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摘 要]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基于目标词汇,对学生之间的互动组合进行重组,设计不同形式的生生互动活动,活化英语课堂的互动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提升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生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26-02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过程,每次上课都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授课学生的特长、教学计划等因素对各种课堂互动活动进行新的排列组合。”(董明,2004)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课堂上包含丰富多样的语言主题和词汇内容。丰富的語言内容为生生互动提供了机会。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相互的学习“资源”。笔者认为,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生互动作为着力点,对学生互动的组合进行优化重组,扩大生生互动的范围,给予更多学生参与课堂、开口说英语的机会,从而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所学的词汇。本文以牛津译林版教材部分词汇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根据不同的目标语言,通过创设相应的语言情境对学生的互动组合进行创新重组,以探索新型的生生互动模式,希望为英语词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创新重组,让学生更加主动互动
1.自由选择式生生互动
这种形式的互动涉及范围较大。由某一组学生来开启互动,学生可面向全班同学自由选择多个互动对象进行沟通。互动痕迹呈现不规则网状结构。如笔者在教授牛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7 “Shopping”时,针对“buy... for...”“hair clip”“What can I do for you/Can I help you”等目标词汇(词块),设置了互动任务。
首先设定一个与目标词汇相关的情境:妹妹生日到了,你来到商店准备购买一些发卡作为礼物送给她。然后挑选出6位学生扮演购买者,让其余学生扮演商店的售货员来接待6位“购买者”。接着,让“购买者”面向黑板站在讲台上,笔者将事先打印好的发卡图片藏到一些扮演店员的学生的桌子里。有的“店员”没有拿到图片,意味着他的“店”里没有发卡。最后,让学生开始互动。“购买者”随机挑选“店员”,并走到其身边,使用相应的目标语言进行对话。有“发卡”的“店员”完成互动后将“发卡”卖给“购买者”。在规定时间内,“购买者”买到的“发卡”越多,则越成功。因互动任务具有挑战性,学生斗志被激发,他们纷纷主动参与互动,并在互动中很快习得了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如何购物和为顾客提供服务的。
2.随机抽签式生生互动
这种互动的组合是无法预知的,互动对象是通过抽签来决定的,是随机生成的。这种生生互动带有神秘感,很受学生喜爱。
笔者在教授牛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5 “Lets celebrate!”时,考虑到其中的“give sb... as a treat”“play a trick on sb”等新授词汇难度较大,学生短时间内难以快速掌握其相关含义并运用,于是设置了兼具趣味性和神秘性的互动任务:
首先,将事先准备好的空白卡片发给一半的学生,并让他们从之前学过的单词中任选一个实物名词写到卡片上。写好以后笔者将所有卡片收集起来。
其次,给学生设置如下语言情境:很多同学要邀请你去他们家做客,他们都准备好了东西款待你。你打算抽签,抽到谁的卡,就去谁家里。你会在他家吃到什么呢?
再次,将收集好的卡片让剩下的学生进行随机抽取。抽到卡片的学生将与卡片主人成为互动的组合。
接着,让抽到卡片的学生找到自己的搭档开始互动。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互动,笔者事先给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示范。
最后,邀请一部分组合到黑板前来分享他们的互动内容。所有学生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既兴奋又认真。他们既好奇谁和谁成了组合,更急切地想知道同学拿什么“招待”对方。当听到台上展示的同学说到对方请他吃“desk”或是“hill”时,他们自己主动喊出“He plays a trick on you”。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对目标词汇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3.传递式生生互动
这种互动发生在一列学生之间。由每一列的首位学生获取信息并开始传递,直到所有信息传递到每一列的最后一位学生。这种互动方式适合某一类别的单词学习。一般目标词汇有几组,学生就相应地需要完成几轮的互动。互动痕迹呈线性,互动范围大,全班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每一列的学生都需要较好地配合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互动的任务。
