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霞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民俗文化是指生活在某一区域中的居民在进行长期的社会生活以及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得到了群体认可将其进行传承下来的一种生活习俗或者是民风习惯。
民俗源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并在日常活动中服务于人类,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同性,两者的概念也可以相互置换。民俗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具体包括节日民俗、婚丧嫁娶风俗、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民间观念、礼仪、民间文学、宗教及巫术等。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民俗不仅可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也强化了民族精神,增加了民族凝聚力[1]。
1 民俗文化丰富旅游内容
旅游是一种离开惯常居住地、短时间离家出游活动。异国情调的风景,特别是与我们不同的民族风情,常常给游客带来新的文化享受。尤其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民间文化,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风俗也不同,就这样不同民族的民俗差异吸引了众多的外国游客,如贵州三江侗族的花炮节、四川省凉山彝族的彝族年、贵州关岭一带的破火星节等。因此,游客愿意到其他地方旅游,是因为他们可以享受不同民族习俗带来的新鲜感,通过接触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人们可以从文化、历史、宗教和艺术的各个方面获得有用的知识和丰富的感受,这样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也提高了人们对旅游业的兴趣[2]。
2 旅游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
目前,民俗文化类旅游的逐渐热门正好印证了旅游的灵魂在于文化,这同时也在暗示我们在规划旅游景区时要把当地的特色文化融入景区,突出民俗文化这个元素。而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将地区的特色民俗转化为实际旅游产品,以此达到发展民俗旅游的目的。景区可以直接利用民俗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如最大限度地利用具有民俗特性的建筑、服饰、特产、娱乐等,设立相应的文化村、公园、博物馆以及小型民俗景点等创造经济利益。除此之外,也可通过间接利用民俗资源的方式,为地区经济提供服务,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例如,以传统民俗节、民俗艺术节、民俗礼仪活动等吸引投资者,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促进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善经济结构,从而达到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的目的。
打造新式春节活动,比如同里开设的春节水上祈福活动。同里艺人在同里的三桥景区进行祈福活动,艺人身穿福、禄、寿三星服饰,在司鼓、唢呐、二胡、笙以及笛声的伴奏下在手摇木船上绕行三桥。同里古镇举行如此盛大的祈福活动,代表着祈求祥瑞、平安降临,以此来吸引游客。
走三桥,是当地居民进行避灾祈子求福的一项祈福活动。在走三桥里三桥分别代表着同里古镇的三座古石桥:太平桥、吉利桥以及长庆桥,三座桥距离很近,相得益彰,它们是同里古镇区的桥中之宝。走三桥的习俗起源于当地以前的婚嫁习俗,在当时每到婚嫁、生日庆贺以及婴儿满月等喜事,亲朋好友们就会在欢乐的鼓乐声以及鞭炮声中,浩浩荡荡地一起开心地进行“三桥”的绕行活动,并且在行走过程中他们还会说一些譬如“太平、吉利、长庆”等祝福语,沿街的居民在听到声音后也会出门观看,并送上自己的一份祝福。现如今,“走三桥”活动已经成为同里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不仅显示了当地居民纯朴的民风,还彰显了其特有的民俗文化,对于开发现有的旅游文化具有重大的价值。“走三桥”活动,是一项同里古镇居民全员参与性的民俗活动,它代表了当地的区域文化,是一种传承性的活动,它不仅在促进文化沟通以及优化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氛围上发挥着作用,对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走三桥”有着非凡的文化意义,早在2011年,吴江市人民政府就将其列入了第四批吴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3]。
打莲厢,也是一项庆祝活动,在各种喜庆的节日或者活动现场,艺人们就会准备打莲厢的活动,他们身着五彩绸带,手拿着莲厢,在音乐中,有节奏的用莲厢拍打自己的手、脚、胳膊以及肩膀和腿部,在舞动过程中,莲厢中装着的铜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身上的绸带也会随风反转,翩翩起舞,甚是好看。
1 优势
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同里古镇经过千年的发展变化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有机整体,有自己的地方经济、文化、生活习惯以及特有的习俗。同里现存的有很多的古建民居、特色街区长廊以及民俗工艺品,同时当地的环境也很好,在日常的节日生活中很多的民族艺术活动和节日活动都被保留了下来,居民仍然会举办一些特色节目,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旅游景色,展现了与现代文明不同的历史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消费心理,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2 劣势
首先,对于同里古镇内民俗文化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要做到科学规划,注重保护古镇内的资源,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其次,同里古镇内的服务设施软件与现代旅游服务的要求存在一些差距,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一致性;最后,同里古镇这种类型的民俗文化资源往往分布方式是分散的,所以相对较难以形成大型旅游区域集群[4]。
3 挑战
同里古镇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苏州市由于地理原因,有很多类似的古镇,所以同里古镇的旅游资源相对于苏州整体来看没有特别的优势。而伴随着科技发展,产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产业融合发展也许能给同里古镇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同里古镇街道内部的面积也比较大,不管是街道还是河道占用的面积都比较大,各景点间排列也不是十分的紧密,整体上看古镇区仍有一些欠缺协调性。
4 机遇
同里古镇拥有着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条件。它地处长三角和苏州边际,可以依托两地成熟的旅游市场来进一步发展属于自己的休闲旅游市场,依托成熟市场可以更容易将同里宣传出去,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同时,同里的环境很好,社会治安良好。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大力发展古镇旅游、保护古镇文化、发展经济,同里也开始重视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同里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水乡丽人”等一系列文化评比活动开始在社会上获得知名度[5]。
