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课堂的主题意蕴与实践探索

2021-11-20 00:14詹光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

詹光平

摘 要 语文学科充满人文色彩,审美教育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审美是语文课堂的天然禀赋,语文教学要富有文学性和个性化。语文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要切中语文的特质,教师可以通过诗意阅读、创意表达、趣意探究等方式建设语文的审美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语文审美课堂;主题意蕴;实践探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指出,要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可见,语文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事实上,语文审美教育或者说语文美育是语文课堂的基本属性和重要使命。然而,现实中的语文审美课堂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审美素养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需要不断改进。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语文审美课堂”的内涵

审美从词义的角度解释就是由“审”的主体和“美”的客体构成。为促進事物和谐发展,当主观感受作用于客观存在时,美就会产生。因此,审美是客观与主观、理智与情感的耦合。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要不断发现美、追求美、欣赏美,以达到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语文审美课堂以知识习得为基础,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目的的课堂。概而言之,“语文审美课堂”是指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听、说、读、写及其他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语文审美课堂要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二、语文审美课堂的主题意蕴

1.语文审美课堂应有学科禀赋

语文审美课堂与其它课堂迥异,有其天然的禀赋。在语文教学中,要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学生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认知美、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与水平。同时,语文审美课堂要通过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深度挖掘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语文课堂又是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美育要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夯实文化底蕴,深刻理解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增强文化自信。高中语文审美课堂要结合学生实际,抓住审美课堂教育契机,彰显其独特功用,提高学生审美综合素养,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凝聚力、自尊心、自豪感与创造力发挥强大作用。

2.语文审美课堂要具有文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陶冶美的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历来是语文审美课堂追求的目标。毋庸置疑,无文学不语文。文学是一种人文关怀,给人以心灵慰藉。文学更多的是侧重于情感教育,是实施美育活动的重要艺术样式。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据相当的比重,具有天然独特的审美价值。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形态各异的美育元素。语文课堂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挖掘美育元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美育,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语文课堂缺少美育,很难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没有文学教育的语文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因此,文学性应成为语文审美课堂的应然选择。

3.语文审美课堂要具有个性化

语文课堂不同于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课堂,有其特殊的地方。体现学科特质的语文审美课堂具有其特殊性。一是独立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追溯探究语言文字的渊源,在认知过程中激发兴趣展开情感体验活动。二是形象化。语文学科中众多美育元素,都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如汉字的结构美、词汇的色彩美、句子的节奏美、文章的韵律美等。三是被包容性。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育教学内容包罗万象。蕴含在语文学科中美育资源是语文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要有机地结合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

三、语文审美课堂的实践探索

1.诗意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审美课堂的重要内容,能够促进学生知、情、意等审美方面的发展。语文经典作品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具有诗意的美感。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特征挖掘教材中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与品析等方式培养、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及审美创造力。例如,李白诗歌《蜀道难》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狂傲独立、豪放洒脱、自由创造的精神风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高声朗读,体会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连绵节奏和韵律之美;接着品析比较三次咏叹的情感和语气的差别。这样,韵律美、语言美、结构美和意境美都会呈现出来。

语文教材中除诗歌之外,小说也蕴含着独特的审美因素。其中,在人物、环境、情节等方面都有富有美感,需要深度开掘。特别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小说具有独特的优势。经典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是多面、复杂的。教学中,对小说文本实施审美教育时,要在阅读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人物的形象,客观准确评价人物性格特点,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辨识美与丑、善与恶、悲与喜、勇敢与怯懦等性格两极性的能力。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小说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安娜既有对道德准则挑战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既有对世俗观念抗争的一面又有投降的一面。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启迪人们,要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在评价鉴赏中,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当然,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也是巨大的美育资源宝库,在语文审美课堂中老师要结合文体特点择其有利时机,创设愤悱,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2.创意表达

语文学习中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验视阅读与鉴赏的能力。表达分为书面和口头表达,富有创意的表达能提升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和水平。

