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梅
[摘 要]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四自”教育,即自豪、自重、自知、自信教育,能够开辟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天地,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文章以《延续文化血脉》的教学为例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华文化;自豪教育;自重教育;自知教育;自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38-02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那怎样才能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下面以《延续文化血脉》(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题)的教学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中华文化自豪教育
中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古老漫长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对中华文化有着深深的自豪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一代,更应该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要使学生树立中华文化自豪感呢?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进行文明比对
先展示四大文明古国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的命运进行比较,得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结论。再引用黑格尔的话“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以增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说服力。
2.通过视频感知
播放体现中华文化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并用心记录视频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中华文化元素?最后归纳: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独特魅力!
二、中华文化自重教育
所谓自重,是指自己能够尊重自己、重视自己。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的“耻”,是指羞耻之心,也就是自尊自重的意思。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自重就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尊重、重视、珍爱中华文化。如今,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崛起是难以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样的新时代,对年轻一代开展中华文化自重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巨大价值,可谓正合时宜!怎样使学生珍视中华文化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了解中华文化之根
先让学生扮演主播播放“午间新闻”:2018年8月18日,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与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的“情系钱塘·诗画浙江——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走进浙江宁波,80余位中国台湾文化艺术界人士,于小桥流水中感受江南风韵,于文物典藏中探寻历史文脉,踏上了一场“寻根”之旅。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次寻根之旅的“根”,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每年都有许多的华人华侨参加“寻根之旅”?最后告诉学生: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方,心中都涌动着对中华文化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明确中华文化之魂
先引导学生探讨“和”文化,让学生思考:提到“和”,你认为它是什么意思?儒家所提倡的“和”又有何作用呢?接着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回答: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中华文化作品或名言警句?然后开展“采访我接力”活动,让学生交流视频中的内容。被采访者回答完问题后,就成了下一个记者,可以再去采访其他的同学,依次类推。通过采访,学生明确了这些作品和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反映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中华文化是根、是魂,为中华民族提供滋养与力量!
三、中华文化自知教育
中华文化强调做人要自知。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自知就是炎黄子孙要认识、明了、知晓中华文化,特别是要知晓中华文化非凡的影响力。文化自信源于充分的文化自知,我们应该以文化自知促进文化自信。文化自知教育的内容有很多,如让学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知中华文化之本,即安身、修身与养身;知中华文化之蕴,即尚德、中庸与贵和;知中华文化之道,即天道、地道与人道;知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包容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单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来看,对年轻一代开展中华文化自知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
1.了解中华文化印记
借助中秋节引出问题:中秋节时,我们会吃月饼赏月。这其实就是传统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的一个表现。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传统文化的印记?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里,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印记,使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有了具体的感知。
2.感知中华传统美德
继续借助中秋节引出问题:中秋佳节,阖家团圆。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隐含着什么传统美德?在学生回答“孝”等传统美德之后教师又追问:你知道有关“孝”的典故或诗词吗?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还设立了有关“勤俭”美德的情景小剧场,让学生表演。然后,教师继续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践行“孝”“勤俭”等美德的?最后教师简要归纳:中华传统美德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取向、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感知中华传统美德,进而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巨大影响,使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3.关注我国文化建设
在前面探讨中华优秀文化影响日常生活、影响精神世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促使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文化对我们个人的现实影响。最后教师总结: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中华文化都以其独有的魅力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中华文化自信教育
中华文化自豪、中华文化自重、中华文化自知,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中华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着坚定的信心。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最终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那么,怎样对学生开展中华文化自信教育,促使学生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呢?
1.看数字故事增自信
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可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数字故事,并将其运用到学生所参加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华文化演讲活动、传统文化夏令营活动、抵制不良文化签名活动中。借助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弘扬中华文化。
2.制作中华文化名片增自信
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可开展制作中华文化名片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教师发的资料,完成中华文化名片制作。小组制作完成之后,请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名片。学生代表展示后,教师归纳:看到同学们制作的琳琅满目的名片,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和欣赏。當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优秀的中华文化也不断涌现,我们可以坚定地说“中华文化我自信”。
3.诗歌朗诵增自信
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朗诵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诗歌朗诵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最后是教师的结束语: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让我们自信地呐喊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同学们,让我们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综上所述,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四自”教育,从而开辟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