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地缘环境及其对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影响

2021-11-19 05:08李增华熊琛然
思想战线 2021年6期
关键词:华文缅甸教育

李增华,熊琛然

缅甸是中国重要的毗连国家,也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中缅两国“胞波”情谊历经千年始终如一,拥有独特的地缘关系。(1)任寰宇:《携手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20年1月19日。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华文教育合作作为“民心相通领域”的重要环节,是中缅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对“增进文明互鉴,密切人文交流,筑牢两国友好社会基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习近平:《在中缅建交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暨中缅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上的致辞(2020年1月17日,内比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年第3号。近年来,在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教育国际化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缅华文教育政府间、政党间、民间的交流合作全面推进,促进了缅甸区域教育地理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然而,从地缘环境看,相较于东南亚其他国家,当前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格局,无论是合作范围、合作内涵还是合作机制都有进一步拓展深化的空间。因此,客观审视当前缅甸地缘环境变化,厘清影响当前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深入推进的地缘环境因素,并基于缅甸地缘环境提出进一步深化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对策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缅甸地缘环境解析

近年来,缅甸立足其地缘区位优势,致力通过政治层面的民主化改革、经济层面的开放发展、民族层面的和平和解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从而使得缅甸逐渐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形成了复杂的地缘环境。

(一)全球化格局中的独特地缘区位

就地缘区位而言,缅甸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相接,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其中中缅边境线长约2185公里。(3)《缅甸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联邦共和国大使馆:http://mm.china-embassy.org/chn/ljmd/abad/t1459910.htm,2021年6月1日。从地缘关系演进看,作为东盟重要成员的缅甸,在1948年独立建国以来的较长时间里,因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际关系、民族问题等多种因素所限,受到域内外国家的关注相对较少。但近年来,缅甸持续通过民主改革来拥抱世界,吸引了不少域内外大国的关注。与此同时,作为缅甸重要邻国的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中缅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推动了中缅地缘战略全面深化,对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全球经济中心加速转向亚太地区,势必导致域内外大国地缘战略利益的调整以及域内外大国在缅甸的互动。其中,美国近三届政府通过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印度太平洋愿景战略”、升级版“印太战略”等地缘战略,将战略重点持续转向亚洲,尤其是升级版“印太战略”,意在进一步拉拢印度,借机通过印度及时介入当前缅甸局势,扩大美国在缅甸周边地区的影响力。日本趁缅甸民主改革与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之机,及时实施日本版本的“重返缅甸”战略,借机遏制、削弱中国在东南亚及缅甸的影响力。(4)施爱国:《近年来日本对缅甸政策析评》,《国际论坛》2016年第1期。而与缅甸毗邻的印度,则把缅甸视为其实施“东向行动战略”、走向东南亚的跳板和门户,也是阻遏中国影响力西进印度洋的战略支点。可见,地处东南亚的缅甸无疑已成新时期全球性和区域性大国地缘利益交汇与博弈的新兴热点区位之一。

(二)时代化演进中的交错族际关系

在缅甸族际关系的历时演化中,缅甸逐步塑造了主体民族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与各少数民族(缅甸官方认可的少数民族为134个,不包括华人)共生共存为主导的族际关系。这就使缅甸历史地成为一个以缅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5)祝湘辉:《抗争与适应:族际关系视阈中的缅甸大选》,《世界民族》2019年第4期。特别是缅甸独立后,围绕缅族和各少数民族建构的缅甸联邦共和国及其逐步推进的缅甸民主改革进程都彰显了缅甸的这一民族国家特性。当然,在国家统一的总体格局下,因应各民族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诉求、能力的差异,缅甸国内形成了交错复杂的族际关系(包括缅族与缅甸各少数民族的相互关系、缅甸各少数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也使缅甸长期面临复杂的族群政治局面。

从缅甸国家建构进程看,这种交错复杂的族际关系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缘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英国殖民缅甸时期将缅甸分为“缅甸本部”(Burma Proper)和“山区边疆”(the Frontier)两个独立政治实体分而治之,贻害缅甸的民族和谐与团结,时至今日缅甸仍然在应对人道主义状况、推进若开邦和平、稳定和发展上付出巨大努力就是典型例子。二是受英国殖缅政策惯性、民族沙文主义思潮等影响,缅甸在独立后的某些历史时期出现的民族政策“缅族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缅甸国内缅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分歧,进而使一些居于缅甸山区、边疆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组织起本民族的武装力量抗拒政府管治,造致缅甸国内民族关系的“蝴蝶效应”,如近年来时有发生的缅甸政府军与果敢同盟军、德昂民族解放军、若开军等的冲突。

