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分析的英汉笔译策略研究

2021-11-22 05:07:43宋云生廖可人
现代英语 2021年12期
关键词:连贯英汉语篇

宋云生 廖可人

(云南工商学院丝路学院,云南 昆明 651701)

一、引言

在丰富而多元的当代翻译研究中,英语笔译一直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英语笔译对促进中外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基于语篇分析有助于译者领悟翻译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体现翻译的准确性。因此,基于语篇分析来探讨英汉语笔译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语篇分析的一般定义与内涵

(一)历史起源

语篇分析是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Z.Harris)于1952年首先提出的一个术语,后来被广泛用于社会语言学、语言哲学、语用学、符号学、语篇语言学等领域。近20年来,语篇分析的原则和方法又被运用到翻译研究中。著名语言学家胡壮麟认为,语篇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同时,梳理胡壮麟有关语篇研究的思想发现:对语篇进行语法分析是英语语篇分析的基础。他把语篇分析分为三个时期:启蒙时期、开拓时期、巩固时期。胡壮麟的观点对语篇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语篇分析的不同研究阶段作了基本的划分。

(二)语篇分析在英汉互译中的意义

翻译离不开语篇分析,词汇的理解以语篇为基础,语义的连贯离不开词序的逻辑排列和遵循一定语法结构的语义的衔接与连贯。可见语篇分析对与翻译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语篇、语境,词汇将无法准确地翻译,因此必须重视语篇的语义衔接与连贯。

三、语篇分析的衔接与连贯

(一)衔接(理论)的内涵

有关语篇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我国大多数学者把 text译为语篇或篇章,把 discourse译为“话语”,但也有学者把text译为“话语”。目前,研究者通常将discourse译为语篇。戴维·克里斯特尔(英国)认为:语篇是指“一段大于句子的连续语言……是一段话的集合,构成各种可识别的言语事件”。

衔接包括了词汇的衔接和语法衔接,语篇的形成由一定词汇按一定的语法规则排列构成了特定意义的语境,因此语篇分析离不开基本的语法分析,语篇的片段或完整的语篇必须借助语法的衔接构成有意义的语篇。Halliday&Hason认为:衔接是从语篇的语义上来阐述的一个语义概念,它指语篇词汇经过语法连接后形成的特定语义,彼此之间相互关联,一部分语篇语义与另一部分相互关联,这就产生了语篇的衔接。因此,通俗地讲,衔接就是指一个完整的语篇或语篇片段内的语义连接。

(二)连贯(理论)的内涵

连贯是语篇分析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连贯包括了形式的连贯和意义的连贯,词汇通过语法的衔接进行信息的排序,就形成了具体意义的语篇系统。形式的连贯相对比较容易做到,只要熟练掌握语法规则,理解词意的用法,就能表达比较符合语境的语篇。意义的连贯相对更难把握一些,需要译者对篇章有较强的总体把握能力,能按照自己的写作主线,做到段落的形式连贯与语义连贯。

(三)语篇分析与语法间的关系

Halliday(韩礼得)观点认为:语篇分析虽然重要,但语法分析更重要,如果没有语法分析就不可能实现对语篇的正确理解。可见语篇分析理论与语法理论之间就像是枝与叶的关系,彼此无法分离。任何的翻译都离不开语篇的分析,离开了以语法为基础的语篇分析而要真实再现原文的意思是无法想象的。语法在语言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基本的语法分析就没有语篇分析,但语篇的分析应该是一种形式和意义上的统一,是在遵循一定的语法框架下,实现形式连贯与篇章语义连贯的一种和谐统一。

四、英汉翻译时衔接和连贯上的差异

(一)衔接和连贯的举例

英语和汉语来自不同的语系,一种是形合文字,一种是意合文字,表达的句子结构和语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这两种语言可能只有40%左右的内容是基本对等的。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其实是一种再创作。译文的好坏除了与原作有很大的关系外,与译者对原著的理解与水平关系甚大。以萧乾先生译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Othello,the Moor of Venice开头第一段为例(第一句除外)来分析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分析如下:

英文原文:“She was thought to by divers suitors,both on account of her many virtuous qualities,and for her rich expectations.But among the suitors of her own clime and complexion,she saw none whom she could affect:for this noble lady,who regarded the mind more than the features of men,with a singularity rather to be admired than imitated,had chosen for the object of her affections, a Moor, whom her father loved, and often invited to his house.”

