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辰 陶敏英 钟 静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江西的禅宗文化历史渊远,成就斐然,曾被称之为“禅净圣地、僧才摇篮”。唐宋时期,禅宗文化在南方地区盛行,其中以江西最为发达。自宋时,南岳系的马祖道一在江西创建“洪州宗”,并将其发展为宋代影响最大的禅宗派别,由此推动江西禅宗开启繁盛时代。随后,怀海禅师创建百丈寺,促进江西禅宗的进一步发展。再后,多位禅宗大师共同推动禅宗下各派系的形成与壮大,如慧寂大师在袁州仰山创沩仰宗、希运大师在宜丰黄檗山创临济宗、本寂大师和良价大师分别在宜丰的曹山和洞山创曹洞宗、慧南大师于修水黄龙山创黄龙派、方会大师于袁州杨岐山创杨歧派,将江西禅宗推向鼎盛,形成了源远流长而又灿烂辉煌的江西禅宗文化[1]。
江西省现今的禅宗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首先是禅宗祖庭名寺多。在禅宗文化历史上,多位禅宗大师选择在江西建祖庭、传思想,也因此江西的祖庭名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青原派系祖庭为吉安青原山净居寺,马祖道一于南昌佑民寺创“洪州宗”,怀海大师建奉新百丈寺,伪仰宗的发源地为宜春袁州仰山栖隐寺,临济宗祖庭为宜丰黄檗山寺,曹洞宗发源于洞山普利禅寺,临济宗杨歧派的发祥地为萍乡杨岐山普通寺等。
其次是禅宗文化遗产多。江西保存了很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禅宗文化遗产。江西省内多地存有墓塔和摩崖题刻,如黄檗禅寺的墓塔、百丈寺的“天下清规”石刻、仰山栖隐禅寺的慧寂禅师舍利塔等等。江西省内还广泛流传着富有传奇色彩的禅宗故事,如马祖选宝峰之地、良价定宜丰洞山等。这些文化遗产是江西千年禅宗文化的见证者和讲述者,作为旅游资源极具参观价值。
再次是禅宗思想传播活动多。江西各名寺通过庙会及理论研讨等形式,传播禅宗思想,扩大禅宗影响。如江西宜春的明月山“月亮文化节”,抚州举办的法眼宗文益禅师学术研讨会、曹洞宗禅学国际研讨会等。这些文化传播形式,让江西禅宗在国内外影响深远,并吸引众多游客来此感受和参观。
江西禅宗主要分布在宜春、吉安、南昌、九江等地,又以宜春地位最为显著。
1 宜春的区位条件
宜春市处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是中国宜居城市。境内山地、丘陵和平原兼有,同时也是国家森林城市。此外,宜春的文化积淀厚重,自古被誉为“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月亮之都、禅宗圣地、温泉之乡”成为了宜春的旅游名片。
2 宜春禅宗文化资源概况及特点
在禅宗文化资源方面,宜春是“五家七宗”中三大宗派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的滥觞。其中沩仰宗祖庭位于仰山栖隐禅寺,曹洞宗祖庭建于宜丰县洞山普利禅寺,临济宗祖庭地处宜丰县黄檗禅寺。宜春也是禅宗著名师徒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的发端。马祖道一所创立的丛林制度,使僧人由萍踪浪迹转为安定有序,并使佛教于民间扎根萌芽。百丈怀海所建立的清规制度,提出“一日不作,则一日不食”的思想,将农禅二者结合,使僧人自耕自用,自给自足。“丛林清规”自建立后便一直被禅宗遵守,使得禅宗能在千年变迁中,一脉相承流传至今[2]。
近年来,宜春各大寺院都相继重修重建。现在的宜春有两大名寺、三大祖庭、十大寺院、千座佛塔,此外,宜春还新建了禅都文化博览园和宜丰县东方禅文化园两座禅文化建筑,集文化体验和休闲旅游为一体,让游客在观赏中领略禅宗的深厚历史,禅文化的深远精髓。
宜春的禅宗文化资源有如下特点:一是特色鲜明,文化质量高。在禅宗五家七宗中,宜春是三家宗派祖庭,是佛学的荟萃之地;而“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丛林清规”使禅宗能够应对复杂的外部变化,在千年历史中法脉不绝、流传至今。可以说,宜春是禅宗的乐土,是不折不扣的禅宗圣地。二是分布广泛,且各景区间可达性较好。宜春禅宗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度高且分布广泛。奉新、袁州、靖安、上高、宜丰、高安的数十座佛教寺院,连绵数百里,藏于青山绿水间,颇为引人入胜。三是复合型较强。宜春的禅宗文化资源往往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
3 宜春禅宗文化资源的影响和地位
在禅宗资源文化交流方面,近些年来,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的禅僧到中国来寻根问祖,很多都要到宜春的祖庭来朝拜,可见宜春的禅宗文化对海内外佛教徒有着巨大影响力。宜春丰富的禅宗文化资源不仅成为宜春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同时宜春市委市政府也利用这天然优势,积极推动禅宗文化旅游,促进禅宗文化的发展。
