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刘启春
摘要:高校要发展,要提升自身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就要把学科建设发展好,学科发展就是高校学科加以规划、发展的过程。当今这个时代高校既是知识生产者,又是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并把知识生产运用到创业实体中的组织者。学术创业来源于知识生产,也是知识生产的内容的实践。高校应承担起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的责任,努力把学科建设发展起来,使知识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融合一起。高校应搭建学科研究平台,以“学科一知识一产业”的模式建立创业团队,形成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促进高校知识生产,提高学术创业水平。
关键词:知识生产;学科建设;学术创业;学科一知识一产业。
学科是高校内部结构的心脏和枢纽。学科建设是高校提升自身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高校管理者与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发展加以规划、发展的过程。学科是由知识搭建起来的,知识生产方式及学术观念的改变必然推动学科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再只是纸上谈兵的固化物,更多地被看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以知识为基础的学术创业更是时代赋予给高校的历史使命。为实现知识价值运行于实践并回馈于社会,学术创业如今已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实现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的整合将是搞好学科建设的必然之路。
一、知识生产体现在学科建设中
高校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集中地,是全国人才汇集之地,学科建设在高校一般是以知识生产为导向和核心的,知识生产能力正是高校所具备的核心能力。高校知识对学科、学术负责,知识的价值体现在被行业认可上。学科的发展一般遵循学校发展、学术科研指标上,以同行业最高学术水平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高校依靠学科进行知识生产并保持着学术性以及公有性等特征。在高校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是学科知识内涵上的增长和在学术中的影响力。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知识的持续创新,并提升高校学科的学术声誉。从当前学科建设实践来看,高校一般都是强调重视科研成果来提升学科、学术声誉,评价科研能力一般是以课题、论文的含金量来作为衡量科研能力的重要尺度。知识生产的学科建设依赖于各种资源的投入,学科建设陷入依赖资源、特别是科研量化指标的困境之中。鉴于此,学科建设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等发展方式,通过重实践的方式推动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实现高校学术知识创新与知识价值创造的高效整合,激发高校内源性动力的发展,以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这就要求学科建设不能只重视学科内部学术性知识的生产,更应该有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的能力。
知识生产是高校发展及其质量提升的支柱,学术影响力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目标,而以学术创业为导向的学科建设是增强学科及高校经济与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时代,高校必然要承担起创新创业的任务和使命,在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共同发展的策略
在学科建设中,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知识的创造与积累是学科学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学术创业是在学科组织学术研究基础上的创业,提升学科学术研究水平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使命,也是开展学术创业的基础。简而言之,学术创业需要学科研究产生出的新知识,没有新知识的持续涌现,学术创业不能持久。另一方面,学术创业是学科学术研究的目标。学术创业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学术的价值,也是高校实现知识价值增值和摆脱过度依赖资源的重要途径,学术创业也是知识生产活动在社会中的运用,让知识很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1、搭建高水平学科研究平台,激活高校学术的创新活力
在學科建设中搭建高水平学科研究平台是提升高校及学术人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将高校搭建的高水平学科研究平台仅仅看作解决学术问题、完成科研项目的一个平台,而更应该在其平台上达成促进高校与高校之间、学术研究者之间研究水平得以整合的目的,以此达到共赢共生。
搭建高水平学科研究平台,高校要加大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第一,要建立专门的学术领导班子,把该项工作纳入日常的行政、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中。第二,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应从学术交流中心的角度出发,利用网络管理技术和教学科研管理系统打造一个线上的先进的学术交流平台。这就要加强先进设备的投入和人才的投入。加强先进设备的投入,就是要投入足够的资金购买科研、信息化方面的先进设备。目前高校教学、科研及信息化建设资金普遍匮乏,现在高校大部分都在建设智慧校园,要想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就必然要为教学科研工作配备相应的基础设备,如计算机、储存设备、软件服务系统以及其他与科研、教学相关的基础设备等等,而这一系列基础设备都需要花费较多的资金投入;再加上高科技产品本身发展速度就十分的迅速,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必然十分迅速,所以教学、科研及信息化投入资金费用较大,使用周期却相对较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花费较多的资金进行维护、管理与升级,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投入也就会不断增加,可是学校本身资金来源渠道就较为单一,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科研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工作也就会明显受到束缚。加强人才的投入就是要引进人才或提高现有学科研究平台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对学科研究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应高度重视高水平学科研究平台队伍的打造,为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以此提高学科研究平台工作的水平。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应注意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帮助现有教学科研人员认识到新形势下教学科研面临的问题,并鼓励和引导现有人员学习和应用先进的工作理念,以此确保现有人员能够满足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求,以保证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而且高校应对教学科研人员引进工作进行调整,提高人员聘用标准,重点考察人员对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认识及人员的教学科研水平,以此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对教学科研人才队伍结构的调整。另外,高校应组织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人才交流,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转变教学科研人员的思想观念,帮助教学科研人员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以此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第三,将学术信息加以整合,将合法、可公开的学术成果通过信息数字化转换成电子文档挂接在学科研究平台上,并及时在学科研究平台上发布更新的学术资源,由高校安排专人负责,进行线上和线下交流,指导科研人员如何在学科研究平台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方便科研人员在学科研究平台上互相学习交流。