(三)自主化发展中的经济平缓增长

纵观缅甸发展进程,缅甸自独立到1985年,先后制定并实施了4个“四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了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目标,为改变缅甸经济面貌奠定了基础。而从1988年开始,缅甸经历了美国等西方国家逾20年的经济制裁,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缅甸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缅甸政府为发展国民经济,倾向与东盟和中国开展经贸交流合作,其发展战略也由“冷战”时期的完全内向型发展战略向冷战后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并于1997年成为东盟成员国。在此之后,缅甸经济取得了明显进步(如图1)。当然,从总体来看,当前缅甸仍是东盟、中南半岛及其周边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和增长相对缓慢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从经济结构看,当前缅甸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阶段,如2019年,缅甸的一、二、三产业比重依次为21.3%、38.0%、40.7%,(6)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Key Indicators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2020,https://kidb.adb.org/,2021年6月1日。离经济现代化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缅甸出口商品主要以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为主,而缅甸依靠农产品和自然资源出口支撑的国民经济体系,极易受到自然环境、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加之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间的多元分歧和新冠疫情蔓延,缅甸经济稳定发展和持续增长面临新的挑战。

图1:2001-2019年缅甸GDP及人均GDP变化趋势图

二、缅甸地缘环境对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双边教育合作不可避免地考量双边地缘环境,任何一边的地缘环境变化都必然影响双边教育合作的可能性和层次性。中缅两国互为友邻,具有独特的地缘关系,其呈现出典型的历史性和地域性特征。建立在这一独特地缘关系基础上的中缅华文教育合作,也必然受缅甸地缘环境的影响。

(一)缅甸独特的地缘区位一定程度上使中缅华文教育合作被部分国家“刻意曲解”

从地缘关系看,中缅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厚重的文化基础和共同的价值认同,对沟通两国民心、促进文化交流、传承“胞波”情谊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在缅甸成为大国地缘利益交汇区的地缘背景下,美、日、印等域内外大国出于其“地缘利益”考虑,“刻意曲解”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渲染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政治性”,以期扩大其在缅影响力,实现其地缘利益最大化。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刻意对中缅华文教育合作作“政治化话语表达”,把孔子课堂在缅甸所开展的正常的华文教育合作“歪曲”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张和渗透,(7)参见张慧中《〈纽约时报〉涉孔子学院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20年。亦即其所捏造的“中国文化威胁论”“中国软实力典型方式”和“中国投资威胁论”。

就客观而言,这些“论调”既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新时期中缅华文教育合作造致了些许不和谐的地缘因素,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从民间层面看,这些“论调”撩拨了缅甸个别不明就里的民众的排华情绪和西方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忧虑,使中缅华文教育合作面临文化认同性困境和投资不可控风险,如2017年缅北果敢地区冲突爆发后,缅北华文教育协会负责人就曾呼吁民众对中国相关部门在缅北地区开展的华文教育合作保持警惕。(8)李灿松,胡平平,杨旺舟:《缅北局势及其对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影响》,《热带地理》2019年第6期。二是从政府层面看,这些“论调”在一定程度上阻扰了缅甸有关部门关于华文教育的决策态度,使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缺少充分的教育制度保障,比如现阶段缅甸教育部门仍未将华文教育(包括汉语教育)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又如受各种政策局限,缅甸至今仅有3所正规大学(曼德勒外国语大学、仰光外国语大学、缅甸国防大学)设立中文系以专门开展汉语教育和华文教育,没有建立孔子学院,已建立的三所孔子课堂也属民间华侨力量(华文学校)承办。

(二)缅甸交错的族际关系使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效用在缅甸的地域差异明显

缅甸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治理始终是其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而交错复杂的族际关系治理一直是缅甸国家治理面临的客观现实。这一客观现实驱动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效用在缅甸的地域差异明显。

