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秀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学科,大学英语一直都是我国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的学习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学英语往往将英语的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作为重心,通过各类教学手段展示英语语言的魅力。随着英语教育的深化改革,“育德立人”成为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在“传道、受益、解惑”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培养英语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能够引导学生客观审视中西方文化碰撞,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得到大幅度提升。
大学英语的受众覆盖面很广,但部分学子的英语学习过于功利化,不以提升语言能力为核心目标,而是把获得各种英语证书,最终能因此在就业中具有明显优势当作目标。这种带有较强功利性的学习,往往能取得阶段性的成功,诸如考取英语四、六级证书等。但外语学习应重视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而学生若只考虑考取相关证书等功利性目标,最终会导致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欠缺,无法真正提升英语学习效率。因此,大学英语的学习需要端正心态,用客观的态度审视工具学科的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英语学习作为长期目标,摒弃功利性目的,持之以恒,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另外,在英语学习中,一些西方价值观念会影响侵蚀大学生的思想,不能客观审视外来文化,这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课程所设置的众多专业考试标准,大部分是为了符合公司的招聘要求而设立的,但从实际就业环境而言,学生的听力,口语表达等应用能力是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英语学习的目标是真正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但是在教学中,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的侧重点发生了错误,过度看重英语考试能力的提升,将授课重点放在如何“应试”上,而没有正确理解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成绩只是某一阶段的一种测评结果,并不能以点概面。为了应试分数的提升,一些任课教师会传授学生做题技巧,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些应试技巧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作用,但最终会削减学习英语学习的兴趣,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职业生涯和长期的英语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要想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弊端,最佳的方式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平衡授课任务与培养学生兴趣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兴趣上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逐渐找到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提升学习效率和语言应用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交流和合作日渐频繁,因此,大学教育需不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以满足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同时,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资源和信息,这些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定型阶段的学生们,很容易受到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丧失了进入大学前的雄心壮志。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受西方观念的影响,不能秉承传统文化和自我奉献精神,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时期是学生们系统性接受英语知识的黄金时期,肩负着未来中国与国际交流的重任,无论是语言技巧,还是德行素养都与国家风貌息息相关。因此,要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育人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在大学英语中融入课程思政,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来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认清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因此,为了满足新时代的人才发展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进行创新的同时,不断努力探索课程思政这一新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不仅涉及语法上的差异,还在很多方面与我国本土文化产生碰撞,想要学好这门外语,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对比中国与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异同,增进文化自信,并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不难发现随着学习的深入,很多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出现困惑、迷茫的心态,形成一些缺乏理性的思想观念。所以,面对大学英语这一课程的特殊性质,英语教师们一方面要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技能,另外要重视课程思政的道德引领作用,尽快实现语言技能与道德修养的同步提升,为国家培养出拥有批判性思维、政治立场鲜明、道德水平高的合格英语人才。
课程思政作为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想要立刻引起所有教师的重视是极为不易的,大学英语教师是学生们语言学习的引导者,而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接受创新思维,将课程思政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兼容。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还要为学子们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正视这一变革,积极接受授课形式和实践模式的创新,提高对本职工作中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积极响应学校组织的培训工作,探究思政理论中蕴含的价值,认真比对英语教学方案中,积极探究与思政教育高度融合之处,从而有的放矢做好二者的衔接工作。大学英语教师要面对现实,认真解读国家大力推广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初衷,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在授课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做人道理和爱国情怀传递到受众心中。最后,大学相关机构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奖罚机制,每个学期都要对相关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优异,课程思政工作完成好的教师要加以奖励,并开展座谈传授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更好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要领。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些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要想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需要尽可能地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最为便利的条件就是利用互联网。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大高校都在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互联网相关设施出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面对新兴的网络科技及教学平台,大学英语教师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授课模式的创新,利用网络的便捷性、时效性,收集诸如《中国日报(英文版)》这一类权威性媒体信息,让学生们结合时事进行翻译练习,不仅能够与时俱进,提高学生对于世界时局的认知,还能够通过翻译,学习了解中国故事,感受中国在国际上无与伦比的力量,提高文化自信。面对网络里海量的信息资源,大学英语教师要进行认真筛选,不断利用课程思政元素,提高师生的政治敏感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进行辨析,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文化力量,让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自觉地肩负起课程思政带来的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人翁责任感。
由于教学大纲、计划、地点上的差异,教育工作者习惯将课堂按照具体职能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其中第一课堂是常态化课堂,师生在教室内完成相关教学任务。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学模式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彰显出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不断结合时代发展和互联网教育模式,形成了不局限于传统课堂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改善师生关系,提高英语课堂思政教学效率,通过这一途径,大学英语教师能够高效地将英语知识和课程思政进行融合,极大地拓展思政教育在英语课堂中的渠道。英语教师可以借助China-Daily(中国日报双语版)、慕课(MOOC)、CNN等平台,选取部分时政热点、媒体评论等作为课题,引领学生进行客观翻译和评价。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能够利用第二课堂带领学生们更精确使用相关术语,领略不同人文环境下的文化差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
英语作为交流工具,为人类的各种活动带来了极大便利,有助于各国进行行业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长远的目标,部分传统英语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计划,这就需要广大英语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认真解读国家大力推广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初衷;不断丰富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自觉地肩负起课程思政带来的时代责任感;高效利用第二课堂,带领学生们更精确使用相关术语,领略不同人文环境下的文化差异,将丰富的中国元素和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推进国家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