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娟
(西安工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200)
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在“一带一路”构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废都»作为陕籍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以古都西安为背景,使用了大量具有陕西地域色彩的文化负载词,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西安历史地理、城市生活的忠实记录。«废都»的译者Howard Goldblatt,对中国文学具有独特见解,凭借他的译介,莫言先后获得纽曼华语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他的译介使贾平凹的«浮躁»获得了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因此,对Howard Goldblatt译作中翻译策略的研究可对陕西本土文学的外译和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
芬兰学者Chesterman(1997)最早将模因概念引入翻译研究领域。他提出翻译是模因的一种形式,并用模因论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翻译理论和思想,提出了模因翻译论。他指出翻译活动是用译入语模因来表达源语模因的过程。译者首先要理解源语模因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以及作者要传递的思想,并受到感染,成为源语模因的“宿主”,再用译入语对源语进行重新编码,使源语模因以新的形式进行传播。
模因复制大致分为:1.突变复制;2.相似复制;3.完全复制。从模因论的角度看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是采用突变复制的方式对源语中的核心模因进行改写,用目的语模因替换源语模因,以促进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接纳。异化翻译则采用相似复制的方式,将源语中的核心模因复制为目的语相似模因,侧重保留源语的语言表达特点和文化特色。完全复制是将源语中的核心模因及其他模因完全复制为目的语等效模因,这是模因翻译追求的最高境界。
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是有关人类的劳动产品或物质所得的词语,通常反映一个国家特定的生活现象和物质需求。”
本研究以贾平凹的«废都»(2012)和Howard Goldblatt的Ruined City(2016)为基础,通过自建双语平行语料库,检索、标注衣物、食物、建筑物和生活器物四方面的物质文化负载词,并标注相应翻译策略,统计出译者在英译陕西本土物质文化负载词时所用翻译策略的频率,并用模因翻译论来分析翻译方法使用的情况,从而对陕西本土特色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指导。
通过对自建平行语料库的检索,统计出496项物质文化负载词,通过分析发现,译者共使用异化策略264项,占53.2%,归化策略232项,占46.8%。可见,译者在翻译«废都»中物质文化负载词时采取文化认同的态度,更多地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对源语进行相似复制,以期最大限度地保留«废都»中特有的秦地文化个性,使译本呈现出浓郁的异域文化风格,以吸引目的语读者的兴趣,促进中国文化在英语国家的进一步传播。
表1 四种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原则统计
通过对496项物质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发现,在异化原则指导下,译者主要采用直译、音译和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在归化原则指导下,主要采用意译、替代、增译和省译等翻译方法。其中对不同类型的物质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表2 四种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统计
1.对衣物和器物文化负载词进行模因复制时,译者进行相似复制(异化策略)和突变复制(归化策略)的比例相差不大。译者偏重于采用相似复制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复制和传递源语文化的特色。如:“灰布长衫”译为“a long gray robe”, “薄纱宽袖”译为“thin silk sleeve”,“同心结”译为“a heart knot”,“桃楔”译为“a peach-wood stake ”。
但当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较大文化差异时,译者采用的相似复制的方法却未能很好地传达源语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如:“龙衣蟒袍”被直译为“dragon robe”。在中国龙是炎黄子孙的图腾。帝王所穿的衣服绣有龙和蟒,称为“龙衣蟒袍”,既是帝王身份的彰显,也是平民衣着的禁忌。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恶魔”和“撒旦”的化身,代表着暴力和邪恶。译者采用相似复制的方法,将“龙”直译为“dragon”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特色,但是对目的语读者来说,对龙所蕴含的文化意象会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而对于文化意象蕴含较多的负载词,译者采用突变复制的方式,如“麻纸”译为“spirit money”,表明了用途,“凤翔雕花屏风”译为“screens carved with soaring phoenixes”,解释了图案,“秦兵俑”译为“the Qin terracotta soldiers”,说明了材质。这种突变复制补足了源语词汇中蕴含的文化意象,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
2.«废都»中有大量陕西本土特色的饮食,反映出陕西当地人民生活的独特风貌。对饮食文化负载词进行模因复制时,译者主要采用突变复制的策略,力求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接纳。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食材选择、烹饪方式和菜品命名上都存在明显差异,为将中国特色的饮食更准确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译者主要采用突变复制的方法对食物的原料和烹饪方式予以解释说明,使目的语读者能更容易理解食物的特色。如:“松子煎鱼”译为“a pan-fried fish with pine nuts”,“变蛋”译为“preserved eggs”,“甑糕”译为“rice and jujube cakes”。但是,对于一些独特的地方饮食,“麻食”“漏鱼儿”和“浆水面”都采用突变复制的方法替代为“noodles”,“烧饼”译为“food”,“锅盔”译为“wheat pancakes”,未能很好地传递出源语文化的内涵,导致了文化意义的缺失。
3.«废都»中大量的建筑物名称,反映了陕西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地域特色。对它们进行模因复制时,译者主要用相似复制的策略,保留源语文化的表达特色。如“普陀寺”音译为“The Putuo Monastery”,“广济街”音译为“Guangji Road”,“大雁塔”直译为“the Giant Wild Goose Pagoda”。 这种相似复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源语建筑物名称的表达方式,使译文呈现浓厚的异域文化特点。
异化翻译策略是模因复制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通过分析可见,译者在对物质文化负载词进行模因翻译时偏向于以直译、音译和音译加注释等翻译方法进行相似复制为主,表明译者在不影响源语意义传达的基础上,力图保留源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特色,使译文呈现出一定的异域文化色彩,这符合模因复制的发展趋势。这种翻译倾向在吸引译入语读者兴趣的同时,也能促进源语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对Howard Goldblatt英译陕西本土特色物质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对陕西本土文学的英译提供借鉴,推动陕西文学的进一步对外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