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维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沙湾镇沙湾小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群文阅读是一种以多个文本组合在一起,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空间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应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那么应该如何充分发挥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基础探究。
在群文阅读中,议题是核心。因此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时,首先要明确议题内容,帮助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以《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这一组文章为例。如果没有明确本组文章的探究议题,学生在探究文章时可能摸不着头脑,虽然知道这四篇文章是中国四大名著,但很难发现其共同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这组文章时,就明确了议题:走进名著小说的世界,与各色人物对话。通过这一议题学生了解了,这几篇文章的探究重点就是小说中关于人物的刻画,在探究的时候就会直击重点。比如在阅读《草船借箭》时,学生的探究重点不再放在故事情节的发展方面,而是重点分析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描写手法。在阅读《景阳冈》时,学生的重点也不会放在景色描写方面,而是感受了武松的英勇无畏,分析了武松的人物品质。在阅读《猴王出世》和《红楼春趣》时,学生也将注意力放在了人物的描写方面。教师明确阅读议题,指明探究的方向,使学生在多篇文章的阅读中能够直击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1]
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还可以通过一波三折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谓一波三折,是指教师先引导学生精读一篇文章,点明该文章的探究重点和探究方式;然后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方式自主探究剩余的几篇文章,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巩固之前所学的方法。例如在开展《杨氏之子》《王戎不取道旁李》《司马光》这一组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就先引导学生探究了《杨氏之子》这篇文章。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先要求学生借助文章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内涵,然后要求学生分析了这篇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在学生掌握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方式自主探究《王戎不取道旁李》和《司马光》两篇文章。由于已经经历过一遍《杨氏之子》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在学习这一类型小古文时,首先应该理解其含义,因此先借助教师给出的注释翻译了两篇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去分析两篇文章中关于人物的刻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小古文和分析人物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教师采用一波三折的方式给予学生引导和练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最终促进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提升。[2]
在群文阅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可以建立反转课堂,鼓励小组学生展示探究成果。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石阶》这一组文章时,教师就将班级学生分为了六个小组,要求每两个小组探究一篇文章。当然,小组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小组探究中,每个小组的探究方向可能略有差异,但主要的方向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比如第一小组在探究《慈母情深》时探究了文章如何展示的“慈母情深”,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母亲;第二小组在探究《父爱之舟》时也探究了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了父亲。在展示探究成果时,学生就可以明显的找出几篇文章的共同点——几篇文章中都有人物刻画的部分;于是在接下来的深入探究中就会更加容易围绕重点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锻炼。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通过合作方式分析与探索,最终促进了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从指明探究方向、培养迁移能力和引导自主探究三个方面,就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群文阅读可以使学生得到充分地锻炼,但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群文阅读扎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