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红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硕县第三小学 新疆 和硕 841200)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促进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数学学科考察了学生们的思维逻辑,对于学生们的道德形成有着正面作用。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向学生们开展德育教学不单单是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的任务,更应该是各科教师需要履行的义务。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可以借助新型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细节,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1]
小学数学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可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会经常采用“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导致学生们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中,渐渐减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被动式的学习中会缺少思维发展,更加谈不上德育知识渗透。除此之外,现在很多学校将学生们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们也过多的追求文化课成绩,于是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形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违背德育教育的教学理念,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促进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为学生们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石。
2.1 结合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德育观。数学课堂的情境环节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理解知识,并且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可以在生活情境中展开,教师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熟悉和理解知识,通过拓展数学历史资源促进学生们文化素养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数学名人的事迹激发学生内心的正能量,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从而达到小学数学培育德育下的目的。
例如:在教师开展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应用问题,关于操场的测量来向学生们渗透绿色公益活动理念,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比如设计应用题:“操场上的绿植板块长为多少?宽为多少?”学生们在思考测量方案时不仅能够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而且通过实际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懂得坚持事实的学习态度。
再比如说:在学生们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的过程中,教师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教师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秒。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做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探究秒的知识。学生感受时间的长短,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教师在这时需要向学生们渗透珍惜时间和交通安全的德育教育。[2]
2.2 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小组合作环节会让学生们集体提升德育教育的接受能力,学生们在小组探究环节中能够感受到合作团结的人文精神,学生会逐渐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如何克服困难。例如:在学生们学习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们进行分组,给出学生们探究的问题:一起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以及这些旋转现象的共同点。小组合作学习指针的旋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说出自己心中的看法。小组成员派出代表明确旋转的特征,在学生们小组合作时分工明确,增强了自身的团体责任感,并且促进了小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2.3 丰富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综合道德感。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拓展到课堂之外,在课外教育中向学生们渗透立德树人思想。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们考试完之后组织一次反思班会,邀请学生们讲述自己在考试中的收获和感悟,锻炼每个学生的表现能力,并且通过课后反思的环节让学生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对待事情,学生会在不断的总结逐渐提升自己,由此提高学生们的综合道德素养。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考虑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形成,要将课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们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学生们通过丰富的课堂各环节能够感受到德育教育,学会从整体上看待事物,勤于思考,提升自己的集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最终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