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景区校园为依托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究

2021-11-21 02:08
当代旅游 2021年16期
关键词:景区技能校园

陈 捷

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 510515

引言

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职业学校创建A级校园景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促进了校园景区的蓬勃发展。景区头衔为学校带来了知名度的同时,不少学校也在探寻如何最大程度利用景区校园带来的优势,促进相关专业的发展。

在中职学校中,作为与景区校园联系最为紧密的旅游专业,它一方面服务于校园景区建设,另一方面旅游专业的教学也受到景区校园环境的影响。景区校园为旅游专业提供了一本5D全景教材,同时也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以景区校园为依托,从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教学角度出发探寻专业教学新方法,以解决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困境,发挥景区校园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优势,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困境

当前,我国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主要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出发,涵盖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两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针对中低年级学生,主要在校内进行,教学方式为教师校内授课,结合校内配备的仿真实训室、微格室等实训场地进行情景演练,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实践教学集中安排在学生三年级学段,教学地点为校企合作企业,包含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岗位,运用前期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问题;在此期间,学校配备实训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

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授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更加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讲解,讲授相对枯燥无味;从学生角度来看,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习惯差等问题[1],满堂灌的方式并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欠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学生的正面反馈,对教师的积极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搭建相关情景,学生通过参与情景项目,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巩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初期,出于新鲜感,学生愿意参与其中,但由于涉及项目案例对于学生来讲绝大多数都是遥远而陌生的,受教学条件所限,大多教学案例无法让学生实地感知体验,使得完成的项目常常出现无法落地的情况,学生无法获得直观评价,实践性较差。

(二)实践教学缺乏有效性和衔接性

职业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2]。学生的实践技能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部分中职院校导游专业教学时缺乏对实践活动的有效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内实训室承担,涵盖了包括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旅游电商等代表领域的工作岗位,学生在实训室中完成教师设定的工作内容,以达到锻炼旅游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的目的。但是现有实践教学情境与真实工作环境有差异[3],加上场景剧本性过强,参与者都是自己的同学和老师,从而导致“演”的成分过大,实践安排时间零散,实践内容难免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达到实战要求。

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需要紧密的连贯性、持续性[4],当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采用“2+1”模式,实践教学集中安排在学生三年级学段,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导致学生既不能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也不能使理论有效指导实践。不仅如此,安排分散的实践活动,缺乏前后的连贯性,不利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师缺乏便捷实践平台

目前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多要求为“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入校前或有旅游行业从业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担学生实践教学工作。但旅游行业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行业,教师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行业动态进行实时更新,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工作有教学任务重,学生管理压力大等特点,长时间的脱产顶岗对于中职教师来说并不现实,短时间的外出学习对行业动态的了解停留在皮毛,教师缺乏便捷的实践平台,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工作。

二 景区校园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优势

(一)职业环境熏陶

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就业。景区校园的“双角色”特性决定了校园既是学习场所,同时也是学生们未来的工作场所。景区校园中有真实的景点、有游客服务中心、有按照景区标准设置的指示牌系统等硬件设施;有讲解员等各类景区工作人员形成职业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工作场景提前有一个真实的感知,提高学生对职业角色的认识,为今后入职缩短了适应期。

(二)有利于实现“理实一体化”

校园景区解决了教学与实践条件不统一的问题。与普通学校的校园不同,景区校园中随处可见的设施设备,从垃圾桶到指示系统厕所,都是以景区的要求规范建设,是理论落实到实践的直观体现。同时,不少学校为了充分发挥景区校园的资源优势,对外售票营业[5],设置游客接待中心,开发校园景区纪念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管理,为学校创收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实战平台,真正实现了从校内理论课学习,到实训室技能操作练习,最后进入营业部直接实战的过渡。由此看来,景区校园为旅游中职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硬件条件,通过将校园景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让学生能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也使理论有效指导实践,真正实现了“理实一体化”。

(三)助力创新创业

当前形势下,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专业人才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思维,才得以适应行业的不断变化。景区校园为校内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创新平台:不同于普通校园的概念性创业项目,在景区校园中,学生可将自己的创新创业想法切实落地。在校内学习创新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师生可利用景区校园的资源优势,结合当前旅游热门动态,开发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通过景区校园中游客给予的实时反馈把控创业方向,调整细节,助力学生“双创”技能的培养和实现。

三 景区校园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策略

(一)打造职业环境

景区校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环境优势,在硬件设施方面,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校园景观类型,打造校园特色景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工作学习素材。如《导游讲解》课程教学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自然景区景点讲解及人文景观讲解两部分的内容,学生可结合自己对本校的认识与了解,针对景区校园中的各类景点撰写校园景区导游词,担任景区校园讲解员。实现这些教学流程,需要校园景区有丰富的景点类型及贴合市场的设施才能满足教学当中的多样性需求,确保学生所学技能与就业有效衔接;其次,校园景区应该在校园范围内大力宣扬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尤其是身兼“景区工作人员”的师生更应在校园中严格注重自身的言行,体现专业性,为校内全体师生做好榜样。

(二)全方位实现 “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多种任务[6]。景区校园实现“理实一体化”可从教学硬件、教材、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

为了保持景区校园在旅游专业教学上的硬件优势,可尝试与企业共建景区,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学生毕业后,企业可在学校中择优选择对岗学生。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学校的资金投入,也可保证景区校园的硬件设备质量,企业培养对接当前行业形势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践教学有效性。

教学过程借助景区校园提供的硬件条件,在把握“一体化”教学内涵的基础上,设置形成专业特色的“一体化”教材。针对实操技能要求高,同时景区校园又能提供真实实践平台的课程,如《模拟导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旅游线路开发》等,结合景区校园运营岗位安排同学参与景区服务工作,体现操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程要求,设置“一体化”考核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纳入到学生考核评价中,合理安排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在考核中所占比例;利用景区校园优势,鼓励考核评价参与主体多样化,参与考核的除了教师外,同学通过实践合作对“同事”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景区校园中的游客对学生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及服务技能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教师、同学、游客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全面。学生在真实的反馈中知晓自身不足,同时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互相学习、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可利用景区校园优势,为教师提供便捷的实践平台。在校园景区中设立景区管委会,并委托专业部负责景区日常运营和规划建设工作,鼓励教师参与景区校园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工作过程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准确把握行业人才需求规格,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师在知识、 技能、 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鼓励教师利用校园景区平台,结合行业热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一方面可以实现校园景区与行业热点对接,一方面提升师生的双创能力。

四 结语

景区校园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对于校园的管理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校园景区作为教学机构,在教学过程中既有需要游客参与的部分,同时也有需要避免游客干扰的部分,如何在校园“教学静需求”及景区“接待动需求”中找到平衡,提高景区校园对于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减少景区校园在接待过程中所带来的对学校治安、环境等方面影响,是在景区校园中实施教学过程当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景区技能校园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拼技能,享丰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