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娟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山西 运城 044000)
教学分层模式是一种在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最大程度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兴趣爱好等,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地教学,尽可能照顾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和成长需要,以便为学习状况不同的学生提供一个符合其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化发展,也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在应试教育体系下,传统的教学机制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动力不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分层模式主要起源于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即倡导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安排教学计划。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真谛在于教人要“因其材”,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尽其材”[2-5]。目前,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院校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学生之前的教育环境、自身学习状况及性格爱好等不同,也给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广,他们入学时分数差距比较悬殊。以笔者所在院校的2016 级市场营销一班为例,班级一共有46 人,其中超过一半的学生是统招生,高考成绩不仅有400多分的,也有150 多分的。由于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同,将所有学生打乱分配到同一班级中,势必会给学习能力稍微薄弱的学生带来困扰,同时对班级的总体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分数低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常迟到,无故请假,上课玩手机,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作业完成得较为随意,对考试也漠不关心。而认真听讲的学生受其影响,也难以安心学习,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抱怨课堂纪律,学生抱怨学习效率低,课堂教学陷入两难境地。
笔者通过调查某班级的学生发现,学生的上学目的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因高考失利,想通过继续学习实现深造,如继续升本,再考取研究生;有些学生希望学习一些技能,以便毕业后找工作;有些学生只想获取文凭。同时,教师的教学计划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一直沿用传统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即每学期都设期末考试,采用纸质试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再加上学生的出勤、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的高低。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校生规模激增,由1998 年的14.86 万人增长到2014 年的1 006.6 万人,造成教学资源的紧缺。其中不少高职院校或由中专升格、高专转向,或是新建,属于仓促上马、勉强凑合,并不完全具备举办职业教育的条件。特别是与职业教育相配套的实训设施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极为缺乏等原因,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上课,更谈不上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符合社会的需要[6]。
首先,高职学生的来源不同,大部分学生是经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还有少部分学生是通过中专、职高、对口等方式进入的。以笔者所在班级为例,不仅有高考400 多分的学生,还有高考150 多分的学生。其次,高职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相对其他大学生本身就较为薄弱,且厌学心理严重,如果在教育教学中,搞“齐步走”,必定造成更严重的厌学现象。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应用分层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7]。
本文选取商务管理系2016 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教学分层模式的应用试验。高职院校教师可依据学生入学前的成绩、学生填写的学习状况表格、入学后的考试成绩3 个方面的信息对学生分层。市场营销专业2016 级学生共有140 名,在实施“基础模块”(指第一学期为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时,教师务必明白分层教学的思想及重要实践价值,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之后组织学生考试。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考试成绩开展分层教学,使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再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对下一次的考试进行微调。这是一个“静态—动态调整—动态微调—静态”的过程。这种人性化的动态分层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可根据结果将学生分为提高班、中级班和基础班(简称A 班、B 班、C 班)。A 班为提高班,学生的成绩好,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B 班为中级班,学习需要教师督促,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C 班为基础班,需要重点转变学生的思想。教学分层不是绝对的,可根据学生之后的发展情况动态调整。
教学目标分层,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其专业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分层情况,对A 班的学生而言,教学目标应侧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对B 班学生而言,教学目标为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C 班学生而言,除学习基础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其努力学习。
教学环节分层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材施教,认真做好备课和课堂教学管理。教师在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等内容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相配套的内容,实现层次化教学管理。在备课时,因材施教。对于A 班提高班学生,教师应向学生推荐可提升能力、活跃思维的读物;对于C 班基础班学生,教师应激励学生充分利用好书本,不断强化所学知识,并做到举一反三。对于B 班中级班的学生,应综合A 班、C班的教育方式进行合理教学。为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补充教材和讲义。在备课时,突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分层授课对教师而言是一大挑战,也是所有教学环节中操作难度较大的。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为真正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教师可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入手,对于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对于领悟力差、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有梯度,问题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要给予点评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
要改变传统闭卷考核“一刀切”的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高职院校可实行分层考核。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因此在考核的设置上,要减少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扩大平时成绩的评定范围,不限于出勤、上课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还可增加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考试可以采取作品展示、技能大赛等形式。在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答辩等环节,可采取和用人单位共同考核的方式,由企业和学校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共同对学生进行评定。
高职院校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有以上的几点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在高职教育中充分发挥分层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