宜春禅都的地位被各大家所认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肯定了宜春在禅宗文化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他曾说“全国的禅宗看江西,江西的禅宗看宜春。”并亲笔题写:“宜春是禅宗圣地”。佛光山主持星云法师对宜春禅都的地位更是强烈肯定,他曾说:“全中国有资格称禅都的只有宜春。”并挥毫写下“禅都宜春”四字。禅宗史学家胡适也评论道:“禅宗只有到了宜春、到了马祖道一门下才终成正统,可称‘中国禅’了。”
文化影响理论是指通过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的潜移默化效应,对人及社会产生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如养成意识形态、调节心理状态、规范行为举止、凝聚民族自信、营造社会氛围等。
禅宗文化的本质是不求富足有余的经济条件,但求平实淡泊的“禅贫”之乐。禅宗不仅主张“顿悟”,即在随心任意和无拘无束中偶然觉悟,并随之进入无妄无念的境界,也倡导平静祥和的中庸之道以及天人和谐思想。无论是百丈寺、黄檗寺的佛塔楼阁、石刻墓塔,还是宜春禅都文化博览园特定开辟出的品禅修禅区域,景观简单雅致,气势古朴恢弘,禅韵禅意融合于一草一木之中,既让游客在观赏中得到了放松,也让其在禅景梵音的氛围下,在观禅听禅的活动中,进入修禅悟禅的化境,从而调节紧张焦虑的情绪、缓解内心与外界的冲突,体会淡泊名利的禅贫精神,满足其内在情感的需求。同时回归淳朴真诚的人际交往,和谐共生的天人关系,进入中庸淡然、简约健康的生活状态。
而在观赏禅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人们也能感受到中国特有文化的魅力,中国独特审美的优势。一次简单而丰富的禅宗文化旅游,对于游览者来说不仅是禅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也是对禅文化的认同,更是一次隐于血脉中的禅意觉醒[3]。
产业带动理论是指通过寻找各产业之间的交汇点推动产业间的资源共享、良性互促,从而实现产业功能的优劣势互补,在产业链上开发延伸,在产业价值上共同提升,以各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城市的整体发展。
禅宗文化产业可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宜春是禅宗之都、温泉之乡、月亮之乡三大旅游资源福地,可将禅宗文化作为旅游产业主线,将禅宗的修身养性、天人合一,与温泉的放松身心、赏月的高雅乐趣相交融,感受禅文化与休闲旅游合为一体,带动禅宗、温泉、赏月等旅游资源共同优化升级。
禅宗文化产业可与其他相关产业合作共赢,促使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发展。禅宗文化旅游景区可与民宿、禅茶馆和禅修体验馆等场所结合,并提供明月山金蕊黄菊等禅茶禅膳,不仅向游客供应了休憩场地,也延伸饮食业的产业链,传播禅宗文化思想,还可将禅宗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文化产业相联合,制作售卖禅宗文化周边产品,如奉新潦河奇石、禅意书画等,既为游客提供纪念品,扩大了文化产业效应,又促进禅宗文化的传播。
以各产业联合带动城市整体发展,打造宜春禅都旅游品牌。在旅游、住宿、饮食和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至一定规模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可加强各产业与禅宗文化的结合,促进禅宗资源被进一步有效开发利用,带动禅宗相关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并以此加快宜春旅游业优化升级,扩大宜春禅宗圣地品牌效应,提升禅宗文化竞争力。
旅游感知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者常住地或旅游目的地对外在客观世界旅游信息的认识、接受、提取和选择,并与自身已有的旅游经验进行对比,所形成的对旅游目的地密切相关的认知和评价。禅宗文化资源的地理位置多数位于山清水秀之地,以禅宗智慧和禅宗文化为底蕴的山水风光,会给游客带来强烈的知觉与感觉,从而产生美妙的心理体验。
从感官感知上来说,宜春的禅宗资源位于秀丽的山水田园之间,如仰山栖隐禅寺所在的雪谷潭瀑布、明月山风景区等。这些山林区的树木高大繁茂,山涧水流清澈明净,空气清新、氧气充足,无不给人以美好愉悦的心情,让人感受其中的魅力。
从文化感知上来说,禅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在欣赏山水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宜春当地的禅宗建筑、法事活动、饮食习惯、寺内文物和自然景观等来了解其蕴含的禅宗文化、追溯禅宗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多元的感知[4]。