一是从国家治理看,受交错的族际关系的影响,缅甸政府对缅南等缅族主要居住地区的治理效能较好,而对缅北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效能相对偏弱。在这一背景下,缅甸政府在缅南等缅族居住地区的华文教育管理相对严格,而对缅北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华文教育管理相对薄弱,形成了华文教育合作效用的地域分异,比如目前中缅合作建设的缅甸3个孔子课堂全在缅南、中南地区。(9)马早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策略选择》,《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进一步看,正是由于缅甸教育管理的区域差异,及其国内语言使用差异(上缅甸汉语使用多、影响大,下缅甸汉语使用少、影响小)和毗邻云南的地缘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缅北地区华文教育发展比缅南地区拥有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更为丰厚的文化基础和持续旺盛的实际需求,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吕子态2016年的研究分析,全缅有各类华文学校300余所、学生约15万人、教师约4 000人,其中缅北华文学校达218所、学生10万余人、教师3 039人,(10)[缅]吕子态:《缅北华文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16年。为进一步开展中缅在不同区域间的华文教育合作提供了相应条件。

二是从华人人口地理分布看,缅甸华人作为缅甸非法定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华人以缅族身份入籍缅甸),大多集中在城市或城镇、少数居住在村寨或山区,其中全缅15个华人聚居城镇的华人人口就占全缅华人人口(约250万人)的一半,与缅族及缅甸各少数民族交错居住在一起,自然置于缅甸交错复杂的族际关系格局中与缅甸各民族交互交融。(11)蔡昌卓:《东盟华文教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5页。根据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论和华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及其生存发展需要,华文教育在缅甸华人聚居的城镇地区传承发展的整体水平明显高于村寨。可见,发展基础较好的缅甸城镇华文教育为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特别是中缅民间华文教育合作提供了相对优越的条件和规模性发展的可能。换言之,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水平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异,即城镇高村寨低。当然,在“汉语热”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城镇华文教育还是村寨华文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缅甸人民的汉语学习需求,促进了中缅两国语言交流互鉴和推广传播,增强了中缅各层面的文化教育交流合作。

(三)缅甸缓慢的现代经济发展使缅甸政府对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投入相对有限

通常,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关乎其教育投入水平和教育投资能力。如前所述,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缅甸经济总体发展相对缓慢,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公共教育财政支出明显乏力。同时,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看,缅甸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长期以来,缅甸经济活动密度主要集中在仰光、内比都、曼德勒三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这些区域至今是其政治、经济和教育文化中心,在缅甸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以缅西和缅北为核心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则因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处于全缅经济发展的边缘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致缅甸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公共教育经费看,缅甸的国民教育经费均由国家财政拨款,且总体投入偏低。以2019年为例,缅甸政府的教育投入占GDP的1.3%,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4%的国际水平线差距较大。(12)陈纯槿,郅庭瑾:《世界主要国家教育经费投入规模与配置结构》,《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11期。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缅甸政府不得已将有限的教育资金更多投向缅甸沿海、内陆的大城市地区,而对缅甸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13)刘 进,钟小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三十八)——以缅甸为例》,《世界教育信息》2020年第5期。基于此,缅甸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民众不得不通过其他自给方式来补贴教育的基本支出。

其次,从办学主体看,民间力量是缅甸华文教育的投入主体。目前,缅甸华文教育(包括各类华文学校、汉语教学点)基本上由缅甸的华人、华侨、华人社团等民间力量投资兴办,而政府力量投资举办的华文教育仅有仰光外国语大学、曼德勒外国语大学、缅甸国防大学3所大学的汉语专业,中国国家汉办分别从2001年、2003年、2018年开始向这3所大学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支持其汉语教学。显然,在国家公共教育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缅甸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投入相对有限。这可能也是缅甸官方华文教育与民间华文教育相比显得相对冷清且势单力薄的原因之一,(14)蔡昌卓:《东盟华文教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9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层面的华文教育交流合作不及民间的实际需求大。当然从发展的眼光看,随着中缅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持续推动,中缅政治、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各领域的交往将更加密切,中缅双语人才(汉语人才、缅语人才、华文人才)需求也会随之增加,缅甸政府层面势必会加大对汉语教学、华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

三、基于缅甸地缘环境推进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对策思考

从地缘关系看,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是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打造中缅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也是筑牢两国友好社会基础、深化双边地缘战略利益的重要机制。(15)习近平:《在中缅建交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暨中缅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上的致辞(2020年1月17日,内比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年第3号。在新时代,我们应充分把握缅甸地缘环境变化,从营造合作氛围、强化经济支撑、发掘政策空间、拓展平台内涵层面,进一步发挥缅甸地缘环境优势,深入推进中缅华文教育合作。

