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2021-11-22 02:07张宏宇姚屹北项荣武
读与写 2021年3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劳动育人

张宏宇 姜 帆 郭 伟 姚屹北 项荣武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16)

引言

深刻的理解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内涵对于时代价值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劳动教育是当代科学内涵的一种实践,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能够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上一个台阶。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旨在利用劳动教育来深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先行手段和落脚点,对于人才培养意义非凡。[1]

1.高校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传统意义上来讲,高校的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劳动教育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实践性的提升,并且也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境界的升华。高等教育目前并不只是在黑板上的知识理解,是对高校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是实践创新、社会责任感的统筹教育。

劳动教育是书本中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之间的纽带。大学生不仅应该在高校中学习到专业方向的知识,还要练就过硬的本领,使得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理论上的纸上谈兵终究会打败仗,尤其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学生面临社会工作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要在实践中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劳动教育就是很好的实践手段。

要想在社会实践中体察国情和民情还有身边重要的事项,就应该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来实现。在手脑并用协调配合的前提下使得高校学生的身心得到有利发展,对专业知识有更加深刻的领悟,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创造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劳动教育的实践不仅能够有利于知识的创新,还能够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稳定发展,精神创新力和知识创新力正是新课程改革下高校学生所必备的能力,整个培养过程有利于高校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提升。同时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他们一般是通过统招考上大学,从幼儿园起一直读到大学毕业,整个过程长期的脱离实际劳动。这种不良现象会导致学生的个体本位思想严重,将一切的社会资源都用来满足个人的需要,甚至会出现求而不得,一夜暴富等幻想。有些高校学生在学校由于长期的脱离社会实践,个体本位意识严重,在没出校门之前就自认为高人一等,认为不劳而获是理所应当的,认为学习到的知识就是获取社会利益的资本,但实际情况会导致这些不良的思想倾向得到打击,在经历过社会的洗礼后这部分学生大多愤世嫉俗,认为自己的才华并没有得到重视。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新鲜的个体,并没有突出的能力和市场经验,因此过高的期望目标对于他们的思想发展是极其不利的。[2]

这时候就需要高校的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来对学生进行思想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并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品格,这样才能够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才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高校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

2.1 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劳动教育的主体应该是思政教育下的思政学科类学生,并且劳动教育本身应该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内容,然后从思政课程的角度来落实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使得人们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偏见,这种认知和理解是当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弊端,同时也是思想落后的表现。

一些高校的教育体系是围绕着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而建立的,这就导致一些高校对于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缺乏清晰的顶层设计,并且对二者融合没有给予足够的保障,使得劳动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无法被掌握,从而无法形成具有充分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实际的劳动教育中不能够传授相关的劳动技能,并且校企合作的流程也不规范,专业的劳动思想教育教师队伍也没有形成。从根本上来讲,这种传统的行为方式无法提升高校人才培育的效率,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也难以形成。

2.2 高校劳动育人认知和方法缺失。当下劳动育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凸显出来。目前高校的劳动育人体系建立的不完全,虽然在国家大力提倡和政策支持下有了一些起色,但是高校的劳动育人认知上存在着根本问题,导致劳动育人的方式过于表面化和简单化,劳动育人的形式也单纯的停留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习和一些其它的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等,没有开展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劳动活动,校企合作中以一带一的情况很难得到实现,这就使得劳动教育的主体难以发挥实际效用,并且劳动育人的方向存在偏颇。

有些高校统一组织校园劳动活动的形式则更为简单,单纯的只是清扫校园,打扫教室卫生,清理垃圾,这种劳动育人的模式过于幼稚,无法对高校学生的能力加以提升,并且这种劳动形式很容易使得高校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如此简单的劳动活动也不存在教育意义。

目前来看,高校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并且无法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劳动的内涵。对于劳动中的课程规划,劳动安全管理,劳动费用开支等等都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统筹,这不仅是当代高校劳动育人的弊端,同时也是学生家长对高校劳动育人教育所担忧的因素。[3]

3.人才培养路径比较

3.1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指导思想来实践的,并且有着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人才质量评估体系而言,其思维观念较为老旧,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也无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

传统的人才培养主要注重专业性的教育教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一般情况下是以科学为中心进行理论教学,淡化实践教学,并且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将所有未来可能发生的知识运用情况和实践情况统统在学历教育阶段完成,这就使得高校的计划和学生走出校园环节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得学生只知道在校园中进行知识的汲取而忽略了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经验的汲取,使得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较差。

3.2 劳动教育下人才培养的模式。劳动教育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产业和教学二者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使得产业和教学进行了深度合作。

劳动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能够推动各个学科之间的高度融合,并且能够培养出不断适应改革创新的技术型人才和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型人才,这些人才正是各类企业所急需的人才类型,并且这种教育模式能够突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屏障,开放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资源互补,并且能够使得二者的优势得到发挥。

在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通过联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对接渠道,对新的学科和新的理念进行综合教育,真正的实现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协同育人。

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教育特色和教育模式上得到了极大的创新,并且能够让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思考,明确自身的产出方向,从而使得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改善。在教学方面,根据学生的志向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主张订单式的校企合作使得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建立起了校政、产业、学术、研究、融资等多方面的资源联动,从而推动实践教学资源向着云平台的方向发展。[4]

4.高校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途径

4.1 加强课程建设,筑牢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高校可在全校范围内设立通识类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涉及劳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根据年级、专业的不同,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落实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课程内容。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在各类思想政治课程中嵌入劳动教育内容,在各类“课程思政”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制定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4.2 全员育人,学校、家庭及社会形成劳动育人协调机制。劳动育人需要依靠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来共同实现。社会承担着价值引领的作用,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宣传劳模事迹、讲述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念。高校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劳动文化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勤工俭学,增加大学生助研、助教等岗位的设立,利用好与劳动相关的节假日进行劳动精神宣传,利用学校的场所和实验室等重要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构建产教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另外在实践层面,高校可以与社会建立实践育人协同基地、实习就业基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载体,构建协同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学生到校外参与专业实习实践等搭建多样化平台。劳动育人不是一家之责,家庭教育可以说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在崇尚劳动的价值引领下,转变家长的重智育轻劳育的价值观念,教导孩子多参与家庭劳动,凸显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观念的培养大多需要在高校时期完成,高校人才的脑力体力统一发展需要对其进行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培养,在融合的过程中将育人机制融入到劳动教育中,这样才能够使得思政教育和高校劳动教育完美结合。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