例如,在牛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 3 “Online tours”的练习中有一组与电脑零部件相关的单词(词组),包括keyboard、main unit、mouse、screen等。 为了帮助学生较快掌握这些专业性强的词汇,笔者设计了一组串联式的生生互动,并创设了一个为公司老板采购电脑零部件的语言情境:你在一家公司负责采购,你的老板近期要采购一批电脑零件。他想买些什么,买多少?现让秘书给你带口信,请仔细听并抓紧记录下来。
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互动任务,然后通过图片呈现目标单词,教学生认读单词,接着按照座位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每组首位学生负责读取采购信息,最后一位学生负责记录信息,其余学生负责传递信息。各个“排头兵”每次传递后重新回到老师处阅读第二张卡片并传递,重复这个流程直到他们传递完所有目标词汇。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被要求轻声传递,不可被其他组听到;学生必须按顺序传递,不能跳过任何一个同学;最先完成传递并且信息正确的组将获胜。为提高活动的效率,笔者在课前事先准备好了卡片,提前将采购的清单(即目标词汇)写在了卡片上。
相比机械的反复诵读,这种互动式的操练让学生乐在其中。学习积极性有了,学习成效也就提高了。
4.循环式生生互动
这种互动发生在某两列或两排学生之间,其中一排或一列学生保持固定的座位或站位,另一排或一列学生则根据教师的指令循环移动,队尾的学生移动到队首。学生每移动一次,都会跟新的同学发生新的互动。
在牛津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上册 Unit 1 “Know yourself”中有一组与工作相关的词汇,包括accountant、surgeon、general manager、chief engineer,以及句型“Whats your job/What do you do for a living”。笔者创设了一个同学聚会的对话情境:20年后,你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和孩子。你去参加同学聚会,和同学互相聊天谈论自己和家人的工作。
笔者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6组,让他们全部站起来,然后安排相邻两列的学生面对面,准备互动。笔者提前告知学生哪列学生需要移动,描述互动的情境,同时配合图片将目标词汇呈现在PPT上。互动开始,笔者按照固定时间发出指令,学生听到指令就移动到下一个同学的位置。建议学生每移动一次便更换目标词汇,确保所有目标词汇都能练到。
在这种互动模式下,学生互动的内容紧扣一个主题,但每次移动后都会遇到不同的互动对象,因此他们能保持新鲜感。在多次互动中,学生多次使用了目标词汇,有助于对目标词汇进行理解和记忆。
5.一呼百应式生生互动
这种形式的互动指的是由一个学生发起的与全班同学的互动。在此过程中,这一个学生其实替代的是教师的角色,而教师则退居幕后,引导全班与这一个学生互动,从而形成“一呼百应”的局面。比如,牛津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上册 Unit 1 的Task语言单位较多,既有句型又有单词,如“What does sb look like?”“What is sb like?”“What does sb do for a living/What is sbs job”“round eyes”“good-looking”“square face”“patient”“social worker等,笔者放弃了个体的普通的师生问答互动,而是将所有语言单位进行了融合,并设计了如下情境:S1(班上某位学生)最近与一位知名人物成为好朋友,目前只有S1知道他是谁,你们可以问S1一些问题,请根据他的回答,猜猜这位神秘人物究竟是谁。
笔者提前将这个神秘人物的照片打印出来,在课堂上交给S1,S1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其他学生的好奇心被成功激发出来,他们迫不及待地要追问S1同学。此时笔者将目标词汇和句型在PPT上同步呈现出来,以帮助他们展开互动。在此过程中,全班学生的声音洪亮,参与气氛高涨。相比与教师互动,他们在与自己同伴问答的时候更放松、更有兴致。此外,笔者挑选的这位S1学生,也是预设好的人选。因为他在班级里人气很高,很受大家欢迎,同学们发自内心愿意与他进行互动。另外,他的英文能力不算低,在与全班的互动问答中他比较自如流利,这成为互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三、结语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语言点被融入一个个生生互动的任务中去,学生彼此进行有效、有趣、有目标的交流对话,课堂参与热情高涨,甚至需要离开座位走动起来找同学互动。学生在互动中理解和使用语言知识,没有了满堂记笔记和操练翻译,但学生仍可在短时间内对目标语言形成有效记忆,并自然掌握目标语言的表意功能。笔者惊喜地发现,不少学生在互动结束后仍意犹未尽,课后还在主动使用目标词汇和句型与同伴延续类似的交流。他们对这些语言点的记忆深刻,在完成与之相关的翻译题时正确率更高,在进行英语写作时,正确运用这些词句的概率更高。这反映出互动型语言课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习得效率。
(責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