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价值、特征及体系构建

2021-11-21 02:08李润菲
当代旅游 2021年16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活动

李润菲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 110041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将教学模式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以及主体性的发挥,随之而来,教学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教学中大力提倡添加实践的成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

一 研学旅行的提出

2013年,国务院在《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提出了“研学旅行”的设想;2014年,教育部司长王定华在会议上对研学旅行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即研究性学习和旅行游玩相结合,学生以群体为单位参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校外“投入式”体验活动。

二 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

陈鹤琴在其“活教育”思想体系中指出教学要让学生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强调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研学旅行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学生的亲身动手实践去进行探究发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要求学生身临其境、动手实践、体悟感受,才能获得真知[1]。而研学旅行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中学,学中研”的思想。研学旅行还体现了“五育并举”的重要思想,在“行”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智育、美育等范畴的教学,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研学旅行的价值内涵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具体落实,是在以各个学校为单位的统筹规划,在研学目标的指引下有计划地安排活动,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开展的“游”和“学”相结合的一种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一种创新形式,丰富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研学旅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研学旅行的提出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去感悟、去亲身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红色研学”为例,带领学生去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或者博物馆等,在旅途中讲解相关的爱国故事、革命故事,进行了爱国主题、革命传统主题等多方面的教育,强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让学生更深刻地去体会当今祖国的和平与繁荣昌盛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多少不畏强权、不惧生死,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换来的此刻安宁。这样的教育方式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研学旅行是促进学校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融合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的教育是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真正的“社会人”[2]。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将学生的视野仅仅框在学校以及书本上,造成了教学与生活上的脱节,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受到了限制,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学内容要贴近于学生生活,来源于学生生活,应用于学生生活。

(三)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学旅行重在实践、贵在体验。研学旅行的地点不在传统的教室中,而是在校外的特定场景中;其内容的讲授者不只是局限于学校的带队老师,可以是研学导师,也可以是对于该地点特色十分了解的、具有专业性的人[3];研学旅行的重心还是落脚于它的教育性,它既能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基础去观察探究,又能让学生通过这种新的有趣的形式去进行拓展丰富、亲身体验。

四 研学旅行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研学旅行是有目的、有组织地作用于学生身心变化、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集体性: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离不开群体交往。研学旅行是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组织活动,生生之间共同活动,共同参与,相互研讨。

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索”“设计”“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情况下去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性:研学旅行是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选择的活动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兴趣、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以及本地的文化特色去选择研学内容。在活动的设计上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体验时间。

整合性:研学旅行的规划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内容,要体现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德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整合。

连续性:研学旅行的内容设计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衔接的体系,学期、学段、学年之间是相互承接、螺旋上升的,促进活动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主题之间纵深发展,环环相扣。

五 研学旅行的体系构建

(一)明确研学目标是建构研学旅行体系的关键一环

研学旅行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课程。明确的研学目标不仅为架构完整的研学体系提供指引方向,还能够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4]。当前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反映出我国现行的研学旅行体系不完整,缺少目标指引,缺乏教育性。因此,确立好每一次研学旅行的目标成为建构研学旅行体系的关键。

(二)精心规划路线是构建研学旅行体系的重要步骤

研学旅行属于活动课程。课程的设计既需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和教育规律,又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接受程度。研学旅行既“读书”又“行路”,它的课程内容是在研学线路上实施的,而研学线路上的各个节点又显现出“处处是课程”的特点,且二者的活动目标一致,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相交叉的。因此,研学旅行线路是“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紧抓三大要点是构建研学旅行体系的质量标杆

1 贯穿立德树人,凸显“思想性”

研学旅行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体系的建构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题鲜明、健康、有内涵。二是课程内容教育性、生活性强。三是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融入活动全过程。四是在活动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和适宜的礼仪规范。五是实施合理且公平的评价。

2 合理选择课题,指引“方向性”

研学旅行是学与行的融合,对象是学生,地点在校外,所以课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5]。因此,在活动的设计上,要“有目的”的去选择课题,首先要具有教育性,其次要有研究的价值,最后必须要基于学情、考虑学生的自身情况。研学课题的设置与呈现要努力做到个性化、拓展性以及及时性。

3 转变教学形式,激发“探究性”

研学旅行是一个边行边学边研的过程,即“发现—探究—研讨”过程。当前,学生研学中只是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记一记,“只游不研”“走马观花”,老师对待教学只是简单地“科普”“千篇一律”,课程设置则“问题没有梯度”。可见,在研学旅行线路中应该转变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动起脑来”。转变教学形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研学问题的“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去进行设置;二是研学问题的“留白”,导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6];三是实践形式的选择,实践形式要多样,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去选择不同的形式。

六 结语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利用身边的开放性资源和学习环境,用不同的方式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联动,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又能提升理性思考。研学旅行的实施让学生不再仅仅吸收现成的知识,而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去拓宽学生的思维、知识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