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斌
(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0)
“文化”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先秦史》中记载,“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中国历史历经五千多年,形成以儒、道、释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异彩纷呈的璀璨文化。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授的多以西方文化为主,往往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用英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表述。对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策略,在英语教授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英语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一方面,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语法、词汇、阅读、翻译等能力的培养,偏重西方文化知识的引入,不能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中。因此,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更侧重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学会用英语来表达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然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了解甚少,更不能恰当地用英语表述。例如,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用英语熟练地介绍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不能用英语准确地表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
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讲授的内容仍以教材为主。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来源。为了营造地道的语境,目前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以西方文化为主,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入,其内容多偏重学习语言的技能的培养以及西方文化的传播,这就使得大学英语课堂中,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上述因素客观上使学生专注于西方国家文化的表述,进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1.受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及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缺失
教师受到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上以传授语言技能为目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传统英语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认为学好英语,首先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习俗,故而教师更侧重西方文化的灌输,突出讲解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文化差异与冲突。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被忽视。例如,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一定能用英语准确地说出英语的一些习语、俚语,而对于中国的成语却不能用英语正确表述出来。
2.大学英语教材中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入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的知识来源和载体,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材料。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多样,课文多数选自西方国家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内容涉及科学、教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领域,而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领域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鲜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就使得学生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简单地认为,只要学好西方文化知识就能学好英语。
此外,大学英语课程是属于通识必修课,学生片面地认为大学期间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通过四、六级考试,有的学生是为了将来研究生升学考试做准备。尽管这些考试不断调整和改革,设置得更合理、更科学,但还是不能将英语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衔接,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的足够重视。
大学英语教学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以英语语言技能和知识的传授为主,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翻译、阅读等技巧,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更多自我加工和内化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影视作品等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英语教学中,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譬如,在课堂上,教师用英语讲授中国典故,教师教授学生文言文经典句子翻译,让学生用英语演讲形式叙述中国神话故事等,从而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打破大学英语教学以学习西方文化知识为主的现状,改变学生学英语多半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心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此一来,将会有效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其研究能力。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没有任何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是无法准确使用语言的。大学英语不仅教授学生语言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该项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等,还需要学生拥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是相互的、双边的、对等的交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充分理解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建立文化差异的意识,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豪的同时,能够理解并尊重西方国家的文化,再经过文化差异的技巧处理和训练,避免出现沟通方面的误解,促进双边平等友好地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要肩负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很多教师注重讲授西方文化知识,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入,导致学生不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也不能深刻领会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怀。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文化视野,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英语语言技能和西方文化知识,还要潜移默化地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在了解西方国家文化的同时还惊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地崇洋媚外,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大学英语是属于人文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丰富的中、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目前的大学英语的教材中,涉及的大都是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涉及较少。因此,需要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改革,在保证原有的内容质量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使教材内容更科学,更全面,真正达到系统性、实用性和人文性。在选材方面,可加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相关文化素材,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也要体现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引入阅读类的教材中,也可将文言文、古诗词作为翻译训练的素材,这样就能使学生以教材为依托,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中国传统文化。
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技巧与能力,还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翻译家都具备高超的英语技能和丰厚的国学素养,他们在翻译时,做到中西兼顾,融会贯通,尤其在翻译中国古籍经典时,彰显出高超的水平和文化功底。因此,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古籍等,在上课前做好相关文化知识的储备,以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为切入点,深入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脍炙人口的古诗,让学生试着翻译,通过讲解,使学生感受古诗的内涵和魅力。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查阅中国美食的资料,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介绍美食。上述教学活动,不仅改变了学生学英语只学西方文化知识的观念,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高校的第二课堂是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建立的学生组织,是文化课堂的有机补充,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第二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不同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将其引入校园文化中,使学生耳濡目染,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在英语社团中开展“我来译古诗”活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文学著作导读等活动,营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使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贯穿于高校的教育工作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的文化观,使其既热爱中国的文化又尊重他国的文化,提高其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教师既要肩负教授英语语言技巧和能力,又要恰当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