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改革思路

2021-11-21 21:25李柯颖
现代英语 2021年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李柯颖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 烟台 265713)

一、引言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即发展“课程思政”。作为各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但是,许多高校未能充分发挥大学英语的双重性质,导致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而“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是缓解这些问题的关键。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最早在2014年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中形成。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这一文件,“课程思政”指的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杜刚跃,孙瑞娟,2019)。由此看出,“课程思政”并不指的是某类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德育,专业知识应当与思想政治相结合。因此,教师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能够客观地看待事物,理性解决问题(邱伟光,2017)。

2016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表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2016)。”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每门课的教学中,而不是仅仅只在思想政治课上进行教授。此次讲话体现了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也为今后高校高职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是当前各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指的是“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性强调“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夏元芬,2020)。这意味着,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需要教师讲解英语知识和培养英语技能,还应当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塑造其国际视野和爱国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进入21世纪后,大学英语课程不断改革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大学英语课程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从工具性方面来看,我国高校英语课程过于重视英语知识的讲授,忽视了文化素养的培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这是由于教材中缺乏中华文化方面的素材。2018年,安秀梅教授对《大学英语》的教材收录的篇目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有关中华文化的内容仅仅占所有教材内容的2%(安秀梅,2018)。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对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或者过分注重西方英语国家文化的讲解,导致学生的汉语文化主体意识薄弱。

在人文性方面,高校英语课程未能充分体现其育人价值,大学课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现象(莫非,201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一些大学英语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仅仅是思政教师的责任,只在思想政治课上讲授。其次,一些大学教师教学模式不当。一些教师依然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英语教材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忽略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探讨。最后,一些大学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缺乏,思想觉悟偏低。尤其是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有可能潜移默化地被西方文化影响,导致自身文化认同危机。由此可见,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充分发挥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育必不可少。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探索

许多学者对“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框架。一些学者从政策、教师和课堂三个要素切入。比如田鸿芬和付洪教授指出“课程思政”应当从三个方面协同实现:顶层设计,课堂中的中华传统元素,教师的思政意识与技能(田鸿芬&付洪,2018)。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应当完善“课程思政”评价反馈机制,实行多元化评价(万力,2019)。例如成桂英和王继平(2019)建议从六个维度对教师进行评估——“课程思政”的目标设定,“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课程思政”的融入程度,“课程思政”的实效性,“课程思政”的思辨批判性,“课程思政”的达成度。

相比其他专业课程,大学英语涉及较多的西方知识文化。因此,“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的改革应当特别注意对英语教学资源如英语教材教本进行改革。这能够“在源头上突出中国元素,体现思想政治引领”(杜刚跃&孙瑞娟,2019)。例如大学英语课本中涉及旅行、节日等话题时,可以增加中国文化素材,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思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2020年,北京科技大学的张敬源和王娜教授,提出外语四位一体“课程思政”闭环路径→顶层设计→挖掘素材→细化过程→创新评价→顶层设计(张敬源&王娜,2020)。顶层设计需要在设计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等方面将思想价值纳入语言知识技能教学中。挖掘素材指的是从多个视角发现外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细化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多维教学目标,利用思政素材设计教学课堂任务。整个设计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创新评价是对以上三个环节的检验和反思。在这个环节中,评价的内容应当从语言、思想、价值等不同角度进行。

学者不仅仅从理论方面对“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进行了探索,还在实践方面对其实施了改革。例如,浙江理工大学从教师思政素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成效四个方面进行优化改革。在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方面,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如参加相关专题报告会。学校调整课程设置时,取消了一些传播西方文化的选修课,增开一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为了优化教学内容,学校在单元主题内容、词语示范例句、课堂演讲和作业方面融入了思政育人元素。在评估环节中,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相关考试通过率,分析表明,“适量的‘课程思政’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黄佰宏,2020)。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融入“课程思政”需要理论的指导支持和实践的验证完善。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改革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各项政策

高校应当规划完善有关“课程思政”保障机制,确保“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总体教学方针、大学英语课程培养方案、大学英语学习目标等各个层面,并建立一系列落实监管方案。

(二)提高教师政治思想水平和思政意识

学校应当加强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政意识。比如通过一系列比赛活动,增加教师对共产党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事政治等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三)增加课本的思政素材

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加入有关中国文化素材,如民族英雄事迹、传统节日风俗、我国名胜古迹等。此外,在大学英语的课本练习题目中多涉及启发性和思辨性问题,引发学生对品格品性、优良传统、人生价值的思考。

(四)改善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

一方面,教师应当挖掘大学英语思政元素,在教授英语知识时,不忘加强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其思辨能力。

(五)形成评价评估标准,定期调整大学英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每隔一段时间,从多方面对“课程思政”的改革进行调研,反思不足,提出改进方案。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