同里古镇在未进行开发之前属于原生态的自然民居,有很多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民俗文化。近年来,随着同里古镇民俗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来到当地观光旅游,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外来游客与当地居民产生各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当地居民都可以做商人,每个人都想做老板。
随着同里古镇民俗旅游在古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同里古镇居民以旅游相关产品为生,开始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与旅游收入相比,大部分居民以前的收入明显微乎其微。随着时间的推移,同里古镇居民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注旅游收入,并逐渐削弱延续数千年的文明,将其附上一层商业化的“薄膜”,以此来获得收益。如果依附在同里古镇建筑上的原始文化消失,那剩下的同里古镇民俗文化就将成为一种装饰,为了 “民俗旅游”而展示的“民俗风情”将成为表演形式上的噱头。此后,所谓的同里古镇文化无疑成了一个空架子,不再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同里如此多的文化遗产中,传统的建筑群景观是同里古镇中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最应该受到保护。很多游客来到同里古镇的初衷都是为了欣赏同里古镇富有特色的建筑景观,如果同里失去了传统建筑的特有风格,那么“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怎样去处理好房屋的新建、改建与古建筑之间的问题也就成了同里古镇内古建筑风貌保护的首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些家庭房屋老化,不得不拆旧重建;其次,古镇内下一代人结婚需要修建新房;最后,就是在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需要修建大量的房屋用于经营农家乐、民宿等。于是,新建的房屋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再加上这些房屋大都采用了现代建筑的方法和材料,建得更高大了,与传统阁楼风貌可能存在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有关部门再不实施管理,就会使同里古镇彻底失去富有特色的建筑群景观[6]。
民俗类的旅游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都会受到来自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冲击,而每类民俗文化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只有在文化承受力的范围内发展旅游业,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才不会对彼此造成伤害。因此,在开发民俗旅游时,有必要对以游客为媒介的外来文化的进入和传播给予适当的限制。建议同里古镇内的游客区和居民区以及用于发展旅游的建筑与居民建筑错开规划,保持主人和客人之间的距离。当然,在实施限制措施时都不应导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隔离,否则就是变相排斥和自我封闭,阻碍民俗旅游的繁荣。
民俗文化的真实性是个相对概念,所寻求的是纯朴、自然的真实,侧重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真实感。文化的真实性和民俗的商业化不是两个对立的方面,在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我们应把握好真实性和商业化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民俗类资源想要发展旅游就不可避免的要经历商业化,才能充分释放其潜在价值去吸引公众;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往往都是站在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开发,从而以牺牲民俗文化的真实性来获得商业化发展。从现实来看,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发展一定的商业,单单追求商业化或者是民俗文化的真实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在开发民俗旅游时不能为求便利只发展其中的一方。那么在开发旅游活动时,景区只有在保证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下,推出一个专为旅游者展示文化的舞台,让旅游者能更自然、真实地体验当地民众的生活与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即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现实,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充满自豪感,才能防止“伪文化”的传播。
同里古镇是当地居民生活和日常活动的场所,古镇居民是建造及接触同里古镇内建筑时间最长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同里古镇的当地居民也是同里古镇建筑保护需要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对于同里古镇传统建筑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同里古镇居民的想法以及有关于他们自身的问题,比如给予本地居民发言权,对于把哪些建筑和地点开发为旅游景点,应进行公示,并允许居民提出建议。相反,如果当地居民不想在自己生活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仍然坚持开发的话就会适得其反。由此可见,当地居民的参与度能够影响到当地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民俗旅游热潮的背景下,景区在开发规划民俗类资源、传承民俗文化时,要避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其变得仪式化。同里古镇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传统建筑的毁坏、风俗基础消亡致使民风变质、过度商业化等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和旅游发展主体应在开发过程中突出居民主体,对于把哪些建筑和地点开发为旅游景点,应该进行公示,并允许居民提出建议。把握好文化真实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平衡,在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从内心深处充满对民俗文化的自豪感。因此,未来在开发规划民俗旅游地时,要尽量协调好同里古镇民俗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使当地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传承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建筑风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