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诗”给语文“灵与魂”

2021-11-22 14:46
读与写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生命

高 静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江苏 昆山 215300)

一说起语文教学,人们往往认为就是读书、认字、写文章。确实在真正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也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我们习惯重点去把握知识和技能目标,对于情感目标则显得有些流于形式。干国祥老师曾经说过:“把感情武断地从外贴到文本上,然后让学生美美地读出来的做法,早就应该停止了。”在他看来,深度语文的真正追求该是“经由思,抵达诗”。而这诗的课堂就是师生生命因为通过对一个有意义的伟大文本的聆听,进而产生深刻的共鸣或争鸣,最终仿佛自己就是一个语言和思想的原创者,在课堂上涌现出生命中最酣畅淋漓的时刻。我非常认同这些观念,而我们面对着的是一群水平参差不齐,综合素质较低的学生,这样的理想教育显得过于遥远。难道语文就只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去无感悟地“有感情朗读”吗?我想,也许我们无法让学生抵达诗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让学生有思的过程;也许我们无法让学生对生活有深刻的领悟,但我们至少可以让学生对生命有真切的感悟。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课堂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在这段时间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基本的把握和理解,要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还要对部分重点进行拓展训练,剩下的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自由互动的时间几乎没有。这种缺乏思考的抒情更像一场演出,无法展现语文的生命和灵魂。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始改变,让学生把感情真正带入语文课堂,给我们的语文赋予生命。

1.改变预习方式

预习作为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早已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但是究竟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地呢?我们通常会在上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预习,预习方法一般是针对生字词,然后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流利。而在上第二课时前,我们通常不进行预习。在干国祥老师的新教育实验中,他非常重视第二课时前的预习工作,而这时的预习已经和第一课时的初读有很大的区别了。我们这时可以布置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回去思考并写下来。但是这些问题又不是课堂上我们直接要问的,而是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桥》这篇小说时,我在第一课时基础上,布置学生在家绘制思维导图,深入思考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些预习内容的深度,可以决定学生对文本思考的程度。有了思,才会有感,有感才会有情。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许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设计那么多精妙的问题,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利用书本上的资源。一般课文最后都会有一题思考题,可以布置学生在家完成,一来在上课时讲到那个题目时,学生因为有了之前的思考,会更加地专注于老师的讲解;二来让学生在预习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再次深入思考,缩短了学生交流前准备的时间。

2.改变提问方式

从小语教学来看,教师提问采用常规手段,提问的不足,是造成课堂沉闷的症结之一,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文章,我们喜欢“嚼碎了喂给学生”,将一篇好端端的课文掰碎提问或进行细碎的分析,这种被嚼碎的课文失去了韵味,学生犹如嚼蜡,课堂自然也就变得沉闷。学生在零碎的知识点中自然也体会不到那些深刻的哲理和意义。我们可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整体性提问,提问时把握好文章主旨。还可以采用集散型提问,即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生花,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诸如此类的提问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入境型提问、矛盾型提问、针对型提问等等。总之,改变提问方式由重教转为重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后,对问题的思考也会变得更加深入、更加透彻,沉闷的课堂气氛自然改变。

3.用写作表达情感

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情感,情感蕴含在语言的表述中。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显得枯燥乏味,最终苍白无力。实际操作中,我们须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因为“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首先就是在第二课时预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将对那些问题的思考写在书上,这种以教材为本、不脱离文本的读写结合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延伸课文内容。其次,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专门作文教学训练中培养情感。要让学生明白读书是重要的,学会做人更重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最重要。

在专门的作文训练课上,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我们可以在听故事看视频而产生的切身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了解先进人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服务他人的高尚情感;在理解生活的真谛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在解读亲情的活动中培养博爱情感。当然,作文训练课上培养学生情感的题材是极其丰富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情感引导。

没有火花碰撞和感情激荡的语文课堂是学生不爱听的课堂,是老师不想上的课堂。我们不能指望通过我们机械的教学去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深远的共鸣,多一些教学策略的改变,多一些人文情怀的投入,多一些自由空间的给予,都会让学生对语文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感受,也会给我们的语文添一份灵魂,赋一份生命。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生命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