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媚
摘要: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班主任不仅要教导初中生现阶段所必需的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德育教育的开展与落实。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部分初中班主任由于自身的教学理念较为传统,教学重心多放在理论知识讲解方面,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略有不足,久而久之,则影响了初中生道德品行、法治法规等素质的成长。本文,将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简要探究初中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取用。
关键词:初中生;德育教育;教学手段
德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塑造其正确的法制理念,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了落实这一教育任务,班主任可以通过渗透教学、依托案例以及立足生活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有意识的预加性行为来引发初中生对德育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助力初中生心智、思想的全面成長。
一、渗透教学环节,强调德育重要性
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应试教育的模式,以至于部分教师、班主任传统教学的思想较为深重,教学设计也多围绕理论知识讲解进行。为了落实德育教育,班主任可以将其渗透到教学的环节当中,借助理论知识当中提及的人物、事物、情景等元素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让初中生在探索、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德育的内涵,并知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初中生自身良好道德、法治素质的培育。
例如,班主任在教学设计阶段,有意识地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授课开始前,班主任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带领初中生观看一则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德育短片,借此集中初中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并引发其对德育知识学习的兴趣。而后,班主任可以在分析理论知识点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知识内涵,并引导初中生思考为何要落实德育素质的培养。最后,班主任可以给予初中生一定的班级探索时间,让其根据自身的理解,抒发内心的想法。班主任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既能够达成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安排,还可以让初中生真切知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为其自身道德素质的成长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依托案例分析,发展德育素养
案例分析是班主任开展理论知识授课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这一教学方式同样可以应用到德育教育的环节当中。即,班主任根据当前德育教育的需求,选定具体的事件、现象、场景作为案例引导初中生进行解析,并在此一过程中,让初中生更进一步知晓德育的内涵。这一教学手段既能够使德育教育有据可依、有理可循,还可以提升初中生对当前德育知识的理解水平,进而在案例解析的环节中,逐步发展初中生自身的道德素养。
例如,班主任可以以当今社会常见的不文明现象作为德育教育的案例,并引导初中生进行解析。假定案例为“某男子深夜大声喧哗,并将垃圾从高空抛下。”“同学们,案例中男子的行为存在哪些不妥呢?”班主任结合案例提出问题。初中生A首先表示:“老师,深夜邻里都在休息,他大声喧哗会扰民,十分道德。”初中生B进行补充:“老师,我认为高空抛物本就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深夜能见度极地,如果有人经过,发生砸伤事件的几率会大大提升。”班主任选用反面现象作为案例进行解析教导,既能够让初中生清晰知晓不文明、不道德行为的表现,还可以使其真切意识到良好道德品性的重要性,进而助力初中生自身修养的提升。
三、立足生活实际,落实德育实践
无论智育还是德育,其根本目的是让初中生将课内所学落实到课外生活当中。为了落实这一教育目的,班主任可以立足生活视角,以社会活动的方式将德育教育落实的实处。这一教育方式既能够丰富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还可以锻炼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在活动的过程中,更进一步深化初中生对德育教育核心的理解,促进初中生良好品质与正确观念的树立。
例如,班主任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组织班级初中生前往社会公益性场所进行实践活动。实践开始前,班主任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并在各个小组中分别委派一人作为领队,带领带小组成员进行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适当给予初中生一定的自主行动权,让其可以根据自身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帮助有困难的群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实践最后阶段,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收尾,让各个小组的初中生在组内总结本次活动的经验与心得,再由“领队”将其分享给其他小组的成员。班主任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学习,既能够使德育知识学习有的放矢,还能够增强初中生自身的责任意识、责任心理,进而为初中生优秀、良好、正确品质的塑造起到重要助推效果。
总而言之,班主任基于多元化视角开展德育教育,既能够为初中生带来全新的德育学习感知,为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提升初中生对道德品性重要性认知,加速其个人道德品性、法治意识、价值观念的塑造,进而推动初中班级德育教育管理的长远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曾宪灶.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实效性的提升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0(10):11-1188.
[2]管庆旭.浅谈初中班级管理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新智慧,2020(09):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