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2021-11-19 00:15孙洪祥胡冬华徐天岭
关键词:立德导师学术

孙洪祥,胡冬华,徐天岭

(1.北京邮电大学,北京 100876;2.北京邮电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876)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党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的教育要求。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2020 年 7 月,我国首次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法律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研究生导师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科学总结,也是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重要遵循。”[1]。2018年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正式发布,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提出了建设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为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导师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提出了标准,指明了方向。2020年研究生教育工作会召开,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教研〔2020〕11号),从政治要求、岗位权责、选聘制度等10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要求。随后,教育部又印发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教研〔2020〕12号),从坚持正确思想引领、科学公正参与招生、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把关学位论文质量、严格经费使用管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8个方面,明确了导师指导行为基本规范。在此背景下,研究与探索构建新型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是贯彻党“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战略举措和提升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能力的应然要求,也是加强人才培养成效的实然需求。

一、研究生导师主要失范现象

导师与研究生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互为主客体的。导学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研究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影响导师的学术发展和社会声誉,更关乎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低。以工科类高校为例,导师与研究生依托科研任务和科研产出,形成了一种“团队式”紧密的导学关系,这种导学关系主要关注科研任务、科研成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极易以学术水平评价替代育人成效评价。随着学生读研动机和教师学术科研中功利主义倾向风险加大,甚至出现了“导学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的现象。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一)忽视科研诚信的要求,治学不严谨

导师具有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是研究生在学术科研过程中观察、学习的对象。导师学术道德低劣、科研行为不端,会给研究生产生不良示范,影响研究生治学从业的态度。同时,导师还具有对研究生在学术道德方面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如果仅对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成果提要求,忽视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教育,会导致研究生在学术成果方面急功近利,极易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在一些高校中,研究生因学位论文造假而被撤销学位的事件频发,从侧面反映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科研训练指导不足,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不到位的短板。

(二)育人意识淡化,对研究生缺乏人文关怀

有的导师跟研究生一个月都不见一次面,对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进展不了解,对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不掌握,在学术指导过程中针对性不强,深入程度不够,忽视了对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关注和引领。有的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态度生硬,不了解研究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身体情况、心理情况以及生活压力,无视研究生成长与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导致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不少导师也默认了“老板”的称谓。没有与研究生建立良好的互信互动关系,间接影响导师指导成效,毕业生对导师的指导满意度不高。

(三)育人能力弱化,指导方式与手段单一

有的导师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对研究生价值观塑造、责任感培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发表学术科研成果作为培养质量和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部分导师对研究生科研的工作量有明确规定,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才能申请毕业,过度追求及时性、可量化的学术成果输出。“研究表明,育人效果不仅表现为外显、即时的状态,更具有潜隐性、迟滞性特征,因为育人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2],这种影响和改变产生的结果具有潜隐性、迟滞性,很难量化。只关注研究生在学术上的显性输出结果,忽略了教育教学自身的规律,导致研究生培养目标出现错位。

二、研究生导师存在失范现象原因分析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增长,“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由2010年的53.82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91.65万人,十年增幅超过70%;研究生在学人数也由2010年的153.84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286.37万人,十年增幅更是超过86%”,与此同时,“专任教师数由2010年的134.30万人仅增长到2019年的174.01万人,十年增幅不到30%”[3]。在此现状下,师均指导研究生人数大幅增加。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导师岗位考核评价标准、培训体系、激励与约束机制三个方面分析部分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不到位的原因。

(一)导师岗位考核评价标准不够完善

导师是因研究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承担着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从7个方面对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内涵做了清晰界定,并对导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关键举措之一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当前,研究生导师岗位考核主要以易量化的学术、科研成效为核心指标,而在育人成效方面因观测点多、量化难、显现周期长等因素,难以成为考核评价和绩效分配时有效的关键性指标,导致考核评价缺乏对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的精准激励和科学引导。

(二)导师岗位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一些导师存在认识误区,将导师岗位当作本人学术科研水平的标志,认为学术成果突出、科研经费充足是成为研究生导师的充分必要条件。他们在指导研究生时缺乏育人意识,要求研究生通过完成导师布置的学术科研任务换取科研资源和毕业资格,导学关系变异为“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换。有效的培训是帮助导师正确认识岗位职责、提高指导方法和指导水平的关键手段。处于不同阶段的导师,特点并不相同。新遴选导师和已在岗导师对导师职责的认识水平、导学关系问题的处理方式上有明显差异。组织“一刀切”式的导师培训已难以满足导师群体需求,大水漫灌,走走过场,既不能得到导师的认同,也不能个性化地解决导师遇到的实际问题,更谈不上提高育人成效。

