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立场、困境与策略

2021-01-28 12:55王向明段光鹏
思想战线 2021年6期
关键词:优势特色制度

王向明,段光鹏

当代中国以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表征,即便是被西方制度模式引以为独享优势的科学技术也成就斐然,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实体和科技大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相比而言,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系统性危机,整体走衰的颓势、面对未来的迷茫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不同发展景象的比照,自然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制度优势因素整合和治理效能产出的关切、探究与期待。引导人们充分认识中国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深厚历史底蕴和坚实实践根基的制度,是时代发展之要、人民之盼、国际之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传播能力,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制度的故事,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29页。“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开宗明义要明确“中国制度”是一个包容性极广的范畴,而在中国现实的政治和社会语境中,具体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就是要面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把中国的制度讲清楚、把中国的故事讲精彩,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立时代之基、答人民之问、破发展之谜的制度,是特色鲜明、优势显著、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是中国创造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引导人们充分认识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3)《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 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9年9月25日。对于坚定国内民众的制度自信、增进国际社会的认识和认同、在未来发展前景中巩固发展成就与保持改革绩效,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叙事立场

叙事与大众传播的发展密不可分,是以话语为核心的修辞学理论。从国家叙事立场的角度而言,“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关键在于不断深化对动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丰富逻辑及其内在联系的话语表达,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继续发展具备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等多方面的条件,进而将制度自信从“信”落实到“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体现的价值和经验、所提供的思想和方法、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案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所借鉴。

(一)澄清和批驳抹黑中国制度、误导国际舆论的不实之词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许多国家纷纷“向东看”,聚焦“中国奇迹”,聆听“中国故事”,期望解开“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发展中国家期待知晓“中国奇迹”背后的真实原因,试图能够从中为自身发展汲取经验和启示,以谋求摆脱弊病百出、运作日益艰难的西方制度模式。发达国家则希望深刻认识中国的制度根源,从中探寻中国发展的未来走向,利用中国快速发展的市场容量和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赢得更多的利益。恰逢其时地“讲好中国制度故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话语效力和软实力效应。然而,国际社会既有对“中国奇迹”的感叹与称赞,同时又对中国的制度活力表现出复杂而多样的情绪。既有肯定中国的制度优势而加以借鉴的,也有因不甚了解或极度担忧而对中国的制度优势产生误读误解的。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19页。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制度竞争可谓更加复杂。在两制并存、斗争博弈的新阶段,某些西方国家因不愿看到中国日益强大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视为对西方制度模式的挑战和替代,从而对中国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竭尽歪曲污蔑、遏制打压。正是出于对社会主义的固有成见和本能恐惧,不少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西方政客和学者纷纷著书立说,从西方历史和文化立场出发,相继炮制出“不战而胜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论调,试图在理论上证伪社会主义制度。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就标榜说,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演进的终点”和“人类政体的最后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5)[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陈高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页。针对中国而言,“现代政治制度由强大的国家、法治、负责制所组成”,“中国今天在经济上迅速增长,但三条之中只拥有一条,即强大的国家”。(6)[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35页。福山实则是在指责中国缺乏法治和民主。作为资产阶级“喉舌”的美联社、路透社、合众社、法新社等西方主流媒体,凭借信息强权和话语霸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论为“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各种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制度,甚至喊出“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等污蔑、抹黑中国的声音,刻意营造负面舆论环境。国外学者缺乏关于中国国情的实证研究,或是道听途说,或是刻意渲染,凭借抽象的理论范式或者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解读中国、评判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误导中国民众。可以说,国际社会因对中国的制度偏见和误解而表现出的诸多不安、焦虑甚至恐惧心态,不会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自然化解,反而会愈发猖獗、愈发激烈、愈发在国外民众意识中塑造着非真实的制度形象。“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就是要把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引导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制度文明形成客观理性的认识和认同,拒绝被西方话语体系牵着鼻子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营造对中国发展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系架构和显著优势

制度是“稳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断重现的行为模式”,(7)[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2页。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获得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或运作模式的一套规则。历史经验证明,制度的生成要有其独特的文化积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与之相契合的具体国情,要因势而化、与时俱进,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且满足人民利益诉求。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当代中国的制度选择是对国家和民族所面临历史任务的理性回应。革命是为了选择一种全新的制度,而建设时期的制度建构和改革时期的制度发展则是为了在革故鼎新中不断走向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蕴含的强大制度力量和巨大优势,能够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能够在人们内心深处形成持久的信服力,从而充分证明这是一套符合基本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治理规律的相互衔接、相互联系、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既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8)《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页。讲清楚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制度相互衔接、彼此联系、各司其职、有机协调,从而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一个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异常稳定的制度架构,同时又要讲清楚其所具有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凸显这一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高效能的基础和依据。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9)《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7页。制度优势是在与不同制度和不同发展模式的相互比较中显示出来的,是此制度较之其他制度所具有的优秀势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涵盖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领域各方面,充分体现出制度的韧性与活力,既稳固可靠,又充满潜能,是国家治理的巨大能量来源。能量的发挥不在于制度所涉及的方面是否广泛,不在于一个个单项制度优势的简单相加,而在于各项制度优势的整合。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为统领、其他12个显著优势各展其长的有机联系的“制度优势群”,能够充分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集中优势、互助优势、动员优势、认同优势和革新优势,汇聚起整体优势以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因此,制度体系内各个部分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把各个层次清楚、特色鲜明的具体制度连成一体、系统集成,形成具有高度协同性的有机整体,从而发挥出强大的效应以彰显制度优势。

