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习举
(江西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数字化时代,外语类人才面临国际化、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在课程设计、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突出新时代本科教育的主要特征。教师所授商务英语笔译课程相比翻译专业类课程,课时数较少,决定了需有效利用上课时间完成大纲授课内容,督促学生课下预习、自学、讨论和完成作业。因此,授课之初,首先规划教学大纲内容,详列每周翻译任务,学期中后期要求学生团队演示译作成果,鼓励课中分享译作产出过程和译后心得,突出过程管理,淡化译作成绩,培养自信和翻译直觉,树立自身翻译观;其次译后活动建议学生思考与参考译文的异同,得出语言、语用和文化等差别,反复修改译文,提高翻译质量,提升自身翻译实践能力和未来语言产业服务能力。
学期初第一课介绍课程大纲、考核标准、作业要求和推荐书目,从宏观上保证学生把握所学内容及重难点,清晰上课步骤和任务,整体认识翻译学科的所来、所在、所往,把握翻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在过程性评价中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终结性评价中本着“所学即所考”的理念,相关考核内容融入平时授课过程和课堂、课后作业,保证学生出勤次数,积极认真完成每次课的预习、笔记和翻译任务。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多数学生在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任务方面表现良好。译作布置大体上按体裁划分,使学生对各类商务文本翻译有初步的语境判断意识和专业术语词汇使用能力,并针对各类文本的使用频次重点讲解、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商务语境意识和商务篇章理解分析能力。此外,多数同学完成至少5次高质量作业,后期因个人兴趣爱好差异,完成度分化较严重,有些学生旁征博引,详细论证,个别学生凭感觉翻译,查证资料较少,对机器译后编辑改动不大,译作质量欠佳。另外,学期初鼓励学生能阅读10本相关书籍,前期基本能保持较高读书分享频次,后期因作业任务较多、考试准备等原因中断,调整为每周累计至少阅读一篇不少于2000字英文内容,课上抽查,至学期末学生基本养成每天读书看报习惯,英语理解和汉语译作表达能力大幅提高。
针对学生出现理解和表达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帮学生理解原文,分析原文结构,把握大意,包括对词汇、语法、语义理解和百科知识的掌握。因此,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词汇、语法和句构分析能力随堂测试,发现多数学生在经历暑假后词汇量和语法能力下降,对一词多义、固定搭配、逻辑关系等现象没有形成基本的判断能力。基于此,要求学生每天积累专四词汇,坚持阅读一篇400字英文报刊内容,提高英文输入能力,同时建议课中遇到复杂句构时先划分句子结构再试译,降低理解难度,减少不安全感,提高学生语法、语义和篇章分析能力,增强学习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当学生对词汇积累和语法能力增强后,要求学生段落理解时或调动自身百科知识大胆猜测原文产生背景、动机和受众群体,或教师呈现原文全文帮助学生理解,进而指导其适当修正和调整译文,从容应对翻译理解过程中的大小问题。
表达阶段,要求学生译文产出符合语言表达规范,不能完全按照原文结构进行字对字翻译。实践中,学生译文往往受制于原文已有结构,硬译死译多有发生,很难产出通顺地道的语言内容。对此,授课时注重讲解省译、增译、合并、拆译、词性和语态转换等翻译技巧,助其理解英汉形合意合差异,鼓励一文多译、编译、摘译、长难句译写重构等,提高自身译写能力。同时,作业批改注重译文在拼写、语法、形式以及内容精确度和翻译质量之间的平衡,培养其认真态度,不丢失翻译细节;在翻译简单句子时鼓励译文多样性,翻译复杂句时积极使用句子释义能力;翻译特定词汇时,建议多了解原文和译文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化意识认知差别,避免产生严重的误译行为。经过多次的提醒和要求,学生译文表达逐渐变得内容准确不遗漏、语言流利不生硬。
商务英语笔译课程紧密联系就业趋势和学生实际岗位需求,按照使用频次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名片、商标、公示语、简历、公司简介、产品介绍、大学网页、旅游日志、商务摘要、商务报告、翻译技术等方面,及时提供当前最新实例和数据,努力营造出精彩纷呈的专业内容和授课过程。