(一)准确把握中缅关系新时代的历史机遇,营造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浓厚氛围

中缅“两国人民自古相亲相融,‘胞波’情谊源远流长”。(16)习近平:《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崭新篇章》(习近平在缅甸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年第3号。早在两汉时期,中缅两国就通过陆上贸易建立了稳定联系。特别是在1950年6月8日,中国与缅甸建交后,经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丰富,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在世界上“树立了大小国家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17)习近平:《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崭新篇章》(习近平在缅甸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年第3号。2020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缅甸进行历史性访问,两国领导人就共建“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共同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共同“推动中缅关系迈入新时代”,为中缅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带来新的历史机遇。(18)《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20年1月19日。在习近平主席访缅期间启动的“中缅建交70周年庆祝活动暨中缅文化旅游年”,更是赋予了“胞波”情谊新内涵。因此,中缅双方应以此为契机,营造新时代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浓厚氛围,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中缅双方要继续保持高层密切交往,及时就各类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巩固政治互信,为中缅华文教育合作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二是中缅双方要进一步弘扬“胞波”情谊,不断加强民间沟通交流力度,维系中缅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互助共荣,为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筑牢深厚的民意支撑;三是中缅双方要以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兼顾政治、外交、社会和安全等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缅合作格局,为中缅华文教育合作蓄积持续的发展动能。

(二)密切关注缅甸国内环境发展变化,发掘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政策基础

国内环境稳定是实现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前提。因此,我们应在缅甸国内环境变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双边多边沟通交流,进一步发掘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持续深化的政策基础,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一是从多边合作看,中国要继续在联合国、中国—东盟、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多边框架内支持缅甸自主妥善处理国内各方分歧,积极推动缅甸局势缓和与降温,尽早实现缅甸国内环境稳定,增进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既有政策成果的稳定性、连续性。

二是从双边合作看,中缅双方教育部门间要立足缅甸国内环境,进一步加强互访对话和交流协作,深化双方语言文化(汉语、缅语)的互鉴认同,形成更多教育政策共识,促进华文教育纳入缅甸国民教育体系,赋予华文教育合法地位,为深化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提供新的政策条件和稳定的制度保障。因为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华文教育合作总体成果(除越南外)看,在“需求—供给”关系引领下,华文教育未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的孔子学院/孔子学堂的数量明显低于华文教育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见图2)。

图2:孔子学院/孔子学堂数量与华文教育是否纳入东盟国家国民教育体系关系图

(三)全面深化中缅经贸领域务实合作,强化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经济支撑

就教育学的理论认知,教育发展水平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当前缅甸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以及中缅官方间华文教育合作有限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都缘于缅甸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因此,中缅华文教育合作要致力观照双边经贸合作发展需求,因为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特别是民间华文教育合作本身就始自双边经贸合作和缅甸民众尤其是华人经济发展需求,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探索。

一是着力地缘经济条件。缅甸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国家,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交汇点,是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中国长期是缅甸第一大商品出口和进口对象国,中缅双方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经济合作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缅双方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联合声明》所确立的原则共识和合作愿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统筹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与缅甸国内环境、经济发展与民生需要,选择有利于缅甸社会、经济、贸易、民生等发展的项目和领域开展务实、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尤其是切实推进“皎漂经济特区、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仰光新城三端支撑和公路铁路、电力能源等互联互通骨架建设”,助力缅甸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为深化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提供较好的缅甸地缘经济条件,并通过双边经贸合作带动中缅华文教育深化合作。

二是顺应地缘合作趋势。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中国与其他东盟国家合作发展经验的启发,近年来缅甸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华文教育和汉语教学对缅甸经济发展的效用和价值,尽管华文教育尚未获得缅甸官方认可,但已适度放宽了华文教育(含汉语教学)的政策限制,或默许华文教育(含汉语教学)的推广发展,比如2020年8月23日,缅甸首次在政府部门——中央消防学院设立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考点。特别是从语言的经济效能理论看,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激发了包括华人、非华裔在内的缅甸国内多数民众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的诉求与动力,通过汉语学习或华文教育,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知识和汉语知识技能,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适当的就业机会,比如近年来缅甸参加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到华文学校学习汉语、赴中国留学的人数逐步增加。因此,深化中缅华文教育合作,要着眼改善缅甸民生经济,提升缅甸民生水平。

