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梅
(甘肃政法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应用技能的重要课程,对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讲授教材为主,历年来,虽然研究者们提出了诸如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以期提高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但这些方法均忽略了学生对语言的使用,学用分离依旧是英语教学中突出的问题。
学校综合英语一流课程建设依托学习通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教师尝试使用了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出导向法”理论来设计教学。“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针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提出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为广大英语教师以本校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探究适合本校学生的“本土化”外语教学方法及课堂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产出导向法”主张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有效地服务于学习,强调边学边用,学用结合。“产出导向法”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驱动、促成、评价,其中促成环节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生产出结果的质量,而对于语言促成的要求是:学生从输入中选择产出任务所需的语言形式,通过练习产出,将目标语言形式运用到产出任务中去(文秋芳2015)。
教师所在的院校是一所政法类普通本科院校,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为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学生有一定的听说读写基础,但学生知识储备有限,基本功不扎实,产出能力有限。该课程使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第2册,每周6课时。
文章以第9单元“What Is Happiness”为例,探索“产出导向法”在综合英语一流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且文章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本单元计划用8课时,教学过程遵循“产出导向法”的“驱动—促成—评价”流程,其中驱动环节使用1学时,促成环节5学时,评价环节2学时。
1.驱动
驱动环节是“产出导向法”中最有创意同时也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分,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导入。导入是热身,是为文章的学习做铺垫,但它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驱动环节通过交际场景、产出任务、教学目标等的设置,向学生明确他们在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实际场景和讨论话题,即产出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产出、为谁产出、在何处产出,教师要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场景、驱动的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以达到交际的真实性、认知挑战性以及产出目标的恰当性。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教师在课前制作了一个关于“What is happiness”的英文视频,在学生完成微课学习之后,教师给出交际任务,要求录制一分钟英文视频“What is happiness to you”,并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学生在接受任务后,会意识到自己词汇量不足,对幸福的理解较为浅显,无法对幸福的实质进行深入剖析,自身产出能力不足,从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和斗志。
2.促成
促成环节是教学设计中的中心环节,对学生的产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不再是单纯的教授者,而是以中介者的身份,指导学生以课文为手段,学习用英语完成产出任务。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文章特点,从内容、语言和结构三个方面设计了促成环节。
(1)内容促成。本单元目标内容是如何理解纯物质的或纯精神的幸福,幸福到底该如何界定。笔者根据目标内容设计了包括信息归纳、主题讨论、以问题和练习驱动的阅读材料。在文章的内容分析中,笔者使用了文学分析中常用的SOAPSTone方法,即从S讲述人(Speaker),O场合(Occasion),A观众(Audience),P目的(Purpose,S主题(Subject)and Tone作者的态度等六个方面入手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全文。课后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并发布在学习通平台,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后使用SOAPSTone方法来分析并概括全文。主题讨论环节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线上讨论话题,学生随时随地参与线上讨论;线下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使用到一定量的本单元应知应会词语及表达。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目标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语言促成。本单元为议论文,其语言准确、清晰、具有概括性,逻辑准确、严密,作者使用了暗喻、引用、平行结构等修辞手法来证明幸福是不可以买来的,并提出幸福不是纯物质的,也不是纯精神的,而是两者的适度结合,并给出了自己对于幸福的界定。笔者据此设计了文本阅读、教师讲授、语言练习促成。语言促成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词、句子、篇章的产出路径,其中选词填空练习,旨在考查学生对目标语言的辨识理解;补全句子并用词的正确形式填空,要求学生准确理解目标语言的意义,并建立起目标语言使用的语法知识;翻译练习为学生提供关键的语言资源,激活语言的产出路径;完形填空使目标语言及其话语意义共同进入学习者的头脑中,呈现目标语言使用的完整图景。教师将这些任务发布在学习通平台,学生依次完成,将促成的知识用于产出,优化学习效果。
(3)结构促成。本单元的目标结构是正反对比论证,提出一个反面论点通过举例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然后从正面论证,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据此目标结构,教师设计了短文示范、模仿练习;除语篇结构分析的练习外,笔者还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了短文写作练习,强化输入学习效果,检查教学的有效性。
3.评价
在综合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笔者采取了学习通后台自动评价和人工评价两种方式。其中词汇练习部分,教师设定了标准答案及答案解析,学生提交答案后学习通平台会自动完成评价,学生可对照答案解析自学。翻译练习及语篇分析练习采取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课前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学生提交的作业中挑选并评阅典型样本,课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并引导全班形成修改意见。线上讨论部分由学生自评互评,即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主题讨论,学生参与讨论,并互相留言点评,实现同伴评价;在学习完本单元内容之后,学生对自己之前的讨论内容在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学生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参与评价,对自身问题更加清晰,能更好地促成学习。评价环节起着以评促学的作用,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能够监控教学效果,学生能够明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和学生能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分别去完善产出任务的质量。
在“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线上线下教学活动都围绕有效学习和有效产出展开。产出既是语言学习的一种驱动力,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产出活动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练习,而是由意义驱动,有明确交际目的的任务。通过不同的驱动任务,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进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性学习。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完成大量的自主学习任务,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真正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形式进行产出。
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构建者和积极参与者,学生不再仅仅只学习课本内容,而是以课文文本学习为手段学习如何使用英语来完成产出任务。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尝试完成课前驱动任务,意识到自己表达能力上的缺失,从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利用学生的学习渴望,提供输入知识,设计产出任务,学生积极参与线下课堂的互动与反馈,线上互评自评,完成各种促成活动,最终完成产出目标。虽然学生的学习任务量增加了,但这些增加的任务量能够更好地促成学生自我探究、主动学习、选择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角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起着设计和引领的作用。教师在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学习通平台提供了慕课资源、与主题相关的音视频及阅读材料等更多优质的输入性材料,使线上线下教学都需要为实现有效学习和有效产出服务。“产出导向法”强调教师在每一个环节中的专业引领和专业指导作用,要求教师精准施策,帮助学生增加语言资源,提升表达能力。
在综合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使用“产出导向法”尚在探索阶段。产出任务要根据学生需求设计且具有实操性,因此教师需要大量搜集资料,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驱动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价反馈等,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知识的内化。因此,课程的设计对教师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及信息技术的掌握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产出导向法”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文化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但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进行及时调整,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完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