本课程主要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法,结合最新翻译技术相关内容,努力提高学生商务实践翻译能力。翻转课堂较适合于时间碎片化、内容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中,而商务英语笔译课程需要掌握的八种基本翻译技巧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通过此方法可较好实施。课前教师通过翻译在线教学平台推送慕课内容,学生观看后尝试完成相关练习,教师根据检查反馈效果调整授课内容,弥补弱项,有的放矢,并推荐网络资源进行深度学习。同时建立翻译讨论群,学生可将有关翻译话题或所学问题发布,同伴之间相互讨论、评说,分享资源信息,教师不参与讨论,担任监督者角色,可进行归纳点评。
数字化时代,学生需了解翻译工具以提高翻译效率。在介绍翻译工具的章节内容时,介绍机辅翻译可借助某些格式化的翻译软件,根据需要随时调整、修改翻译内容,并主要介绍目前行业领先的几款平台软件和在线软件,比如Tmxmall、译马网、小牛翻译和DeepL等,演示软件操作流程,为今后从事翻译工作的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手段和学习途径。学生在尝试实践翻译和课堂演示时,出现了格式不规范、个别词句没有翻译等现象,翻译机器未识别的语法问题学生也没发现,因此翻译教学中让学生熟悉译后编辑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尝试,这可避免文本翻译时各个环节技术性问题,使其明白大数据时代这种翻译模式将进一步深刻影响翻译产出过程和译文呈现特点。针对学生常用翻译软件查阅词义的问题,建议其在译前要多参考相似体裁文本,使其明白词典意义经常脱离语境,并不是确定词义的最终权威,而平行文本提供相似的语境,词义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译前活动获得大量相似的文本能帮助学生培养篇章特征的直觉,更好地理解阅读和翻译过程,体现翻译专业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和同伴协作)为主,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为辅。形成性评价的评分依据主要是小组成员材料搜集、翻译笔记翔实程度,反思总结小节,以及译作展示内容及语言流利度、逻辑性和临场应变能力。翻译作业分别要求在期初、期中和期末上交各两篇,篇章为主,体裁内容与所讲模块相似,从中把握学生现有水平、进展情况以及存在问题,便于引导、讲解,总结;期终考试以选择、匹配、填空、句段翻译、译作修改、译文评析和翻译简答等形式,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能力、策略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对翻译标准和翻译规范的认知程度,而评分标准体现在原文理解程度、译文表达能力、特定词汇和术语表述、文本功能对等和修改过程等方面,多维度考查了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期末,教师最大感受就是授课时间不足,没能深入、细致讲授翻译技巧,所举实例具有代表性,但习题数量稍感不够;课堂演示学生热情高涨,造成小组成员演示中断、推迟,未完整呈现整个环节的探讨过程;教师点评不够细致入微,个别问题点到为止,未能与学生深入进行话题交流。另外,本课程涉及翻译种类稍多,旨在使学生了解各种翻译文本差异,掌握专有词汇和翻译表达技巧,导致在学习深度上有所欠缺。
无论从期末考平均分、及格率和分数段分布,还是从试卷出题信度、效度和难易度来看,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商务英汉互译能力度和常用翻译技巧,但忽略了对一些常识性内容的巩固和复习。此外,授课过程中没有着重分析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学生未深刻了解形合、意合语言区别,造成未忠实、通顺表达译文意思,汉翻英时也暴露出中式英语现象和少量语法问题。
未来的商务笔译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学生预习和复习相结合,奠定翻译实践基础,补充第二课堂实例作业,精简课堂演示内容,突出重点,提高教师自身课堂管理、教学和协调能力。其次,鼓励学生阅读双语读本,推荐中国传统经典书籍,提高汉语语言的思维表达能力,同时将思政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中。再次,更新教学理念,将本课程与实践课翻译工作坊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译者素养,为其职业化道路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