(三)导师队伍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建立高质量导师队伍的重要保证。当前,高校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与导师培养的研究生质量关联性不强,在教师岗位考核、职称晋升、薪酬绩效等方面没有体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投入与人才培养成效。约束机制可以视同对导师履职行为的反向激励措施,在目前的制度文件中,多体现为对导师师德师风的要求,但针对如何正确履行导师育人职责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系统性行为规范。正向激励不足和反向激励薄弱导致导师缺乏指导研究生的内生动力。

三、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政策建议

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首要责任,提高导师育人水平,关键是要让导师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与品格养成的统一、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一)建立“师德首要”导师岗位选任考核机制

《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教研〔2020〕11号)指出,“博士生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承担着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要严格遵守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学校研究生导师任职考核应以激励导师 “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目的,在考核机制设置方面,要强化新导师年度遴选、导师招生资格年审、导师岗位任期考核3个关键环节,建立严格“准入”、畅通“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方面,要从强调学术成果和科研条件转变为聚焦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投入(如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量、指导的研究生参与科研情况、与研究生交流指导的频度和效度等)和培养成效(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创新成果、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获奖情况等),如表1所示,突出对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师德师风评价,严格执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在评价实施主体设置方面,应综合导师本人、研究生、学术同行、管理人员等多个维度,构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实施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全方位强化以落实立德树人职责为核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形成导师队伍质量文化。

表1 导师岗位评价指标体系

续 表

(二)建立“分类分层”导师培训交流机制

探索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实施分类、分层的导师培训。组织新遴选任职的导师集中培训,系统设计培训内容,引导新任导师正确认识人才培养职责、学习育人方式、明确指导行为规范,系好“导师”岗位发展道路的“第一粒纽扣”。组织在岗导师主题交流,定期总结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学关系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矛盾,通过沙龙、分享会、心理辅导会等形式为在岗导师提供交流平台。同时,延请校内外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培养成效突出的优秀导师进行讲座,帮助导师解决困难、解除疑惑、纾解心理压力,引导导师扎扎实实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培训方案由学校统筹策划,学院自主落实,以学校集中组织专题宣讲、学院开展特色论坛和主题沙龙等方式,既确保立德树人理念和相关政策要求全面准确宣贯到每一位导师,又契合不同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此外,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导师到其他高校调研交流,探索建立导师学术休假和到企业挂职机制,构建全方位、全过程、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培训制度体系。

(三)建立“有效协同”的科研育人机制

研究生教育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其教育特性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需依托导师主导的科研团队。加强科研育人成效,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要培养研究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关键是充分发挥导师的主体作用。应遴选优秀研究生导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切实发挥“双带头人”作用,在科研团队中建立导师主责、辅导员协同、团队青年教师支持的工作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相互结合、有机融入。在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上,充分发挥“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要求导师参与“新生引航工程”,在科研团队中为研究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定期开展“导师与研究生面对面”活动、“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主题教育,帮助研究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思想政治教育、品格塑造、学术科研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价值引领与学业指导融合。

(四)建立“两融入”导师队伍管理机制

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必须融入学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岗位考核评价体系中。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高校教师的职责、行为、违规处理做出了全面规定,导师行为规范应以此为基本依据和制度“红线”。教师岗位考核是对教师师德师风和教学、学术、科研等岗位任务完成情况的全面评价,应在教师岗位考核中单独设置导师岗位考核模块,从研究生培养投入和培养成效两方面清晰设置岗位任务、合理设置考核标准,将导师岗位考核合格作为教师岗位评优的重要内容;抓实导师招生资格年审,以教师岗位考核合格作为申请招生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重点考核导师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情况,对学术科研水平不高、上一年度培养成效不好的导师实施停招预警。畅通导师岗位退出路径,设立研究生培养负面清单,停止“三无”导师、岗位考核连续两年不合格导师、指导学位论文质量不过关导师的招生资格。通过导师岗位动态管理机制,将资源分配与教师任职能力和履职成效关联,为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五)建立导师培养质量数据监测平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文件精神,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主要原则和方向:一方面,强化寓教于研、激励创新,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把立德树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导师为主导,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强化导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导师培养质量评价数据监测平台依托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形成的海量交互数据,对导师学术科研水平、研究生培养过程投入、研究生培养成效进行统计分析,不仅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指导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还可观测导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找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与努力方向(如图1所示)。

图1 一站式导师服务管理平台

导师培养质量数据监测平台的主要功能是质量监控和质量预警,平台由导师门户系统、学生门户系统组成,功能模块如表2所示。导师门户系统为导师提供从研究生招生、培养、毕业学位、科研互动管理以及考核评聘等一站式服务,产生培养指导过程数据,用于质量分析和监控。学生门户系统为研究生提供进校之后的课程学习、科研交流互动、毕业答辩等一站式服务,产生学习效果数据。培养质量数据监控平台通过分析导师的培养情况并与本专业和全校的平均情况做对比进行质量预警,反馈导师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指导策略,激发导师注重培养质量的内生动力,引导形成导师队伍质量文化。

表2 导师服务管理平台功能模块

猜你喜欢
立德导师学术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导师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