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对策

2021-11-22 02:07彭陈诚
读与写 2021年31期
关键词:队伍协同辅导员

彭陈诚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123)

当前,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是高校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实施的相关制度和全方位的育人措施。

1.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1.1 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打造思政教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主体力量,教育对象都是学生,工作职责都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共同的教育对象和工作职责、优势互补的工作方法、一致的育人目标为确立协同育人机制奠定基础。

积极响应国家协同创新战略,探索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是高校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两者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加强沟通与协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达到1+1>2的效果。两者在育人实践中共同把握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抓住思想政治这一生命线,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打造合作共生、共享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2 发挥优势互补作用,补齐育人短板的内在需求。当前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也存在不足。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经常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和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思想政治状况、个人专长等基本情况,但由于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多元,思想政治理论功底相对薄弱,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缺乏理论深度。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但由于多数高校思政课实行大班教学,课堂人数较多,一些思政课教师深入学生实践教学较少,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能积极回应大学生特别关注的现实问题,导致教育内容缺乏亲和力和实效性,课堂教学时常出现低出勤率、低抬头率、低影响率的“三低”现象。

两者育人优劣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内驱动力。通过协同育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补齐育人短板,满足共同的职业诉求,增强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1.3 落实“三全育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必须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发挥各个子系统的合力育人作用,避免各自“单兵作战”。目前,“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提出后,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念已经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系统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还没有建立。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主体,理应率先达成共识,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两者协同育人有利于贯通第一、第二课堂,使课堂教育与社团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政理论教育和日常教育的融合,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世界各国文化差异较大,在政治生态和社会制度上也大相径庭,所以在高校的育人工作方面,国内外的称呼也是不同的。在我国对此的提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国外则称为“道德教育”“品格教育”“通识教育”“公民教育”等,虽在称呼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我国高校育人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而国外的高校育人工作则富有更强的隐性。经资料查询,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在高校育人工作方面跟我国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着重强调了高校育人工作的主体是育人系统中所有能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成员。这一点上跟我国所提出的“全员育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在结构组织方面,国外不仅重视教师的重要作用,还重视社团组织和教会成员及相关的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与我国协同育人机制不谋而合,但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翻阅大量文件资料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的学者对二者的协同育人在系统论上、在协同学中的研究较为薄弱。近几年来,由于“三全育人”“大思政”等多种政策的提出,许多学者也开始着手两支队伍之间的协同,本文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重点总结如下:

学术界就两支队伍在协同育人方面主要讨论的焦点有三个方面:第一,鉴于辅导员队伍在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建设方面的考虑,建议高校辅导员承担部分思政课教学工作;第二,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时效性和实践能力,建议思政课教师兼职辅导员工作;第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是辅导员没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政课教师没有从事一些务实研究。因此建议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应分别从事相关工作研究。这样二者都把自己从事的本职工作作为研究范围,可以互相弥补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之间的不足。这样的建议存在一个问题,即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中,谁占主导地位?学者胡绪明就此理清了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在协同育人中的功能定位,并提出了协同育人的相关对策及平台的搭建。而学者刘琳则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多元化,在工作中常被日常事务绑架,导致无法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思政课教师被教学、科研占据大部分时间,导致无暇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想动态,从而缺乏思政课育人针对性的现状。随后还有学者,邓卓明、姜土生等在对多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辅导员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情况在不同的高校中呈现高低不一的现象,并且两支队伍在课改和科研项目上的研究也不够,甚至多所高校并未开始重视通过搭建平台来实现两支队伍的资源整合以及发布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相关政策文件,也没有相关的培训和考核机制等问题。

3.学术界有关二者协同育人的主要方式

3.1 高校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这种方式被学界视为是二者交流的最好形式。因为这样辅导员可以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思政课的教学和实践中。这样的“双重身份”往往也经常导致辅导员这一角色的内容冲突。如果“双重身份”始终伴随着辅导员,不会改变其中的主导或为从属关系,那么辅导员在角色冲突过程中会出现认同的危机。

3.2 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与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相比,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产生更为持久的、系统的、广泛的、深化教育,然而思政课教师在转换辅导员角色时,也存在一定的角色冲突,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不愿参与到辅导员日常琐碎事务中,对辅导员工作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差。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有其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压力,放在学生工作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学生工作不够深入,不够细致。

3.3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主要是以实践者的角色存在的,而思政课教师则是以理论者存在的,即是如此的实际情况,则让两支队伍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形成互补的协同形式,既提升了辅导员的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知识,也完善了思政教师在理论课程实践中的不足。

4.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建构的现实路径

4.1 明确辅导员工作重心,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一些学校近年来实施专兼职辅导员制度,其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学校在此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也多次进行调研,调研的结果也在促进此制度的不断完善。但是,制度是在慢慢的完善,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压力较大,一方面需要进行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要负责专项任务,另一方面在协同育人实施中,让辅导员担任思政课教师,这一举措使得辅导员需精心备课,又需与思政课教师加强交流,以此来提高理论水平。那么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将有所倾斜,压力也无形的增加了许多。若要更好的实行协同育人的目的,那么明确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协调好专兼职辅导员制度的实施,减轻辅导员压力是必要的。因为这样辅导员才会有时间精力去更好的提升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否则,协同育人只是空谈。

4.2 线上线下互动,制度保证辅导员协同育人常态化。辅导员协同育人,没有制度的实施和保证,协同育人就会不复存在。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起协同育人制度,使辅导员队伍和思政教师两支队伍有相应交流的平台。此外,辅导员应深化网络思政守正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辅导员与学生在线有效互动,时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利用好课堂、新老生教育与学生进行交流。线上线下始终保持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和融合。最后,努力缩小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工资差异,同时完善职称评审,待遇考核制度化等,以期辅导员队伍能更好的完成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目的和要求。

4.3 加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不仅需要科学系统的制度建设和合理有效的多维度平台建设,还需要加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为“三全育人”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第一,建立双向兼岗机制。《计划》指出:“鼓励支持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推动两支队伍的有机融合。”双向兼岗制度有利于激活两支队伍的活力,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第二,加强队伍共建。通过建立两支队伍一体化的培养机制,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工作队伍。提高入职资格标准,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不断优化队伍的内部结构;加强动态化管理,实施协同育人的过程监督和指导,确保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建立专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职业规划与培训体系,使两支队伍的教师能够尽快适应协同合作的新机制;加强科研合作,可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申报思政课题。

结语

总之,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是形成思政大格局的基础和突破点。高校始终要以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通过提供一体化育人制度保障,搭建一体化育人平台、打造一体化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构建“三全育人”的立体场域,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队伍协同辅导员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大雁的飞行队伍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还剩多少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