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光
【摘要】家国情怀是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初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此时也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识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必要任务,文章首先分析了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弊端,然后提出三条解决策略,为在我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解决策略
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因此学习古诗词可以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我国的价值认同,从而使学生不断加深对我国的了解与认可。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关于家国情怀的教学进行研讨,并提出一些改善策略。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过分强调“背”的“填鸭式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上,许多教师认为只需要将一些要点难点为学生讲解就可以了,然后学生只需要将教师的讲解内容全部记下即可。所以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节奏走,生硬地将教师所讲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进而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使教学气氛变得呆板,而且还会降低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文化的兴趣,甚至因此而对古诗词文化学习产生抗拒情绪,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1、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效果好往往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需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路上引导者的角色。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有奖竞猜、抢答,或者小组竞赛等方式使更多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其中,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对于踊跃发言的学生要及时予以肯定,如果学生所发表的观点存在纰漏之处,教师应通过善意的方式将其指出,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木兰诗》时,老师可以向同学们发出这样的提问:为什么花木兰作为一个女子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呢?她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女好那样安守家中呢?为什么说“将军百战死”?难道将军就一定要战死沙场吗?为什么又说“壮士十年归”呢?难道壮士打仗就一定不会死吗?通过提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发散思维思考答案,从而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古诗词文化和领悟到古人创作作品时的真实情感。学生们在不断攻破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并培养对古诗词文化的兴趣以及认可。还可以通过举办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们通过辩论诉说自己的观点,通过和其他同学不同观点的碰撞,逐渐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把握诗词的情感,可以多引导学生朗读、诵读课文,让他们在不断诵读中逐渐理解中国古诗词的精髓。多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和理解,同时在反复的、富有感情的诵读中会慢慢地品味到诗词背后的精华,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授《春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朗诵比赛,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全文。读多了以后学生自然就会喜欢朗诵,从而成为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朗读的动力。“国破山河在'描写了诗人杜甫对国家惨败景象的哀叹,“家书抵万金”更是体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学生在不断研读过程中,会慢慢体会到诗人杜甫的家国情怀,甚至会感同身受。这样就能既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古诗词文化的认可,同时也能达到“以读促教”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3、通过鉴赏方式体会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沉淀,一经久不衰,并流传至今,其中的个别字词可能隐晦难懂,因此学生们需要鉴赏才能体会到诗词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美。比如在鉴赏《观沧海》这首诗时,开篇的前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引出一代枭雄曹操站在了碣石山上所看到的景象:微微吹过的秋风、丰茂的树木、澹澹的水波、滚滚的波涛、高高挺立的山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层次鲜明的沧海风景画面,从而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星光灿烂的美感。教师需要找出这些古詩词中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元素,如《观沧海》这首诗中就为读者们展示了我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景象,同时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与自豪之情,使学生在鉴赏这部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诗人的描绘进行想象,从而增强对祖国山河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先辈们思想的精华。古诗词经过了上千年的传承与积淀,对当代青年学生仍具有深重影响。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还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本文分析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三大现状与存在的弊端,然后提出了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三条策略,首先是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其次是注重培养学生朗诵能力,最后是通过鉴赏方式让学生体会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何娟.任务驱动下古诗词整合教学的价值追求——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登高诗”整合阅读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1(25):17-20.
[2]秦宝胤.微型诗意,精巧落地——以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为例的微型课设计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