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嬗变

2021-11-22 09:20李润丰
现代英语 2021年2期
关键词:超文本纸质译者

李润丰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山东 烟台 265600)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超文本逐渐成为人们写作和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相应的翻译活动也逐渐从单纯的纸质翻译向超文本翻译的方向转变。然而,相对于大量的超文本翻译实践活动来说,目前国内关于超文本翻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亟须扩展,尤其是译者主体性变化的研究有待提高。超文本的独特性改变了翻译环境、翻译对象以及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从而也影响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超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变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对此,文章通过探析超文本的特点及其对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分析超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嬗变。

二、超文本及其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纳尔逊(Theodor Nelson)首次提出“超文本”一词,意指那些相互之间联系复杂,不能在纸上呈现的书写材料或图像资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超文本有了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意指一种流动的、开放的、无中心与边缘、口述与读写并重的电子话语。与传统纸质文本相比,超文本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非线性。纸质文本一般是单向的线性文本结构,书写或阅读必须遵循从头到尾的顺序,否则故事情节就会混乱。而超文本则包含多个连接到其他位置的链接,点击不同的入口便可进入不同的网页,阅读不同的故事情节(刘剑,2014)。

第二,超模态性。纸质文本通常只能包含文字和图片等信息,而超文本不仅包含纸质文本中的文字和图片,还可以同时融合语音、视频等多种符号,并且超文本中的图像、文本和声音之间存在多种潜在的或明确的联系。

第三,即时互动性。在传统纸质文本环境下,从作者的创作到读者的阅读,一般要经过编辑、出版、运输和销售等多个中间环节,而且作者与读者或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延迟性。但是,超文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即时传播,作者与读者或读者与读者之间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读者的一些问题或建议甚至会影响作者后续的故事创作。

作为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下的新文本形式,超文本以其不同于传统纸质文本的独特性对翻译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传统纸质文本翻译相比,在超文本翻译中,翻译环境、翻译对象以及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都有较大改变。

首先,翻译环境,也是译者的工作环境,已不同于传统纸质文本下的翻译环境。由于纸质文本是线性的书写材料,所以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对稳定的上下文关系判断翻译语境,进而作出翻译选择,然而超文本是多线性的电子文档,上下文关系会因为链接跳转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相对来说,翻译语境的稳定性较弱,翻译选择也就变得更为复杂。

其次,翻译对象更为复杂。在传统纸质文本中,翻译对象通常是文字或图片。而超文本作为网络时代的新文本形式,通常涵盖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符号,包括网站、游戏、多媒体等多种存在形式。翻译超文本时,不仅要翻译文字或图片信息,还要考虑声音、动画、超链接等符号的影响。

最后,超文本即时互动性的特点改变了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纸质文本环境中,作者、读者和译者之间通常是相对独立的关系。而超文本翻译时,由于作者、读者和译者可以即时互动,作者写作或者译者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读者反馈的影响,译者和读者都有可能会成为作者,三者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身份界限变得模糊。

三、译者主体性阐述

译者研究是翻译研究中的关键因素,对于研究翻译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日益受到广大学者们的关注,并逐渐走向深入。许钧曾指出:“译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采取怎样的沟通方式,是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所谓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的目的而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审美创造性”(查明建和田雨,2003)。方梦之(2003)认为,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转换原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特征”。可以说,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实现翻译目的,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主观能动性并不能随意,而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的全过程,不仅表现在对原文本的选取、理解和阐释,还体现在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以及译者对自己与作者和读者关系的调整和对文本的重建等方面。

四、超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变化

在超文本翻译中,翻译环境、翻译对象以及翻译主体之间关系等都有较大改变。日益复杂的翻译工作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然受到影响。译者主体性变化体现在翻译的全过程,即翻译前、翻译中和翻译后。

(一)翻译前

翻译前的译者主体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目的两个方面。

第一,在文本选择方面,译者更加自由,有更多的翻译选择。在传统翻译中,翻译对象通常是一本书,而且以文学翻译为主,译者选择面较为狭窄。在超文本翻译环境下,信息全球化、商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不仅增加了翻译的数量,而且拓宽了翻译的领域和种类,翻译活动遍及文学、政治、法律、科技等多领域,涉及文字、语音及视频等多种翻译形式,译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翻译类型。

第二,在翻译目的方面,译者更加倾向于读者。在超文本语境下,译者与读者、作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站的留言板等页面实现即时的交流,读者的意见可以直接反馈给译者。通过这些反馈,译者能够清楚地知道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了经济效益和传播效果,译者必然会考虑读者需求,有意或无意地倾向读者。

(二)翻译中

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风格的淡化。传统纸质文本翻译中,译者相对独立,会在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应用以及翻译文本语言的选择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但是,在超文本翻译环境下,译者翻译任务重,有时并非独自完成,而是团队化合作,集体共同翻译。为了保持翻译风格的整体性,译者对翻译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会受到限制,译者个人翻译风格必须尽量与团队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另外,在超文本语境下,多种翻译软件可供译者选择。译者只需轻轻一点即可获得多种翻译版本供其挑选,翻译工具的使用在提高翻译速度的同时,也必然削弱译者的个人风格。

(三)翻译后

翻译后的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与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以及对自己作品的解释等方面。

在纸质文本翻译中,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是截然分开的关系。超文本的互动性特点使得传统翻译中的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身份逐渐发生变化,甚至彻底颠覆了传统翻译主体间的关系。从作者方面来讲,纸质文本大多由单个作者独立完成,而超文本基本上都是作者集体完成的,而且互联网提供了各种平台使人们可以发言或者写作,作者呈现出平民化与集体化的趋势。从读者方面来讲,超文本读者不仅可以阅读文字符号,而且可以看图片,听声音,甚至是参与写作。从译者方面来讲,翻译项目的复杂化、大型化使得译者呈现出集体化倾向,而且译者身份不再局限于专门从事翻译活动的人,普通读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转变成译者,参与超文本的翻译。

在纸质文本翻译中,译者翻译完成作品之后,翻译活动基本上已经结束,即使读者要与译者沟通,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等待。而且,即使译文存在问题,也无法马上修改或订正。但是,超文本译本可在译作正文之外开辟互动帖,使得传统印刷媒体中被代言甚至被忽视、被压抑的读者得以显身,他们发表观点,参与讨论,甚至直接参与翻译过程,而读者的心得和讨论又作为后续读者的阅读对象,成为整个网络译本的构成部分。在这种能充分互动的译本中,翻译活动各主体都逐渐演化为“读—译者”,从而实现了翻译活动各主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刘剑,2014)。

五、结语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超文本突破了传统文本翻译的局限,以非线性、超模态性和即时互动性的特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翻译环境、翻译手段及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在超文本语境下,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其文本选择、翻译目的、译者风格以及对翻译作品后续的解释力等方面都发生较大变化,译者主体性的嬗变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超文本纸质译者
为什么要读纸质书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于新闻翻译试析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电子疲劳
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
思维的模拟外化:概念超文本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