2、以“学科一知识一产业”的发展方式,拓宽学科发展水平
高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学科一知识一产业”这种形式联系起来,对于高校而言,企业经济环境与高校有很大的不一样,企业重实践高校重理论,高校以知识生产和学术创业的方式在企业得以拓展,这有利于缩小高校学科前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知识间的转化问题,科学把握学科知识形态与学科创业形态的差异,促进学科水平发展。这种链式突破了高校内部组织的直接管理及学科与学科、学科与专业等之间的边界问题。高校在“学科一知识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中应以高校优势学科为依托,与企业产业结构和国家创新创业战略需求相对接,促进知识生产的理论向实践转化,推动学科从学术知识型转向知识创业型转型,拓宽高校学科发展水平。
3、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整合创业文化
高校在学科建设提升知识生产能力的过程中可通过增强自身吸引力将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聚集到自身周围,形成由高校驱动的、以高校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团队,培育高校以知识生产进行学术创业的团队优势,提升高校创业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有人统计在地理位置上高校与区域创业和研发的企业越接近,周边的高科技公司越集中,那么高校中学术人员越容易受到当地创业氛围的影响而进行学术创业。高校、政府、企业及其他服务型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和网络空间上的拓展形成了以高校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并营造出基于高校协同互动的创业文化氛围。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就必须有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具有先进的技术,才能有先进的产品生产出来,先进的产品是企业的活力与灵魂,所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新与研发,高校正好是学术前沿基地,二者互利互为,学术人员为企业提供理论上的知识即专利,企业通过专利来生产运用于实践,学术人员与企业的合作联系显著影响高校学术创业行为。在以高校为中心的创新创业团队中,高校学科建设得以整合多方面的知识创新力量,并将创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入学科学术文化之中,实现学科建设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的协调发展。这有利于增强组织及个人对学术创业角色的认同感,提升教师、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这是连接个体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重要因素。此外,高校与外部组织在频繁的互动协商中形成满足各自发展诉求的战略愿景,促进高校与外部组织间创新活动合作愿景的形成并达成创业共识,这有助于提升组织间的知识协同效应。这种学术创业模式是新经济背景下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的革新,并与多个经济主体合作中得到创新,自身整体实力得以整合了。
4、变革学科治理模式,打造学科建设核心力量
一流的学科治理是国家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旨意,也是实现高质量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工具。在知识经济社会,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创业型治理模式逐渐成为其内部治理模式的“新形态”,高校作为基层学术组织,其治理模式应从学术式治理走向创业型治理。当前的学科学术式治理模式突显出学科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强调学科内部学者的学术性。学科创业型治理模式重视学科建设内在逻辑和外在逻辑的平衡,以创业精神重构自身的组织结构与文化,扩大高校与社会发展的接触面,推动学科发展以资源投入为主的建设模式向资源创新的建设模式转变,增强学科建设对外部关系的预测性和响应性,提升学科发展的动态调整能力和对适应性需求的辩识能力。学科创业型治理模式塑造的学科发展环境不同于依靠行政规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的环境,而是一种由机遇、创业精神和自主性主导的环境。高校通过学科创业型机制激发和调动社会力量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实现学科建设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凝聚。学科发展并积极回应社会发展诉求,在学科发展规划上致力于统筹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服务于社会实践需要两个方面。此外,学科创业型治理强调对学科建设质量的评估应兼顾学术知识的传承、创造和学术成果转化利用、专利申请两方面的价值和贡献,同时重视商业性学术创业活动与非商业性学术创业活动两种形式。学科建设及其成效评估从关注学术影响向重视社会标准的评判转变,以突出学科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科生产力。
总之,高校作为全国人才聚集地,必须更好地发挥对国家对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既要始终肩负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的历史使命,又要积极回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承担现实的责任。学科建设由仅仅只是注重知识生产走向由此而产生的知识生产的学术创业,并通过学术创业的组织化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模式的确立,促使高校形成完整开放的“学术一产业”链,以更好地践行知识应用的时代使命,通过教、学与实践完成教書育人,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不断提升自己为国家为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跨学科性与高校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1):62—68.
[2]朱剑.西方高校内部治理模式的嬗变:从学院式走向创业型[J].华东师范高校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85—96.
[3]黄文武.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的整合:学科建设的应然取向.高校教育管理,2020(11):77-85.
[4]田贤鹏.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生产创新路径优化:基于知识生成论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6):7-14.
[5]瞿振元.知识生产视角下的学科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 9(9):7-11.
[6]刘小强,彭颖晖.一流学科建设就是建设一流的学科生产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6):19-23.
[7]孟艳,刘志军.“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的三重逻辑——以河南大学学科建设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8):67—71.
作者简介:
陈慧(1973-),女,汉族,湖北公安,本科,湖北中医药大学档案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档案学、高校档案研究、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
通讯作者:刘启春(1971-),男,汉族,湖北公安,博士,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
基金项目: 2020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知识生产方式理论的当代建构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ZD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