从体验感知上来说,宜春的禅宗文化不仅有文化观光,还可注重文化体验,将其与其他活动相结合,如宜春禅都的文化博览园、宝峰禅寺等,这些无疑增加了旅游者经验和提高了旅游者体验质量。
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是指对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加以保护,并通过有效利用自然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遗产中蕴含的深厚文化的传播。
宜春禅宗旅游资源中拥有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洞山普利禅寺的塔林,宝峰禅寺的马祖塔亭等。禅宗旅游资源中具有非凡意义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独有创造且保存下来的有形智慧结晶,还具体直观地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禅宗文化,在历史、社会、艺术、审美等各方面价值,永恒不朽。
宜春禅宗文化旅游资源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浴佛节、盂兰盆节等民间习俗和明月山“月亮文化节”等现代旅游节日。这些习俗和节日被人民世代相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彰显着中华禅宗特有的精神意蕴。这不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禅宗文化的桥梁,还对传承禅宗文化起重大作用。
宜春禅宗文化旅游资源中的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有仰山栖隐禅寺的雪谷潭瀑布、明月山风景区等。巍峨宏伟的自然景观中蕴含着深远厚重的禅宗文化,不仅触发内心情感,还使禅宗文化穿越千年引起共鸣,让人们对民族文化起敬畏和崇敬之心。并由此形成强大的保护传承合力,推动禅宗文化长久流传发展下去。
宜春市禅宗文化资源的多维价值的实现需要政府、景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从政府主体角度来看,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禅宗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包括规划建设方案,完善其旅游功能,修葺景区;积极寻找或深入研究有待挖掘的禅宗文化资源,加大对禅文化景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完善力度,提高其硬性条件。此外,政府还应该成立监督机构,监管社会各界对开发宜春禅宗景区的资金捐赠和景区对资金的使用情况。
其次从景区主体角度来看,要充分发挥景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打造禅宗文化旅游品牌。景区可以专门成立一个工作部门来设计生活化的禅宗文化周边产品,可以是有关景区的自然风光、具有禅宗文化代表性的建筑和具有禅意的明信片、帆布包、书签、纪念品等产品。同时制作有关景区禅宗文化的宣传片,记录修禅的生活状态,展示当地的优美环境等宣传禅宗文化[5]。
再次是从社会主体的角度来看,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和社会人才。可邀请有关学者和专家共同探讨宜春禅宗文化的旅游模式,同时与高校或是旅游企业合作,促进禅宗旅游的发展。
政府、景区与社会三者联动,共同保护和宣传禅宗文化资源。其一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禅宗的发展与山林密不可分,因此要控制一定的游客数量,让其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同时也要防止附近的居民砍伐树木,保护森林资源;做好水质监控工作,防止水资源污染。其二是保护禅宗文化资源的载体,如寺庙建筑、寺内佛像、古籍资料等。另外,可从宣传的广度、力度、深度出发,积极利用现代媒体技术,通过各类电子设备,在各种渠道推送景区宣传片;积极宣传国内、国际禅宗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宣传力度和广度;印发禅宗旅游宣传手册,规划旅游路线。
保护禅宗文化遗存,挖掘禅宗文化底蕴,加强旅游开发和文化宣传,建设禅宗文化景区,形成禅宗旅游品牌,使宜春真正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禅宗圣地”,“世界禅都”。
江西宜春的禅宗文化源远流长、地位显著,旅游资源丰富。保护禅宗文化遗存,挖掘禅宗文化底蕴,加强旅游开发和文化宣传,可以实现社会文化、经济、旅游和历史等多方面的价值[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