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丽
(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明诚小学 浙江 诸暨 311835)
旧课程的模式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的交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千篇一律的学生。而新课程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个体为本。因此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用语言堆砌的学科,我们在学习中,要通过阅读去思考和感悟。但是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要么就是一言略过,要么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质量往往是不合格的。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即使课堂一半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那也是高效的。在那期间,学生是努力自己去独立思考的,不借助任何外力,这样思考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很可能以前在课堂上不活跃的学生,他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切入点是极具个人色彩的,这样充满惊喜和智慧的课堂氛围才是教师真正想要的。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必须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感悟。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主动去学习,那么在不稳定的小学生中,如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呢,尤其是语文这种文字性的学科。首先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要进行转变,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只是辅助作用,学生是本体,有些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消化的。
2.1 营造学习氛围,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古有“孟母三迁”,这说明自古以来,环境会影响到个人。那么我们首先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这是营造学习氛围的基础。其次对于学生表达的观点要给予鼓励,无论对错,表达出来已经是经过自主思考的,那么就成功了一小步。最后改变学生的观点,学习不是为任何人而学,是为自己而学,所以自己思考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学习。那么同学之间可以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点清晰的表达出来,增加学生间的沟通,也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有帮助。在别的同学条理清楚,逻辑清晰的时候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些,是天生智商有差距吗,不是的,只是没有主动去思考。同学间彼此带动,相互合作,主动去探究新知识。
2.2 创设情境,培养感悟能力。创设情境,也可以是提出一个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把学生带入到有关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未知事情有一种猎奇心理。[1]例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我们常喝的饮用水,在一定情况下会带来多大的气势吗?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感受那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水量和钱塘江里的水量是多大的差距。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钱塘江涨潮时的景观,让学生更直观的把情绪带入情境中。因为课前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会更加仔细阅读,感悟作者的描写。这样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并且还积极的投入当中,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感悟能力,还对加强学生的积极性。
2.3 课外阅读,培养创造能力。我们都知道语文中的诗词,其实是包含很多东西的。有时候在理解一首诗的意思的时候,是需要借助很多注释的,所以一些课外读物就显的尤为重要。阅读课外读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很有帮助。只有在看过很多书之后,对于那些不平常不普通的东西存在是没有那么惊慌的。这在小学生语文课堂中会让学生变的更加积极发表意见,对于那些课本里没有的注释,经过课外读物了解到,也是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2]例如:在写作文时,题目是: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可以写著名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这时需要用到的就是平常阅读过的那些课外书了,虽然可能没有去过著名景点,但是可能在某本书上看到过,那么就可以写了。或者没有看过著名景点,但是看过很多的景物描写,那么也可以写身边的某一处景物。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出那么一处心中的景物。这些都是需要课外读物做基础,看到脑海里,然后应用出来。这样的知识培养创造能力,还对表达能力有提升。
总之,教师要对学生尊重,有耐心,并且激励学生在学习上不断努力。学生就像是被压缩的弹簧,只要给予足够的空间,他们的才智就能迸发出来。在有效的学习方法中,教师要努力推进课堂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真正的把自主学习融入到课堂中。虽然这不是一跃而成的,但是学校和教师要持续努力,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会变得更加主动,这样教育改革会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