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锋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职业高级中学 陕西 商洛 726000)
美术课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以达到最佳效果,是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深思熟虑的问题。现在的学生视野都较为开阔,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但年轻人的急躁和缺乏耐性是一个通病,稍有困难就不会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思考,不会动手进行创作练习,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以下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鼓励培养审美个性,是鼓励学生不仅要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要能根据自己的知识面和审美观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个评价标准,而是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通过视觉的直观感受,结合情感个性和理性地分析,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展。如在欣赏《蒙娜丽莎》时,教师只需要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然后让学生自己看、感受作品的气氛,同时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带着问题去看,比如画的是什么、怎样画的、是什么画种,它的色彩用笔的特点、作品的重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它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等?然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会觉得画中人物很美,有的会觉得画面神秘安详,有的会说人物的表情和手是美的象征,还有的会结合背景的处理,能说出作品的宏伟气势。可见鼓励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会启发学生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化、复杂性和深入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鼓励互动互带,是鼓励学生互相学习。美术课不同于文化课教学,在课堂纪律上较为松散,学生可以通过互动来互相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寻找差距。对于美的事物,人们通常是带着十分愉快的心情欣赏的,去寻找美的感觉。例如在素描课上,每一个作业开始前,大家的热情很高,兴趣很浓,都想在纸上完美地将对象表现出来,有的同学这个地方画的好,有的同学另外一个地方画的好,这是若要求很严肃的课堂纪律,学生们只能各自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技法来作画,视觉和感觉也会逐渐变得迟钝起来。艺术创造需要灵感,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交流,此时若鼓励学生互帮互带,互相快乐学习,互相交流,那么同学们就可以在这种宽松的互动气氛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从大家的优点中寻找自己的缺点,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鼓励自己动手,使学生亲自接触感悟和多次尝试,逐渐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表现形式和方法技巧,让学生去发现和理解,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例如在泥工课上让学生从配料开始,选土、过筛、和泥、制作雕刻工具、雕刻、深入调整、上色等,经过系统的学习操作和反复的练习,使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所谓鼓励思维开放,即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全方位思考,从艺术美的角度出发,对所要表现的主体进行艺术加工,表达作者的艺术情感。例如在上雕塑课前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件作品:在联合国总部门口有一个雕塑,很简单,是一把手枪,只是把枪管挽了各个结,我让学生给这个作品起个题目,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和平。我又让学生以和平进行创作,有的学生塑了个和平鸽,有的同学塑出几个背着书包的小朋友在一起快乐地玩,有的同学塑的是两只紧紧握在一起的手。可见只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他们就会让思维尽情地驰骋,充分地发挥,淋漓地去进行创新。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艺术又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中很小的一些事或物,其实经过艺术加工都可成为一件好的作品。美术作品的艺术性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审视和评价,这就需要多观察、多思考。事物都具有矛盾的多个面,就看你怎么去观察,怎样去理解,怎样去表现。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看练相结合,加上作者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感情,平凡的人,简单的事,枯燥的物在艺术家的手中都会变成艺术作品。例如以《家》为题进行创作,同学们的作业丰富多彩,有的画了一家人野外聚餐,有的画了一家人在劳动,有的画了妈妈在做饭爸爸在辅导儿子做作业,还有的同学画了其乐融融的老鼠一家,更有一个同学画了一张中国地图,这都很有创意。我对同学们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深刻的体会和艺术的表现都做了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多写生,把生活中的美通过眼睛的观察和双手的加工逐渐积累下来,为以后的创作准备素材。
总之,鼓励教学是美术教学中常见的方法,运用得当,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艺术的表现手法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学生需要鼓励,需要引导,寓教于乐,乐中求知,知中创新,给学生一个足够的杠杆和支点,去鼓励他们,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