(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从“信”落实到“行”

当代中国的制度自信是指全党全社会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先进性、优越性以及因实施阻力小、实施效果好而表现出超越于西方的国家治理效能,进而产生出的制度认同与信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24~125页。“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前提是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尊重基本国情、着眼发展阶段,能够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认识到它不是成为了历史上的苏联制度模式,将来也不会成为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什么制度样式,从而以油然而生、充分坚定的信心把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表达出来,说明制度的优势是实践证明的事实而非理论演绎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固定的思想和行动范型,“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19页。是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和文化传统分不开的,具有体现自身文明与人民意愿的制度精神和内容表现。中华文明的智慧不着痕迹而又顺理成章地渗透于制度之中,体现着人类共同的价值特性和追求,是制度的根基性支撑和力量体现,赋予了人们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内能,构筑起了“中国之治”坚不可摧的主体力量。当然,“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89页。维持和提升制度自信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持续创新和不断完善。中国既具有强大的新制度供给能力,又能够时刻以问题为导向,实现保持根本属性稳定和顺应实践发展不断变化的协调,将坚定制度自信和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自我完善中保持制度定力和更好地激发制度活力。

制度执行是与制度完善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1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2页。“立”为“行”之体,“行”为“立”之用。同样,制度自信不能仅仅停留在“信”的层面,更要从“信”落实到“行”。否则,有制度等于无制度,立制度不如不立制度,制度迟早会被践踏,治理迟早会失去权威,欲达成的目标便成为了痴人说梦。中国的制度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不能充分发声运用而造成西方媒体“他塑”形成的反差,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对制度自信的沉默态度,纵容了西方话语对中国制度故事自主表达的消融和压制,使得中国制度故事被西方蓄意设置的话语任意言说,从而不能真正挖掘中国发展的制度原因,造成中国制度故事面向世界的无力状态,误读误解由此而产生。因此,要从行动上落实制度自信,主动向世界讲述全面而真实的中国制度故事,不能将各种陷阱学说作为认知中国问题、分析中国国情的金科玉律,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人民至上、传承优秀文化、回答时代之问、解决社会矛盾的制度创新,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实践奇迹背后的“制度密码”,从而产生应有的话语效应,使国际社会无不为其中透射出的强烈制度自信所感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和弥合其认知的偏差和盲区。

二、“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现实困境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面对发展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也越来越凸显出自身存在的短板问题。虽然国际社会期望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目前得到的却是不真实、不全面的认识;虽然国内民众渴望增强制度自信,但是目前一些国内民众包括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却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中国在讲好制度故事方面仍然存在着讲述内容“供给不足”、讲述形式“引力不强”、讲述媒介“质量不高”等诸多困境,需要系统地加以应对,达到坚定制度自信、增进国际认同的目的。

(一)讲述内容“供给不足”

人类精心构建的制度作为规范体系,本身是静态的存在,尽管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或永世长存,但是其内在价值可以在动态的治理实践中得以充分彰显。正是持续不断推进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克服了停滞僵化的弊端,打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禁锢与西方制度主导的神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阐释了制度如何形成、为何会被选择、为何可以成功、如何支撑“中国之治”等重大问题。然而,在对国内和国际的制度宣传、故事讲述上依然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即供给数量短缺、制度陈旧与失灵而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其中,制度短缺主要表现为面对国内国外、党内党外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制度在某些领域存在着缺位现象。例如,针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体制机制缺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14)习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求是》2020年第5期。制度陈旧主要表现为面对新的发展要求,许多制度规范已经陈旧,不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治理效率、效益或功效的展现。针对党内法规制度中的陈旧制度,目前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在切实保证提升“质”的基础上从“量”上下手,实现“立改废释”并举,健全党内法规的门类和内容,“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同时废除、更新或迭代部分制度。制度失灵主要表现为制度脱离时代节奏,滞后于实践发展和形势需要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些制度和规范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化、不更新、不换代,丧失公信力、规范力和约束力,甚至沦为摆设;有些制度虽有,却漏洞百出,出现“牛栏关猫”现象;有些制度形同虚设,监管缺位,让人瞠目结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16)《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年,第55页。目前,在某些领域和部门中,受思维惯性、行为惯性的束缚以及僵化格局、固守利益的羁绊,出现了制定制度疏漏笼统、治理效能产出不足、制度认同效果仍需强化等问题。可以说,制度的短缺、陈旧与失灵已经成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短板,直接影响到了“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顺利进行。

