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峣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在教育领域,合作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David Koonts就在教育领域提出了这一观点,到了80年代,合作性学习在西方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从90年代开始,王坦等人将合作性学习的概念引用到中国教育教学领域,并逐步使其发展至高等教育之中。
Oxford指出,合作性学习是一种促进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途径,它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技巧使学习者们能够相互依赖。当学习者们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时,他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需要互相依靠、共同努力去实现学习目标的团队。更简单地说,“合作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活动,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策略”。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任务是合作性学习的基础。当教师布置小组任务时,一个班的学生会被平均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们需要互相学习、讨论、帮助、配合彼此,将小组任务完成。
在英语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通过小组任务,教师不仅希望学生能够完成任务,学习专业知识,还希望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语言氛围,提高其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因此,有效的合作性学习一定能在语言课堂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
合作性学习的实施,可以从活动的基本要素和过程划分两方面进行思考。
李俏指出,有效的合作性学习活动,一定要满足五个基本要素。
第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依赖指的是组员们必须互相帮助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自己或要求学生将任务进行合理分配,使每个人都必须完成任务的一部分,然后集思广益,合作共赢。
第二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是语言类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有更多直接交流、彼此促进的机会。
第三是“个人责任制”。虽然合作性学习是团体性活动,但是每个人的努力都决定了小组任务最终的完成质量,所以对个人所需完成部分也要有安排和评判标准,不让合作成为一个人的任务。
第四是“人际和小组相处技巧”。合作性学习培养着学生的合作能力。不同性格能力的人组成一个小组,教师需要告诉学生有效的交流合作方式,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第五是“小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管是教师对合作过程的安排,还是小组成员的合作过程,都对最终的学习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好的过程就有好的结果。
Ur认为合作性学习可分为“呈现、过程、结束、反馈”四个阶段。“呈现”指的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在小组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清楚地告诉学生小组任务的具体内容、展示方式、需要的分组人数以及任务时间等。“过程”指的是学生的合作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关注每位同学的参与程度,必要情况下,需要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发表个人观点。“结束”,指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结束。“反馈”,指的是小组成员的成果展示和对成果的评价及鼓励。这种评价是多方面的。它既包含教师的评价、小组互评,还包括小组内部互评以及自我评价等。当然,反馈主要是要鼓励学生,让他们更加有自信,有激情地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合作性学习。
当然,合作性学习的过程还可以分为“参与、探讨、转化、呈现和反思”五个阶段。“参与”即为教师的任务布置阶段。“探讨”指的是完成合作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转化”指的是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努力去获得知识,共享知识并且运用知识,把得到的知识分析总结,转化为组内成员的新知识。“呈现”和“反思”即为小组成果展示以及最后的总结评价。
通过分析和实践,设计一个有效的合作性活动,需要“参与、过程、转化、结束、呈现、反馈”六个步骤。
英语演讲是一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课程。在英语演讲课堂上,学生不仅要习得专业的演讲知识与技巧,还要发展自己的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学会在公共场合充分地“表达自身观点和文化立场”。根据这些目标,教师就需要设计一些有效的合作性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练习。结合合作性活动设计的要素和过程,在英语演讲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合作性学习活动实践。
教师将本门课程的期中考核演讲方式设定为小组演讲。结合思政进课堂的要求,选择了Chinese element(中国元素)作为本次演讲的大主题。
在本届实践课堂上,教师首先解释了选择这个主题的用意以及这个主题可以做什么。本次演讲为描述性演讲,所以任何与中国文化有关,能展示中国的元素都可以被选为演讲话题。但一个小组只能确定一种元素来进行英文演讲。
小组成员需要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将演讲展示分为几个部分,每位小组成员都需要上台,共同完成此次演讲。为了将文化展示得更加丰富多彩,演讲者需共同设计一个PPT,并要配有多样化的视觉性辅助,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
在小组人数上,因为一个班为30人,所以教师将其分为三人一组,每组最终的展示时间为8分钟。整体的准备时间为两个周。
在本次课堂上,学生们有45分钟时间,通过英语沟通完成自由分组和话题选定两个环节。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有五分钟时间进行一个介绍性演讲,每组的三位成员都需站上讲台,分别介绍小组的选题原因,元素背景知识概况,以及计划的演讲框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用来展示的文化元素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想法,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提出了许多中国文化元素去开阔学生的思路。
接着,教师让学生开始在教室自由走动,用英文和想要组成小组的同学进行沟通。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分享和谈判等合作交流,教师也关注着学生组成的小组是否合理,并为有些内向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
在小组组成之后,组员就要开始讨论确定最终要进行演讲展示的文化元素。这个过程就需要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接收他人的想法,通过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以确定主题。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在不同小组之间来回走动,不断地向学生强调要用英语进行沟通,并且鼓励和帮助每个人都要参与到讨论之中。
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首先需要分享个人已有的关于选定元素的知识,接着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之后,小组成员各自的知识逐步转化为:最终选择的元素是什么,选择这个元素的原因,关于这个元素有哪些有趣值得讲述的知识以及他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来进行演讲。通过知识分享,每个人对于他们团队所选元素的相关知识积累也都有所增加,这也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财富”。
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有两次结束,第一次是寻找队友之后,教师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好,宣告组队环节结束。第二次结束就是探讨选题在规定时间内结束。
按照要求,各小组成员要依次上台用英语从选题原因、背景知识、演讲大纲三方面介绍自己的选题,进行一个五分钟的小组演讲。最终的呈现效果,整个过程可谓百花齐放,学生想到了许多不同的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并且想到的展示框架也有每个小组的独特风格。
在此节课中,选择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两种反馈方式。首先,学生会根据每个小组展示的元素,集思广益,对展示内容和呈现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接着,教师会根据学生们的演讲框架设计,对其提出改进意见,使整个演讲框架更加的合理。
在此次实践中,共同探讨本身就增强了组员之间的“互相依赖”,另外,此次演讲需要小组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也使这种依赖更加明显。而“面对面的互动”“个人责任制”“相处技巧”和“小组过程”四个要素也都在课堂之中有所展现。
通过合作性学习在英语演讲课堂中的应用,发现合作性学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合作性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英语能力。在课堂之外,学生的英语学习氛围可能是不充分的,但在课堂之内,学生需要用英语完成交流与探讨,那么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便能够去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以及英语思维的组织表达能力。
其次,合作性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探讨分析,每一位小组成员的知识库都有了新的内容增加。为了完成小组任务而去查阅资料或进行思考,也使学生更有获得新知识的动机。
最后,合作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每个学生的性格都是不同的,但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或者小组成员会去鼓励每一位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会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探讨和整合,这对学生来说,都拥有有效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