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风患者眩晕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2021-11-22 07:47付景娜杨俊行耿庆文赵亚争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例数中风依从性

付景娜,杨俊行,耿庆文,陈 程,宋 颖,赵亚争,孙 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北京,100700)

中风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是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1]。急性中风是以半身不遂、语言塞涩、吞咽困难、眩晕、二便失禁、便秘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急性疾病[2]。眩晕是中风急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传统中医学中是一类症状的统称。眩晕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3]。急性中风容易引起眩晕表现,对具有这类表现的急性中风患者,中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应用中医护理效果良好[4-5]。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体会,以医院收治的伴有眩晕症状的急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随机对照研究,在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基础上,在护理跟诊过程中给予对照组穴位贴敷、耳穴压丸等常规中医护理干预,并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推拿治疗,探索护理干预效果及对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0年7月—2021年6月门诊收治的80例急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纳入标准:均符合《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关于急性中风的诊断标准,年龄≥18岁,出现头晕目眩、恶心等症状。排除标准:再次脑梗死患者,脑CT等检查明确存在颅内肿瘤,外伤,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及代谢性、精神疾病者。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9~70岁,平均(60.35±7.81)岁。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0~70岁,平均(61.34±7.7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针对眩晕症状,对照组实施常规中医护理干预,包括穴位贴敷和耳穴压丸治疗。①穴位贴敷:穴位贴敷药物成分:桃仁10g、炒杏仁10g、炒栀子10g、吴茱萸10g,将药物打成粉末状,用黄酒作为介质,与药物混合,贴压在胶布中间,并将其贴压在双侧太阳穴或涌泉穴,1次/d,每次贴敷2 h,治疗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②耳穴压丸:选择穴位: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稍微按压,以耳廓发热为准,每日按压3~5次,每次按压3 min,2~3 d更换1次,双耳交替,治疗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推拿治疗。操作前,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眩晕发作程度、眩晕发作与体位改变有无关联,以及伴随症状如有无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视物旋转等。推拿治疗操作方法:①头面及颈部操作: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护人员采用一指禅推法、指按法、指揉法、抹法、双手扫散法、五指拿法、指尖击法,在前额部、头顶及印堂、攒竹等穴位操作。②颈肩部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揉法、拨法、拿法、滚法在项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项部两侧肌群上操作。③推拿治疗频次: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使用适宜的按压力度,每次 20~30min,2~3次/周,指导患者居家也可进行此项操作,治疗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因的方法,如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急躁、发怒等不良情绪刺激。告知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呕吐时取侧卧位,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光线调暗,避免光刺激。护理人员耐心解释患者及其家属疑虑,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1.3 观察指标

1.3.1 干预效果评价:干预效果评价参考《中医病证诊疗常规》[6]:①痊愈:症状基本消失(减少>90%);②显效:各项症状均显著改善(减少70%~89%);③有效:症状有所改善(减少50%~69%);④无效:症状未改善(减少≤5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1.3.2 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内容,评价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实施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治疗方案配合执行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50%;部分依从: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治疗方案配合执行次数>1次但占总次数的比例<50%;不依从: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治疗方案不配合执行。总依从率=(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00%。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后对患者进行面对面调查,了解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实施的满意情况,结果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评价。总满意率=(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效果评价

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40/40),高于对照组的 85.00%(3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干预效果评价比较[n(%)]

2.2 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评价

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7.50%(39/40),总满意率100.00%(40/40);对照组总依从率77.50%(31/40),总满意率82.50%(33/40)。观察组总依从率及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和表3。

表2 2组护理依从性比较[n(%)]

表3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急性中风是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主要疾病之一,约50%~70%患者会遗留失语、瘫痪等严重残疾,部分患者因活动受限出现各种并发症[7]。中医认为,急性中风眩晕主要病机是脉络阻塞导致气血、脏腑功能失调。中医强调辨证施护,基于病机给予针对性护理,以消除病机,获得良好病情控制效果[8]。陆爱国[9]和沙高峰[10]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医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其中以推拿手法等特色治疗措施最为典型。手法推拿主要通过揉、推、拿、滚等手法,可促使患者颈、肩部肌肉放松,缓解局部痉挛,改善水肿、椎动脉血流量,确保脑部供血量[11]。根据经络理论,风池穴处于枕骨之下,属足少阳胆经而与肝经相表里,循胆经输送气血精微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对脑窍进行营养,是治疗眩晕之要穴[12]。治疗的同时加强情志护理以及眩晕症状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对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具有积极意义[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总依从率及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在常规中医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增加推拿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急性中风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开放评审

专栏主编点评:该论文就护理跟诊眩晕推拿治疗中风眩晕患者的疗效观察进行了总结。对于急性期中风眩晕的患者,在护理跟诊过程中采用穴位贴敷、耳穴压丸、推拿治疗等联合中医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和发病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今后中医护理工作中增加患者对中医护理操作的认可度和感受度,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例数中风依从性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自我管理教育提高门诊治疗过敏性鼻炎治疗依从性的分析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