(二)讲述形式“引力不强”

任何话语的产生都具有潜在的说服受众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1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13页。“讲好中国制度故事”,首先在于制度本身优势明显和故事本身十分精彩,而要达到讲述者期望的理想效果,关键要看听讲者能否对中国制度故事入心入脑,最终符合讲述者预期的制度形象构建。简言之,良好的故事讲述效果其实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共同完成的。听讲者是讲述者的“上帝”,决定着讲述者的成败,决定着说服目的是否能够实现。由于不同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追求利益存在差异,中国制度故事的讲述者为达到说服受众的目的,要高度重视对受众习惯、心理特点的把握,要坚持“内外有别”“区域有别”的原则对受众进行区分,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制度故事的讲述和传播。然而,中国制度故事的对外传播以传者为中心思维而囿于“自说自话”“自言自语”式的官话连篇,故事讲述方式、手段以及知识和技能不足,忽视受众的信息需求和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不能很好地将故事内容与国内外受众需求相对接,缺乏有艺术技巧和吸引力的表达方式,自我宣传式的灌输较多、宏大叙事较多,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故事较少,导致讲述形式“引力不强”,故事讲述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出现中国制度故事的讲述更多是“我想说的”而不是“你想听的”现象。外部世界则基于自己的认知框架和思维模式,不能实现概念、范畴和表述之间充分有效的融通与对接,从而以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零散的而不是系统的信息来“构造”中国制度故事,造成中国形象的失真呈现。因此,要用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的方式“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努力避免被外部世界视为“他者”或“异类”,满足外部世界亟需了解当代复杂多面中国的清晰图式的迫切要求。

(三)讲述媒介“质量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国际舆论格局是西强我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1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97页。伴随着西方话语汹涌而至,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领会,不是停留在苏联制度模式的历史印记中,就是被西方蓄意设置的话语陷阱“带节奏”。“讲好中国制度故事”,要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能力,扩展传播视野,构建中国特色的制度叙事,帮助世界认识和感知真实的中国制度样貌,重新塑造和建构起与中国实际相符合的制度形象。然而,中国制度故事的传播尚缺乏高质量的媒介建设,传播渠道和能力依然薄弱。中国媒体的管理体制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媒体不加掩饰的政治宣传策略在国外受众眼中是不符合客观公正原则的,国外受众会认为中国所传播的消息经过政府的审核和过滤,仅仅是政府希望外界所知的信息,真实度和可信度会受到外界的质疑。而西方主流媒体的宣传又摆脱不了体制差异和固有偏见的影响,导致不利于国外受众细致了解中国的制度、倾听中国的声音。尽管中国的新闻媒介已几乎覆盖全球所有国家,但是西方新闻传媒业发展历史悠久,中国的新闻媒介与之相比较依然处于弱势,中国在新闻采集能力、传播能力、辐射能力和国际化人才建设方面尚且薄弱,从而造成中国的新闻媒介意欲传递给世界的信息在浩瀚的新闻消息中轻易地就被掩盖。进一步讲,中国媒体缺少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针对性传播、嵌入式传播和精准化传播,面向不同国家“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方式和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讲述媒介“质量不高”是“讲好中国制度故事”面临的难题,只有针对问题根源进行解决,才能真正有利于中国国家制度形象的话语塑造。

三、“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基本策略

制度作为定国安邦之根本,不应该是冷冰冰的钢铁规矩,而要注重以有温度的故事讲清楚有用的道理。具有强盛制度活力和厚重文化底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背后,有讲不完的制度故事,关键是要讲得出来、讲得精彩。“讲好中国制度故事”,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媒体融合,注重受众需求,将制度建构、故事挖掘、传播交流融为一体,明确讲什么、给谁讲、怎么讲的问题,使中国制度故事成为一种更具系统性和包容性、更具吸引力和解释力的话语体系。