在写作方面,不能束缚学生写作手脚,要鼓励学生开放写作,尝试通过文学类、实用类等文本样式,以鲜活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引导他们创作出具有较高审美感受的作品,培养学生独特的想象、鲜明的个性、新奇的构思以及诗意表达的能力。例如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当落叶铺满我的心房……”为情景,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让学生明了写作的方向与路径,分析材料中隐含的意义,明确思维的层次。“落叶”有物质意义,这是第一层次;也有精神意义,即凋、死、萧、衰、失,或是希望、奉献、新生、转机等,是走向另一种辉煌的标志或阶段,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哲学意义上的“落叶”,即“心惧一片落叶,可以更加珍惜生命;心怀一片落叶,可以更加淡定从容”,明确揭示出“落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可以依此多向思维,准确把握材料的实质,立意为文。这样具有创新立意的作文就具有审美内涵和文化含量。

在口头表达方面,通过演讲、辩论等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概括与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显然,口语交际不是简单地听话与说话。教师要创设交际情境,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间、生生间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彼此真实的情感体验,双向互动交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体验审美愉悦。

3.趣意探究

探究是语文活动中训练学生较高思维层次的能力层级。在探究活动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意趣情境,带动学生主动参与、追本溯源,在语文百花园中徜徉,领略意趣盎然的万千气象。教师设计探究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层递性,过于简单和复杂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探究也是开放性很强的活动,以研究真实性为核心策略,对敏感性的话题,把握事物的属性,有理有据地开展探究活动,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特别要重视与同伴的互助,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合作基础上共享,提高探究能力。审美探究过程要始终流淌真性情,追求高尚情操。

“梳理与探究”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梳理整合、探究发现美的能力。该项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接触和积累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且做到条分缕析,不断拓展。例如,在学习“优美的汉字”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找准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践行者。先可以从“美”字开始,探究“美”字的起源与演变,结合图片“美”的信息探究出“汉字起源于象形”的规律。进一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汉字不但形美,更有意美。学生在梳理掌握有关汉字的知识和文化基础上,深刻理解汉字的优美。教学实践中,这项活动常常显得枯燥无味。如果课堂中教学得法,注入审美活水,就显得意趣盎然。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已经走入核心素养时代,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关涉学生,更需要教师不断自觉提高专业素养。语文学科蕴含着巨大的审美资源,語文审美课堂的建设,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语文学科领略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

[作者通联:宁夏中卫中学]

数十年来,我们习惯了关注教师教的方法、教的艺术、教的效果,习惯了关注教师语言的精彩、设计的精巧、应变的精妙,习惯了关注少数学生读得好、说得好、写得好。

管老师的“家常课”,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朗读、识字、写字、背诵、做题等,但是变化的是时间——朗读的时间、识字的时间、写字的时间、背诵的时间、做题的时间……都大大增加了!粗略估计,这堂40分钟的课,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读课文、读段落、读句子、读字词、抄写、默写、答题的时间竟然长达32分钟,占了课堂时间的80%!

学生拥有了时间,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么多的时间来自哪里?用管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管住嘴”,教师少讲精讲,把时间留给学生读、背、写,从而形成了简洁的课堂结构:读+写+读+写。

“家常课”的课堂结构极简,教学思路极简,教师行为极简,课堂上的学生、教师又极忙。学生忙了学生该忙的,教师忙了教师该忙的!每一堂课目标明确,学生忙碌而充实:忙着读,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读奖励题;忙着写,写生字、写词语、写重点笔记;忙着想,梳理课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和相关习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时间规定。老师呢,从前排到后排,从左边到右边,在学生间来往穿梭,忙着发出各种学习指令,忙着答疑,忙着示范,忙着激励。

这是多少人的共识:中小学语文课,本质是学习运用母语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大量读、识、写……当这关于学的道理、规律,突然落地在管老师的“家常课”里,听惯了“怎么教”的我们怎能不感到“陌生”!

然而,“陌生”的“家常课”不过是返璞归真,是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之举,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之行,一句话,让语文学习“回家”,让课堂“回家”,回到学生的怀抱!

管老师的起点在村小,从作文教学革命起,他就关注当下,着眼每一个学生,现在他的“家常课”,100%的学生“刚需作业不出课堂”,用课堂改革的方式实现了“双减”政策的要求。

“一堂课感觉过得特别快!”这是所有学生面对管老师的共同感受,因为课堂上他们人人有事做,而且时时有事做。下课了,一个个学生跑着去喝水,我拦住一个男生询问,答曰:“这节课,我读得口渴了!”

(谈永康,《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15日05版)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