三是把握地缘人才需求。近年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快推进,释放了巨大的中缅双边国际人才需求(如中缅双语人才、科技人才、工程人才、商贸人才)。这与人才供给不足的局面形成突出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满足当前中缅经贸合作、缅甸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现实要求。比如,从中国看,截至2020年,中国有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20所本科院校开设缅语专业、8所招收硕士研究生、2所招收博士研究生、缅语学生在校生人数为1 500多人。(19)谢春丽:《“一带一路”倡议下云南省高校缅语人才培养现状》,《管理观察》2020年第32期。从缅甸看,截至2018年,缅甸有仰光外国语大学、曼德勒外国语大学、国防(军事)大学等3所大学开设汉语专业、汉语学生在校生人数2 070人,其中仰光外国语大学、曼德勒外国语大学的本科生共640人,国防(军事)大学只有专科班。(20)[缅]苏 文:《缅甸汉语教学历史和现状分析》,《枣庄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因此,深化中缅华文教育合作,要准确把握双边经贸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引导双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在中缅双语教学、技能培训、科技合作、工程建设等急需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凸显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科技价值和人才效益。

(四)健全完善多维合作机制,拓展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平台内涵

合作机制是提升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水平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缅双方在华文教育领域逐步深化合作,初步构建了一系列符合中缅双边发展实际的合作机制,为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持续推进提供了较好的机制保障。在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缅两国需共同努力,在华文教育合作既有成果基础上,通过健全完善多维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展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平台内涵。

首先,深化文化交流互鉴机制,拓展缅甸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平台。中缅双方应在传统文化交流基础上,以中缅文化旅游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沟通交流,增进中缅两国民众对彼此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认知认同,进而支持、鼓励中缅双方高校、华文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在缅甸现有3个孔子课堂的基础上扩展华文教育互利合作,争取实现在缅孔子学院建设“零”的突破和孔子课堂建设量质齐升,进一步巩固拓展中缅华文教育合作基础。

其次,深化中缅双语教育合作机制,搭建中缅双语专业共建共享平台。历史地看,语言专业是中缅双边交流和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纽带。中缅双方应加强友好协商,鼓励双方在国内的更多高校设立对象国语言专业,适度扩大中缅双语专业覆盖面和招生量,亦即鼓励引导更多的中国高校(除已设缅语专业的20所高校)设立缅语专业和更多的缅甸高校(除已设汉语专业的3所高校)设立汉语专业,并通过中国国家汉办向缅甸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双边研学交流互访、线上教育交流等机制共同提升中缅双语和缅甸华文的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尤其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构建中缅双方共建共享的中缅双语、华文教育资源库及远程在线交流平台,破解华文教育教材、课程、教学模式长期不足的桎梏。

再次,完善中缅留学生互派机制,提升中缅留学生教育服务平台。互派留学生是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重要机制。近年来,缅甸来华留学生人数和中国赴缅留学生人数(居留缅学生总数第一位)均逐年增加,为中缅华文教育合作奠定了地缘教育人口基础。特别是在地缘上与缅甸毗邻的中国云南,其所属高校和华文学校的缅甸籍留学生接近6 000人,占了缅甸来华留学生的大部分。除了地缘因素外,这还与云南省内的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等13所高校和昆明华文学校均开设有缅甸语专业密切相关。因此,中缅双方可利用地缘优势和既有合作基础,通过提升双向开放和双边合作力度,进一步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和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的支撑作用,增加互派留学生专业领域、教育形式,扩大中缅互派留学生规模,推动中缅双方留学生教育全面发展,提升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内涵厚度。

最后,注重教育投资社会效益,优化对缅教育投资平台。缅甸义务教育年限较短,其初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加之缅甸政府财政投入相对有限,普通家庭收入偏低,导致学龄阶段的青少年入学率偏低、辍学率较高。因此,中国可以支持、鼓励、引导有关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加大对缅教育投资,在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华文教育或汉语学习免费入学,让更多缅甸学龄/适龄青少年享有学习华文/汉语的机会,切实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了解,丰富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社会基础。

四、结 语

地缘环境是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绵延发展的背景依托和重要动因。在地缘上,中缅两国世代友好,始终风雨同舟、守望相助,“胞波”情谊延绵千年,不仅有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也有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深厚基础,更有共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为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使中缅华文教育合作在缅甸地缘环境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取得新成效、迈向新高度、达到新境界,更为新时代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持续深化提供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当前,独特地缘区位、交错族际关系、经济发展缓慢等多种地缘因素交织而成的缅甸地缘环境变化是影响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深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立足中缅独特地缘优势,把握中缅华文教育合作传统优势,从营造合作氛围、强化经济支撑、发掘政策空间、拓展平台内涵等多个层面深化中缅华文教育合作,必将有效应对缅甸地缘环境变化,推动中缅华文教育合作在新时代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中缅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筑牢民心基础。

猜你喜欢
华文缅甸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缅甸记忆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缅甸非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