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课堂革命的动因、主体与策略

2021-11-20 10:05裴勇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堂革命双高计划高职教育

[摘要]深化“三教”改革,推进课堂革命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当前,高职院校面臨生源多源化、学习需求多样化、教学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内容适应产业发展、教学模式转变等诸多新挑战,亟须通过课堂革命得到有效解决。高职院校需要厘清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共同发挥力量开展革命性的创新探索,从开展分类培养、建立对接产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常态化开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课堂革命。

[关键词]双高计划;课堂革命;“三教”改革;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裴勇(1980- ),男,江苏盐城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江苏 南京  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策略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0701,项目主持人:裴勇)和2020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大项目“‘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三教改革系统推进策略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JMJG01,项目主持人:裴勇)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2019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1-0108-05

近年来,高职教育不断增强适应性,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已进入质量内涵发展新阶段。提升育人水平是质量内涵发展的核心,育人水平的提升直接取决于“教”和“学”,基础在课堂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双高计划”把“深化‘三教改革,推动课堂革命”作为提升育人水平的重要措施,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深入分析推进课堂革命的原因,明确课堂革命的主体力量,有针对性地研究推进课堂革命的策略。通过推进课堂革命,改进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能力,优化育人机制,满足新时代高职教育地位变化、育人使命、内涵发展带来的变革要求,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课堂革命的动因

课堂革命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是把课堂作为主战场,改革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成为革命的重点,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相对突出的矛盾:

1.生源多元化、需求多样性与授课模式单一的矛盾。扩招后,高职院校的生源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职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还有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生源多元化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很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参差不齐,学习过程、时间、场所等方面的需求复杂多样。然而,当前高职课堂教学通常以班级授课模式为主,班级以入学时的随机组班为建制,并且三年贯通到底维持基本不变。这种授课模式下,教学时间、地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都相对固定,统一的授课进度很难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性,因材施教难以实施,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容易受原始班级的影响,即便后期形成的成长差异也通常被单一的授课模式同化。

2.技术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的矛盾。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岗位工作的专业交叉性增强、技术复杂性提高,产业发展急需大量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提出了很大挑战,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特别是教学内容必须做出及时、准确且高效的更新。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情况,学生需要经过再学习或再培训才能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高职院校亟待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促使教学资源得到及时的更新和优化,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3.以学生为中心、为学而教与教学思维固化的矛盾。信息时代网络媒体极大丰富了在线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和范围。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建立了对职业的初步认知。他们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实用性、先进性做出积极评判,不再单纯依赖教师课堂讲授。这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提升能力,主动探索教学教法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然而,当下高职课堂教学大多仍是以一位教师、一本教材和一间教室为中心,大多数教学活动由教师主导,教学内容由教材决定,教学在相对固定的教室开展,导致课堂教学并未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没有围绕谁来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建立“为学而教”的教学氛围。

4.德技并修、素质养成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的矛盾。“双高计划”提出要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习惯。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过程有导向作用。当前课堂教学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缺少素质养成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聚焦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上,不利于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亟须得到改变。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推进高职课堂革命的主体

高职院校推进课堂革命需明确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几个主体的地位,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学校和企业为课堂教学提供政策制度、管理办法、实施场地等方面的保障,使课堂教学有组织、有规范地开展。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与参与者,并且能够左右实施过程。

1.学校是课堂革命的组织者。学校在组织架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资源投入等方面为课堂革命提供支持和保障,制定的教学管理相关文件既要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规范性,又要避免过度僵化约束了改革的手脚,为创新探索留有余地。学校通过教学管理部门、二级院系、专业教研室和课程组等逐层管理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管理部门统一规范教学文件,二级院系优化专业结构,专业教研室完善课程体系,课程组制定课程标准。学校还要为课堂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改革的技术性障碍,如进行小班化教学、学生分类培养、教学场所的信息化改造等。所以说,学校是课堂革命的组织者。

2.企业是课堂革命的助力者。“双高计划”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类型特色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深化,并且浸润到各个教学环节,才能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校企协同育人,需要共同配置高水平师资、研制教学标准、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承担教学任务、开发教材、实践指导等教学资源,将先进元素充分融入教学内容。这一过程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在高职课堂革命中,企业必然是有力的助推者。

3.教师是课堂革命的设计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至少需要教师做好三点:一是转变教学思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握学生学习需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做好评价和反馈;二是紧跟产业发展,及时更新并丰富教学资源,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三是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精心设计并组织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吸引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其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设计起决定性作用,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资料的准备等方面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实施。因此,开展课堂革命必然由教师来担当设计者的角色。

4.学生是课堂革命的推动者。每位学生都有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能力特征,对课堂学习有自己的期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的先进性、实用性有个人的判断,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有切实的感受,对课堂学习收获和教师教学水平有自己的体会。因此,学生完全可以转变被动接受的思维,提高参与意愿和学习动力,通过主动对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推动教师打造“学生主导、老师辅讲”新型课堂。所以说,学生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受教者,更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推动者。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推进高职课堂革命的策略

高职院校推进课堂革命,需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组织实施架构,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人才分类分层培养、教学动态调整、教师培训和评价激励等机制,排除推进课堂革命的障碍,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

1.建立分类分层培养机制,为课堂革命创造条件。针对生源多元化、学习需求多样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问题,通过基础学习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认知和方向选择的相应能力后,再按生源类型、技术特长、培养目标等进行分类培养,这是必然趋势。做好分类分层培养,需通过学情分析打好基础、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创造条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组织实施。

第一,做好學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可以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打好基础。只有明晰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才能确定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才能更好地做好分类培养。学情分析可以从知识、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开展调研,通过“观察、提问、追问、引导、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储备情况,从而为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提供依据。

