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昆
摘 要:新高考政策的提出主要是為了提高高中课堂教学质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新时代全方面、多领域人才。教师需要尽快适应新政策,调整教学策略,将知识点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学习。作文作为语文教学重难点,需要教师潜心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考视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新高考政策的发布使得各省、市的高考模式都有一定程度调整和改变。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分数占比大、内容宽泛、教学难度高,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写作技能、语言技巧表达出自己对于某一个主题的理解和想法,对所给主题有所思考和输出。高中写作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写作学习能力、写作兴趣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高考视野下,教师应当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构建高中语文高效写作课堂。
一、巧妙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作文需要学生主观思考、自发流露出情感从而用文字进行表达。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定主题,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作文的批改和评价上,从结构、语言水平等方面教导学生应当如何修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充足的思考和酝酿情感的空间,根据题目选择一些模板素材就开始动笔,对于自己的真正想法“想写却写不出来”。尤其当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科目多、学习压力大,学生更加把语文写作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在课堂上无法高度集中注意力跟随教师讲解,也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提升写作技巧,对写作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心态。为了改变现状,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保证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学习热情和注意力。教师应当在课堂中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沉浸、参与课堂互动,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逐渐激发学生的作文学习热情。考虑到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抓住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有所经历的事情作为素材,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搭建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
例如:在学习不同文体中措辞表达要得体的相关内容时,教学目标设置为让学生能够在不同体裁的作文中合理运用相应的语言,使得表达方式与目的、对象、场合等匹配得体。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感谢信、演讲稿等文体的写作方式,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不重视,也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当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产生深挖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邀请情境,让同桌之间的两名学生互动,一位学生发出口头邀请,另一位则使用书面邀请。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情境下应当如何措辞、相同情境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应当有何差别。学生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能够发现自己在这一部分仍有进步的空间和未知的知识,从而对即将所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愿意探索不同场合表达方式之间、口语与书面语言之间的差别,对课堂保持期待与好奇心,愿意参与课堂;同时,学生由此能够对不同文体对应的场合有所了解,加深印象,自觉地根据不同场合有所应用,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更优质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
长期以来,学生对作文课堂的印象就是枯燥、单一,总是由教师讲解和学生写作组成,课堂氛围往往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教师讲课如同“念经”,学生也不愿意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整体学习氛围差,教学效果不佳。虽然教师要以高考视野宏观调整语文作文的整体教学模式,但这不意味着“应试教育”,不代表教师让学生通过背模板、记素材的方式拿高分就是学会写作。教师应当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设备、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写作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文字带来的美的表达、文字的精妙和神奇,同时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写作技能。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节描写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如下活动:邀请两组学生到讲台前,每个组分别分角色扮演《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人物。其中,一组学生需要严格根据课本中描写的神态和动作,尽可能地还原文字内容;另一组学生则只需要粗糙地完成扮演任务,根据基本故事流程完成人物对话即可。教师让其余学生作为观众,感受这两组角色扮演的差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接着引导学生讨论某一个小动作表演与不表演之间的差别,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寥寥数语却对人物刻画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演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课堂集中度,对细节的体会让学生掌握了行文中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加强了教学效果。
三、注重潜移默化熏陶,提升文学素养
(一)利用零碎时间,碎片化积累
高考视野下,学生应当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学习应当具备有效性。对于高中写作而言,要能够将所学习的写作知识灵活运用,首先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文学素养、写作基础和素材积累;其次,学生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从而合理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逐渐加重,教师无法强制要求每位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积累,更不能让阅读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储备量,在点点滴滴的熏陶中提升文学素养,在写作时能够有足够的输出,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分享活动。每一节语文课之前,由学生轮流给全班学生分享好词好句或具有引用价值的素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积累和收集并阐述这些内容能够运用的场合和情况。学生分享的内容可以是与近期所学课文相关的,也可以是与时事政治紧密联系的,只要有意义和价值,就可以分享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享的内容适当扩展、总结,帮助学生开阔思维,获取更多思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所有的“课前三分钟”记录到一本笔记上,平时在阅读练习中摘抄积累喜欢的词句或优质素材,日积月累,能够达到不错的积累效果。
(二)结合课外活动,多元化积累
當前各学校为积极响应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常周期性举办“文化活动周”“文化宣传月”等活动。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活动机会,引导学生根据主题展开写作,不限制题材和字数,让学生天马行空、任意发挥,成为写作学习的主体。例如:学校展开“传承中华文化”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素材积累,结合热点事件进行探讨,让学生辩证地看待文化传承,合理地利用素材。
此外,写作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还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针对所学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应用以及知识积累。例如:学习人物传记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在课后利用互联网等方式自行查找资料进行拓展学习,为日后写作练习作为素材积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班级展开交流活动,讨论近期写作学习过程中的技巧或难点,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合理分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方式、性格特点不同,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学习特点也千差万别,高中阶段的学生更是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体系和特点,具有不同的思想。对于语文写作而言,写作的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都与学生本身有关,写作高度依赖于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和知识水平。因此,要实现真正有效的语文写作教学,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收获,教师就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正确、平等、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可以合理地展开分层教学,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因材施教,让不同层级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相应的能力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总—分—总”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教学重点的说明,清楚表述本节课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目标与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任务;其次,教师按照分层指标将学生进行分组,最好能够通过小组教学的方式,以四至六人为一组,便于教师展开针对性指导。这样不仅能够不影响其他层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能够给本组学生更多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最后课堂尾声阶段,教师再集中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交流与总结,完成一堂写作课的教学。
例如:开展议论文教学时,明确该节课的核心内容要让学生以议论文的形式,完成一篇关于“创新”的主题作文。在课前利用多媒体对议论文的形式、结构以及特点进行讲解,布置本节课写作的话题为“创新”。对于高层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我思考、彼此之间进行简短地讨论,选取自己喜欢的素材进行写作;对于低层级的学生,则由教师引导他们对范文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根据范文进行总结,学习议论文的写法。当然,对于范文的学习不代表让学生进行模板化写作,为了考试而机械套作,而是在阅读分析范文的过程中,梳理议论文的写作逻辑与框架,掌握议论文的结构和写法,能够把握议论文的核心,保证高考中获得最基本的分数。在课堂的中后阶段,教师可以让不同层级学生之间交换作文进行互评,也可以让写作较顺利的学生分享自己写作的内容和使用的事例,给其他学生参考。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能够基于创新这个主题进行议论文写作练习,但不同层级学生拥有不同的侧重点,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写作能力是多方面多角度构成的,与学生的理解水平、文学素养积累等紧密相关。高考视野下,教师要抓住写作教学的核心,结合上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丰富写作教学的内容、拓宽写作教学的渠道、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写作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写作知识、具备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向颖.高考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简论[J].文存阅刊,2021(2):132-134.
[2]符洁芳.新课改下高考语文作文备考方略分析[J].读与写,2021,18(3):57.
[3]赖秀芬.新课改下高考语文作文备考方法研究[J].课外语文(上),2020(7):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