中文译文(萧乾):“由于她品德好,将来又会继承很大一笔遗产,各式各样的人都向她求婚。可是她本国的同肤色的人中间,她没有一个爱得上的,因为这位高贵的姑娘对人的心灵看得比相貌还重。她用一种只可羡慕而不可模仿的非凡眼光,看中了一个摩尔人。这个人她父亲很喜欢,时常请他到家里来。”

萧乾先生准确领会了这段语篇的意义,体现了译文的“信、达、雅”。这段语篇从文字上运用了both,but,whom,who等来实现了语篇衔接,构成了语法的衔接;借助不同词序在句子的位置实现了语篇的连贯。第一句话中,英汉的思维习惯有很大的不同。从语篇上分析,这段话中的“她没有一个爱得上的”,研究者觉得译文不符合目标译语的表达习惯,是在完全的“直译”。不如试译为:“她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的”。“whom her father loved,and often invited to his house.”这个从句的译文也值得商榷,感觉过于重视形式的对等,不太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显得太口语化。不妨试译为:“她父亲很喜欢这个人,并时常请他到家里来。”

(二)翻译法的选择

翻译文本的风格差异决定了翻译的方法。不论“直译”,还是“意译”,严复先生的“信、达、雅”,直到今天仍然不过时。新的时代赋予了中国翻译理论新的内涵。面对不同的翻译文本,对译者来说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不论运用何种译法,都要对文本进行细致的语篇分析。

五、译本翻译策略

(一)英汉翻译理论(方法)

纵观中外2000多年的翻译史,为翻译设章定制似乎成了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17世纪为英国的翻译理论做出较大影响的译者有:德纳姆、考利及德莱顿等人。他们主要强调理据的充分,翻译的意义要明白无误。到19世纪德国的翻译家施莱尔马赫写下了影响深远的翻译专论«论不同的翻译方法»,在进行学术性或艺术性文本的翻译时,他跨越了“字对字”“意对意”、忠实与意译等问题,更多强调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拢。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英国的翻译理论中争议最大的是弗朗西斯·纽曼与马修·阿偌德,前者强调翻译时作品的异质性,后者强调一种透明的翻译方法。之后的一大批优秀的西方译论家也曾在不同时期提出过自己的不同理论和观点,各种翻译理论争论不休。我国翻译家系统总结了很多独特有效的翻译理论与方法: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理论”等。

(二)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时译者应该充分了解译本内容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这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做才能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为下一步准确的翻译奠定基础。一部好的作品一定离不开作者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亲身经历和作品所植根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理解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不仅有利于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把握,更有利于译者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译法,实现对文本的忠实表达。

(三)“美化之势”的翻译理论(方法)

翻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比较忠实的传递原文的思想。要实现“信、达、雅”,必须要做语篇的分析,不论“直译、意译”,采用“归化法”或“异化法”,也离不开语篇的分析,可以说语篇分析是一切翻译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翻译方法虽历经东西方的长期的学术争论,目前,中国翻译家在英汉互译领域做出的成就举世公认,其翻译理论(方法)在世界上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的翻译理论(方法)。在当前形势下,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典籍介绍到国外去,没有谁比中国翻译家更有资质和发言权,如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总结的“三美”论,集百家之长,对世界翻译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是值得提倡的翻译理论。

(四)翻译实践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翻译能力的提升需要极强的翻译功底作保证,也需要大量的翻译实践;翻译家是“杂家”,翻译的内容也很广博,既需要在选定的翻译范围内重点翻译,精益求精,又难免遇到很多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因此必须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才能提升英汉互译的能力。如此看来,做好翻译是一件极强困难的事,需要译者孜孜不倦地用心投入,在学习借鉴名家的译法时,既需要译者不断地学习古今中外、无所不包的各种知识,又需要译者具有敏锐的头脑。

六、结语

从语篇分析的视角来探讨英汉笔译的方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语篇分析理清语篇的形式连贯和语义连贯。研究语篇必须探讨词汇的语义和经语法连接后语篇的特定语义,也就是语篇的所谓衔接和语义的连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学界经常探讨的问题,二者有差别,也有概念重叠和交叉的部分,容易在某些情况下引起歧义。是否有必要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或者找到新的概念将二者的内涵进行融合,更有助于初学者的理解是一个可以探讨的话题。文章所探讨的话题,对语篇衔接理论和语篇连贯理论的理解可能有不太准确的内容,难免会有错漏,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给予修正完善。

猜你喜欢
连贯英汉语篇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将句子写连贯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
语篇特征探析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2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
外语学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