第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以服务人才培养、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为目标。通过模块“重组或裂变”,动态应对产业发展和学情变化。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首先,要梳理培养目标,分解形成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关联的职业能力点和综合素质点。其次,将这些能力点和素质点按照教学需要进行组合,作为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标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构建教学模块。最后,进一步通过模块间的组合形成课程体系,为分类培养提供灵活可行的方案。

第三,创建开放共享的教学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教学模块的形式打造多媒体课件、操作指导、虚拟仿真实践等教学资源,设计每个模块的在线教学活动,如在线讨论、提问、测验、评价等,形成完整的在线模块化教学体系,为分类教学提供开放共享的线上线下立体化教学平台。还可创建“互联网+”教学模式,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解决教学时间、场所、规模等受限问题,满足不同类型的学习需求。

2.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为课堂革命保持动力。主动应对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是课堂革命质量的保证。动态调整可通过建立专业群发展状态监测平台、构建动态职业能力点和综合素质点集合、创建动态调整的教学模块等,分别对专业、课程、教学单元等方面进行动态调整。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上,促进课堂革命的持续推进。

第一,建立专业群发展状态监测平台。宏观上,通过常态化产业调研,获取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并进行分析,将人才需求变化映射到专业群结构、培养规模、培养质量、教学内容等方面。综合专业群结构、招生规模、就业质量、师资队伍、共享资源等建设专业群发展状态监测系统,对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契合度进行动态监测,适时调整群内专业设置,促进专业群长生命周期发展。这是在专业层为课堂革命做好整体规划。

第二,构建动态职业能力点和综合素质点集合。中观上,依据产业调研形成的岗位工作内容和人才需求规格数据,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品德等方面进行梳理,形成可动态调整的职业能力点和综合素质点。围绕岗位工作中的具体任务或者具体操作,将所需的若干能力点和综合素质点进行组合,聚合成职业能力和素质模块。据此建设对应的课程资源,建立与职业能力和素质模块对应的模块化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形成课程的动态调整。这是在课程层为课堂革命建立基础。

第三,建立动态调整的教学模块。微观上,技术发展、模式创新等会促使岗位工作在技术、流程、规范等方面做出改进和优化,职业能力点和综合素质点集合的内容会产生变化,对应的教学活动也需随之调整。围绕职业能力点和综合素质点,构建教学活动层的教学模块,并及时更新模块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资源,保持教学活动要素的先进性。这是在教学活动层为课堂革命创造条件。

3.建立教师培训机制,为课堂革命培养力量。客观分析师资队伍现状,建立常态化教师培训机制是培养课堂革命力量的重要举措。教师培训可通过分类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教学改革能力培训,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第一,开展教师分类培养工程。目前,高职院校师资来源多元化,教学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研究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对实践岗位工作的认知相对薄弱。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开展教师分类培养。教师分类培养可考虑根据教学型、科研型、教研混合型等不同师资类型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培养机制,如教学型师资注重教学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科研型师资注重科学研究素养、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第二,开展教师教学改革能力培训。在教师分类培养的基础上,教学型、混合型教师需着力提升教学改革能力。教学改革能力表现为在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等方面对新理念新要求的创新探索。教学设计能力培训重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整体设计、模块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培训重点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建设的技术和方法等;教学实施能力培训重点包括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心智的教学内容,探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等。

第三,开展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主要包括知识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岗位工作流程及技术、工具、方法的应用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如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企业认证、省培、国培等培训项目。此外,高职院校可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政策鼓励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4.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为课堂革命激发活力。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是推进课堂革命的重要保障。围绕课堂革命建立的评价激励机制应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为对象,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改进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主体包括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同行、学生等。评价指标一般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等。指标设置重点可考虑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问的效果、促进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效果等。评价方法可考虑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等方式,赋予适当的权重,设计综合方案。此外,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能力竞赛、开设示范公开课等结果也可作为补充评价。

第二,改进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学习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效两方面,具体涵盖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改进学习效果评价需立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设计包括知识技能考核和素质养成评价的综合方案。评价设计要发挥全程效力,通过课前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情,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安排;通过课中形成性评价诊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通过结果性评价对学生课堂或阶段学习成效进行判定,使学生和教师对课堂教学水平有明确的断定。此外,改进学习效果评价还需尊重素质养成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可建立素质成长监测体系,为素质养成评价提供依据。

第三,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可激发教师在推进课堂革命中的主体意识、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可鼓励教师发挥主动性去关注学生的期望,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受益。首先,需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价机制并在校内获得广泛认同。其次,要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能力考评、荣誉奖励中,加大对教学态度、能力、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权重,使教师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再次,需建立惩罚性激励措施,约束课堂教学懈怠、不负责任、违反教学规定等行为。最后,激励机制还要对应国家、省、校三级教学相关的评比项目体现梯度,发挥导向作用,鼓励教师在课堂革命中取得高层次的标志性成果,助力“双高计划”相关改革探索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课堂革命:缘起、路径与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6):38-42.

[2]胡伏湘.信息化导向的高职未来课堂探讨与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14-19.

[3]王志凤,王桂花.基于结构性改革的高职“金课”重构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9):23-26.

[4]梁明亮,胡殿宇,苏东民.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類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9(11):64-68.

[5]夏蓓洁.模块化教学体系下教师教学能力及发展探析[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6,1(4):18-22.

[6]韩莉莉,孔庆庆,张静怡,刘敏.课堂革命视角下“金课”建设的五个着力点——以M学院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6):7-11.

[7]刘振天.推进高校课堂革命实现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1(1):39-40.

猜你喜欢
课堂革命双高计划高职教育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从细微处做实小语“课堂革命”
浅析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推行“课堂革命”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浅谈APP学习软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