锻炼创造施展机会。

4.4 绘制思维导图强化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促进综合思维升华。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教学目的。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进行挖掘。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逐步构建综合思维模型,让学生从学会分析一道题上升为学会答一类题,既可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94页探究活动——分析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蜀道不再难”的原因。在学生呈现的答案基础上,追加设问:问题1——区位因素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吗?如果会,它们是怎么变化的?问题2——还有哪些产业会受到这些区位因素的制约?你可以尝试总结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思路吗?引导学生绘制出下列思维导图,建立区位因素综合分析的思维模型:区位因素+区位特征→主导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新发展机遇→抓住机遇促进区域发展→出现问题→结合区域特征和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进行调整→得到新的发展。

4.5 借助高考试题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检测综合思维落实。高考试题是是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载体,是检测学生综合思维落实情况的试金石。引导学生对高考真题进行审题训练,回归学科主干知识,结合从图文材料中获取的关键信息确定答题要点,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考的命题角度和考查方式。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37(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对设问进行分析,涉及到不同的时空尺度的综合——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其空间位置发生了改变。沙和粉沙必须得借助内力或外力作用才能产生空间位移,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本题考查的主干知识是外力作用中的风力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审题、解读图文材料过程中需要频繁地运用综合思维素养,因此,将高考试题作为学习材料是培养、落实学生综合思维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策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授课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重视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在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高考评价体系的推动之下促进学生走向更加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区位图文学科知识
《经济区位论》
画与理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图文配
图文配
区位分析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