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院校的大多数学生介于14周岁到17周岁之间,身体正处于成长的时期。田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此种原因,中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结合每个中职生的身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管理制度,保障训练能够呈现出相应的效果。另外,教师在进行田径运动教学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身体承受能力,适当地改变训练量以及训练强度,避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众多运动项目中,田径运动属于比较简单、比较基础的运动项目,并且其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从目前的中等职业院校田径运动情况来看,我国社会对田径运动重视程度不够,不仅忽视了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还没有对其进行大力宣传,与田径运动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导致中等职业院校在制定训练强度、训练量以及比赛规章制度时没有依靠可以参考,最终使院校的体育教师无法顺利开展田径运动教学,田径运动效果不明显。另外,科学、有效、合理的田径训练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训练效果和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对田径运动提高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制定完善的、科学的比赛规则和管理体制。
中等职业院校田径运动受到限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家庭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对于体育运动不重视,认为学生应该以文化或技能学习为主,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行,才会考虑到体育训练,因此大部分家长不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长此以往,学生也不愿意进行体育运动,更何况是田径运动,甚至有些家长不知道田径运动有什么运动项目,致使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田径运动时不用心、不认真、敷衍了事,甚至会采用请病假的原因,不进行田径运动,致使学校田径运动开展不顺利,更无法通过田径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家长要转变以往的家庭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该意识到田径运动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对田径训练提高重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开展的田径课程和田径比赛[1]。
在任何课程中,教师都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其不仅仅是课程的组织者、传授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开展田径课程时,不仅需要带领着学生完成田径运动,还应该结合学生的运动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但是,目前我国部分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田径运动锻炼意识薄弱,对运动内容了解不清晰,另外其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使用强度高、训练量大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并且教师在开展田径运动时,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田径教师制定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不够科学合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等职业院校的田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职业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并且要认真落实,参考各种资源优化田径训练管理体制、创新训练方式、降低学生训练压力,进一步促进中职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进行田径运动教学时,应该从运动理念、运动方式以及运动内容着手:
1.改变运动理念
田径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方式,从而展现训练效果[2]。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不能只让学生模仿田径运动的动作,不进行相关技能的传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强项和弱项,保障制定的训练方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技术,评估学生的跑步天赋,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情况。如果想要加大训练量,应该保障学生意志力强。但是中等职业院校大多数田径课程是在室外的操场上,训练量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训练热情。因此中职田径教师在开展田径课程时,应该综合考虑,设置出多种方案,保障田径课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田径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2.改变运动方式
中等职业教育时期是学生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每个学生身体情况不同,因此田径教师应该改变运动方式,结合学生的身体情况制定全面的、科学的田径运动方式,保障训练程度和训练量与学生身体和心理情况相符。比如,教师在进行弯道技术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设计“弯道接力游戏”围城一个圆圈,从第一个学生开始围着圆圈跑步,跑回远点后第二名学生开始跑,组内成员跑完,记录时间,比较哪个组用时较少则成为优秀小组,可以指定成绩最差的一组同学完成一项任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弯道技术。
3.改变运动强度
田径运动包括竞走、跑跳、投掷等四十多种单向运动,与其他运动相比,田径运动的运动性能相对较强,有助于加速学生的新陈代谢,对学生的耐力也有所帮助,但是运动强度应该适当,运动强度太大会伤害到学生身体,运动强度调小,则发挥不出田径运动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制定合适的运动轻度和运动量[3]。例如,中国男子100米短跑亚洲纪录保持者苏炳添,教练就是根据苏炳添身体情况制定的运动强度,首先是训练力量,提高身体素质,然后,在力量的基础上开始提高速度。因为每名学生的身体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安排与之相符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想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应该在其训练期间适当地添加运动量、增加运动强度,但是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脏发育尚未成熟,如果一味地添加运动量、增加运动强度,会让学生感受运动压力,甚至会威胁到学生的身体。基于此种情况,田径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情况,适当地加大运动量,同时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运动情况,一旦发现情况,应立即停止、及时进行调整,从而在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田径运动的效果受运动时间和强度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对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进行合理的安排,保障学生在健康、快乐的状态下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比如:在进行竞走时,有些同学身体素质低,走一段路后会出现身体发软的情况,教师应该针对此类学生,进行运动强度调整,从开始让学生走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再走7分钟,休息3分钟,然后慢慢地增加竞走时间,缩短休息时间,通过这种方式慢慢提高学生竞走水平,而不是一次性叫学生完成竞走要求,甚至开始学生的竞走姿势要求不严,随着学生竞走时间的增加,逐渐规范竞走姿势。
中等职业院校的田径运动大致分为跑和跳两个部分,从目前的训练方式来看,基本都是通过教师布置训练任务,学生跟随训练内容开始进行跑步练习,其中一些学生过于注重速度,未能根据自身实际身体状况,直接参与到高强度的训练活动中,训练结果不尽人意,并且此类学生不仅进步程度不明显,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自身的身体。因此,教师应结合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因材施教,将学生合理分类,开展田径运动教学[4]。
1.尊重学生身体的差异
学生的运动天赋和运动技能都是不一样的,作为田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田径训练。比如说进行“跑步”时,田径教师应该设计不同距离的标志物,观察学生的跑步姿势、跑步速度以及跑步技能,引导学生“抬腿跑”20米、“障碍跑”20米、“加速跑”20米,根据学生的跑步结果,评估学生的跑步天赋、爆发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另外根据评估结果,掌握学生的优势和弱势,分析出学生应该训练哪个项目、应该提升哪方面技能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田径教学。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观察学生的运动情况,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区别,从而为其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提升学生田径运动技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2.分组进行训练
田径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田径技能。比如对于那些协调力强、反应快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其训练过程中,通过设置障碍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对于爆发能力强的学生,在其训练过程中,通过提高跑步速度来提高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另外教师采用分组训练的方式时,应该结合各小组的情况制定考核标准,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从而取得优异的训练成果。
我国多数中等职业院校的田径教师在进行田径训练时,会合理计划学生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但是当训练结束后,教师不带领学生进行身体恢复训练,导致学生因身体机能未完全恢复,会出现肌肉酸痛等各种不适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体的健康成长。因此,田径教师应该采用“劳逸结合”的方式,提高训练成果,正确地引导学生完成身体恢复工作,从而保障学生健康的成长[5]。另外在开展田径运动前,教师应该准备好一切教具、设立各种训练方案,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训练时,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训练情况,结合学生身体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训练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完成身体恢复工作,进而保障学生身体技能恢复正常。比如,学生练习跑步前,教师带领学生做拉伸运动,当学生跑完后,教师带领学生慢走,一点点平复呼吸,恢复身体机能。
总体来说,在中等职业院校内开展田径运动项目,教师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和心理情况,制定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进而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外,教师还应该在学生训练时,时刻关注学生的动作,保障学生田径动作的标准性,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完善训练制度。从而保障我国中等职业院校体育项目的顺利进行,促进我国田径运动的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