(一)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模式,所谓永恒的制度模式和固定的制度体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制度体系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带有时代、阶级和技术的局限,区别只在于是否能够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实现与时俱进。毋庸置疑,使得有效治理能够全面、稳定、可持续,固然要保持根本和基本制度体系的相对稳定,然而却不意味着始终不变,要试图通过新的制度安排使制度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制度创新使之更能适应社会的持续发展与变革。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指出:“没有一种制度可以像傻瓜相机一样,也没有一种制度一成不变。”(19)[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 宁:《变革中国》,徐 尧,李哲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265页。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制度建设同样要适应经济基础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革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改革和持续探索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国家发展的动态历程中,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要求而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变革创新的,需要以改革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大刀阔斧地对不合时宜的制度与体制弊端进行改革,不断弥合、调整社会发展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使根本制度更加巩固、基本制度更加定型、具体制度更加完善,促使社会主要矛盾“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20)《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3~214页。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不同阶段的制度建设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制度实践和治理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则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不断推进其他领域体制改革,坚持推进改革与完善制度相结合,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及时补充制度漏洞,纠正制度偏差,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0页。实现了连续稳定与发展完善的有机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制度体系建构的道路上制订了更为详细的发展计划,明确要做好顶层设计,细化制度结构,不断巩固、放大、淬炼制度优势,将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只有稳固制度根基,厚植制度优势,补齐制度短板,促进制度创新,做好制度的衔接配套、执行配合、作用互补,保持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才能为“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奠定坚实根基。

(二)加强媒体融合,挖掘元素多样、题材多元、内容多彩的制度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2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12页。中国要树立更加开放平等、自信大度的大国心态,增强主体意识,提升言说能力,自主掌握国际媒体聚光灯下的话筒来“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目前的国际新闻媒体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为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带来了新机遇。“讲好中国制度故事”,要加强媒体融合,借助新媒体传输速度更迅捷、传播广度更广泛的巨大优势,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制作出关于中国制度故事的更多更有影响的新媒体作品。“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6页。是要在挖掘和传播中国制度故事中深化对制度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的系统思考和完整把握,促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持久的制度信服力。

具体来说,一是要真实述源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源自于古代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思想的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2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页。其优势不是自然生成的,其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重点讲好党在局部执政时期的制度探索故事,讲好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建设故事,讲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完善故事,讲好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故事,从而辨清其历史传承与返本开新。

二是对比明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在与不同制度和不同发展模式的相互比较中生成的,无论是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还是进行国别间的横向比较,会发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演变的政治底色与最大特色。要重点讲清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13个显著优势之首,讲清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13个坚持和完善的战略安排之首。

三是生动绘情节,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实践逻辑,从各方面各领域实践中撷取中国制度故事的生动素材、鲜活数据和典型案例。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是制度优劣的“透视镜”,这场应对疫情的“大考”极大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要重点讲清楚中国发展奇迹“惊天地”、稳定奇迹“羡世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充分发挥的必然结果,要在历史性成就与变革的基础上放眼未来,筑牢中国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领略制度的强大生机和显著优势。

总之,要加强媒体融合,挖掘具有千千万万元素、源源不断题材、丰富多彩内容的中国制度故事,根据历史变革、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的规律与经验,提炼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融合中外、贯通东西的故事性呈现,把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中国制度故事讲得生动有趣、鼓舞人心、令人奋进,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出中国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三)注重受众需求,练就拨云见日、一语中的、力透纸背的讲述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26)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2页。“讲好中国制度故事”,要注重受众需求,创新表达方式,改进文风话风,练就拨云见日、一语中的、力透纸背的讲述本领,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具体来说,一是要了解国内外受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度、兴趣点和疑问点,贴近受众、细分受众,针对不同受众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进行精准性传播,学会用国际社会理解的表征语言来讲述中国制度故事,使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价值能引起更多的共鸣,避免简单的被动话语应对和固执己见式的自说自话,多用经济、文化、科学等话题创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文明交流一般规律的话语体系,把事实讲清楚,把故事讲精彩,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提升中国制度故事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示范力。二是“要加强制度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制度教育”,(27)《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 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9年9月25日。针对大中小学生的特点和理解接受程度,国内学界和新闻出版界要从学理层面展开研究与讨论,科学阐释相关概念,编写相关教材,在中外制度和理论的比较中归纳出中国在制度上的独特设计、显著优势、理论潜力以及实践成效,逐级拓展相关知识宽度,加深相关理论深度。三是要推动中国制度故事进社区,更多地考虑民众关注什么、困惑什么、喜欢什么、想要了解什么,运用大众话语所蕴含的丰富的民间智慧,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通过有针对性的故事型叙事形式赋予制度以温情,把中国制度故事讲好、讲透、讲精彩,让民众听得懂、易理解、能接受,使中国制度故事真正入脑入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四是要加强讲述中国制度故事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多层次的宣传和教育队伍,为全媒体时代的中国制度故事讲述提供人才保障。挑选和培养一大批立场坚定、视野宽广、精通新闻业务、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规则、随机应变能力强的国际传播人才投身到中国制度故事的国际传播事业中去,既要提高国际传播人才的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防止人才流失,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对国际传播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地跨文化培训,促使其学会以融通中外的表达来讲述中国制度故事,从而展现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形象以及平和亲切的个人形象。

猜你喜欢
优势特色制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矮的优势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画与话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