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媛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L.Vermeer)提出的翻译理论模式,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该理论包括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中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翻译目的不同,翻译手段和方法也应随之变化,所有翻译活动均应遵循。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电影作为文化载体和商业活动之一,片名相当于电影的“导视”“商标”,要能够展示主要内容,激发观看欲望,兼顾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不断探索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音译”,指把一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符号表示出来的方法。英文电影命名多简洁、直白,有时会用地名来命名。此外,西方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很多时候直接以主角名字命名。当电影原名就有足够的信息量且能够激起观众的好奇心时,翻译时可以采用音译,做到准确传递信息,保留影片的“异国风情”,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一些电影由畅销小说改编,在中国早已拥有众多读者,因此在电影上映前,观众已对影片内容、角色有充分了解,此时选择音译法翻译片名,省时省力,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原片名的意义和风格,如:Harry Potter译为«哈利·波特»,Jane Eyre译为«简·爱»,Emma 译为«艾玛»,Lolita译为«洛丽塔»等。在电影片名中相应的固有词汇已足够为观众所熟悉时,音译不失为一种可取的翻译方法。
直译并不等于字对字死译,也不是逐词翻译,在词汇的处理上允许适当变化和转换。尽管中文和英文在语言结构和用法上存在巨大差别,但电影片名通常短小精悍,结构简单,不存在复杂从句,也少有复杂语法,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译。
漫威新作Black Widow直译为«黑寡妇»。一方面,在漫威宇宙的影响下,黑寡妇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漫画迷大多知道这是一位超级英雄,直译片名已满足票房号召力;另一方面,那些不了解漫威系列作品的潜在观众,可能会以为这是一种蜘蛛,但在海报上看到的却是一位神情坚毅的女性,可能会想进一步了解该片。无论是对于哪种观众,这一片名的直译均能满足电影宣传的目的。
直译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在功能上能够做到重合时,这种方法简单有效。
有时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部分英文片名如果采用前文列举的直译或音译,虽忠实于原文,却会让观众不知所云。且从目的论角度来讲,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商品,需要扩大影响力,取得票房口碑的双丰收,当原片名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时,就需要译者适当进行增译,向目标语观众准确传达影片信息。
Philadelphia是一部剧情片,讲述的是律师安德鲁因病而被老板恶意解雇,后来在律师乔的帮助下斗争到生命最后一刻、争取合理权益的故事。如果在译成汉语时选择直译,译为“费城”,中国观众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城市介绍片,进而错过这样一部有深度的电影。故在译成汉语时,译者采用增译,译为«费城故事»,增加了“故事”二字。观众初次看到这个片名时,首先能够了解影片是部剧情片,避免误解,之后观众会思考,在费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影片译名向观众传递信息,引起观影兴趣,达到宣传目的。同时,将片名增译为四个字,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
运用增译可以为目标语观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其理解影片。
有时片名过长,翻译过来不利于目标语读者记住片名,影响宣传效果;或在目标语中仅保留原片名一部分信息反而更符合目标语习惯,此时都会选择减译。
如:Sweeney Todd: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直译为“斯温尼·陶德:舰队街的恶魔理发师”,名字冗长,十分不利于中国观众记忆,因此采用减译法,只保留主角的姓氏和职业,译为«理发师陶德»。再比如«刺客聂隐娘»,英文片名译为The Assassin,只保留原片名中易于外国观众理解的前半部分,形式上更加简洁,符合英文电影片名的特点,营造出大片即视感,在海报宣传时也更加干净利落。在某种程度上,减译后的片名便于记忆,能够满足宣传需求。
运用减译使片名更简洁,便于记忆方便电影宣传,避免啰嗦,同时保证在电影海报的呈现上更加美观。
受语言和文化差异影响,中外观众都有可能无法领会原片名的内涵,此时无需拘泥于原名形式,而是应立足于目标语受众的思维,根据需要对片名进行灵活转换。虽然在翻译中一直以来都强调“忠实”,但有时过度拘泥于原片名形式,会导致以形害意,影响目标语观众真正领会原片名的内涵。意译强调“得意忘形”,以改变片名形式为代价,最大限度地保存原片名的内容。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The Shape of Water讲述的是实验室清洁女工哑女丽莎和实验室研究的对象——一条人鱼之间的奇特爱情故事。依照原片名直译过来是“水的形状”,但这样译出的片名明显缺乏美感,甚至会让观众认为是一部科教片,而错过这部优秀的电影。在国内上映时,影片名意译为«水形物语»,“物语”指日本的一种文学体裁,意为故事、传说。«水形物语»既保留“水的形状”,又融入古语,增添了传奇感和浪漫色彩;同时四字格结构节奏感强,也符合汉语片名习惯,朗朗上口,颇具美感。
在两种语言出现文化上的差异时,无法按照字面意思译出,此时就应该尽量贴合影片内容,改变语言形式,用意译弥补文化上的缺失,满足影片的宣传目的。
创译,是指译者为达到某种特定的翻译目的(如满足译文接受者特定的需求),抛弃原文的意义和形式,创造性地对原文进行重新处理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的好处是能够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跳出原片名的束缚。如电影«七月与安生»,影片讲述了两位主角——林七月与李安生从青少年时期相识相知、到争吵分离、再到彼此原谅重修旧好的故事。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依照原片名直译也并不困难,但为了能将影片真正的内涵——主角之间的友谊和彼此之间的不可替代过渡到片名中,译者进行了创译,将片名译为Soulmate,直接点明二人的密切关系,点明即使有过矛盾与冲突,七月与安生二人对于对方来说都是知己般的存在,二人友谊深厚不可破坏。比起直译片名,此处采用创译确实是一种更巧妙的方法。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商标”,应能够传达影片信息、吸引观众进而提高票房,因此影片的翻译在电影的制作与营销中成为重要一环。正如苏珊·巴斯奈特在“文化翻译观”中指出的那样,翻译不仅是语言行为,而且还是一种双语交际中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并深深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译者结合影片内容及思想内涵,运用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意译、创译等方式将影片名及电影内涵最大化呈现,不仅可以提高影片的商业价值,也可以提高其艺术价值,传递源语国家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