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宗教信仰看中泰文化交流

2021-11-18 11:13段立生
关键词:门神华人泰国

段立生

(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民间宗教信仰是介乎原始宗教和正式宗教之间的一种宗教信仰方式,是民间活动与宗教仪式的结合体。它不像原始宗教是建立在原始社会基础上的初级宗教,也不像正式宗教那样具备创立者、教义理论、神职人员和完备的组织系统。民间宗教信仰植根于当代民众之中,具有自发性、民间性、地域性、分散性等特点,它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密不可分,反映民众的要求和愿望。历史上大批华人移民泰国,遂把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带到泰国,并与泰国当地的民间宗教交流融合,形成一种奇特有趣且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现象。本文通过列举一些事例,来探讨中泰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轨迹,由此证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它对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人心相通,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水乳交融,亲如一家,和谐相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土地神崇拜

中国人对土地神的崇拜由来已久。土地生长草木五谷,养育了人类;土地包容万物,使人类得以安居乐业。中国古人对土地的崇拜跟对上天的崇拜一样,皇天后土,是主宰中国人命运的两大神祇。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拜天祭地。早先的中国人有着浓重的安土重迁观念,“父母在,不远游。”非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离开本乡本土。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人离开自己的家乡,移民外国,因而出现了华侨和华人。华侨华人到达外国的时候,照例希望能借当地一块宝地,在新的国土上安居乐业,于是在那里盖起土地庙进行拜祭。

泰国众多的华人土地神庙被称为“本头公庙”。初到泰国的人不明白什么是“本头公”。原来“本头公”就是土地神。泰国华人以潮州人居多,潮语读“本土公”如“本头公”,所以“本头公庙”便是本土公——土地神庙。泰国本头公庙供奉的土地神模样如中国农村的乡绅,白发长髯,身着长袍,手拄拐杖,面目慈祥。在泰国除了随处可见的本头公庙外,还可以见到本头妈庙,专门供奉本头公的配偶本头妈,其形象为中国贵妇,慈眉善目,广袖长袍。在中国,土地爷和土地妈是同庙供奉的,在泰国则分居两庙。究其原因,大概早期旅泰华人大多数是单身“王老五”,直到二战以后才有华人女性移民泰国。所以先盖男性的本头公庙,后增盖女性本头妈庙,遂造成夫妻分居的状况。

华人对土地神的信仰也影响到当地泰人。最初,泰人信仰的土地神是一只称为“都介”的类似壁虎的爬虫。泰国气候湿热,蚊虫滋生,故以蚊虫为食的“都介”随处可见,家家门窗墙壁上皆有这种爬虫,泰人视其为看家神。有的“都介”个头很大,啼叫起来,声如喜鹊。泰人相信,谁家要是听见“都介”连续啼叫24声以上,必交好运,得赶紧去买彩票,或许能中头奖。然而这种机会并不多见。

后来泰人也学会盖土地神龛,其造型是用独木柱支撑的一间小木屋,屋里供土地神像,屋外置供品。泰语有一句俗语:“土地神吃鸡,鸡吃白蚁,白蚁吃神龛。”现在这种神龛已发展为用水泥来做,使白蚁无法下口。每家泰人都有一座土地神龛,置于门前或阳台上。有亲朋来家里借宿,要先拜他家的土地神龛,否则睡觉不安稳。

泰国的土地神划地而治,有家里的土地神,村里的土地神,菜园里的土地神,稻田里的土地神等,加起来一共有9尊。

土地神源于农业社会人类对土地的崇拜。中国和泰国皆经历过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阶段,所以崇拜土地神的民间信仰一拍即合。由于历史条件及国情不尽相同,故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大批华人移民泰国后,促成了这种风俗的交流与融合。现今虽然进入了工业社会,但不妨碍泰国人对土地神的拜祭,土地神庙和神龛的香火依然旺盛如旧。

二、妈祖崇拜

妈祖又称天后、天妃、七圣妈。是中国南部沿海、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普遍崇拜的一尊女神,是航海的保护神。

明朝张燮《东西洋考》“祭祀”条说:“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时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也。母王氏,妃生于宋元祐八年(一云太平兴国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地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通悟秘法,预谈休咎,无不奇中。乡民以疾告,辄愈。长能坐席乱流而济,人呼神女,或曰龙女。雍熙四年二月十九日昇化。(一云景德三年十月初十日)盖是时,妃年三十余也。厥后常衣朱衣飞翻海上。里人祠之,雨旸祷应。”(1)张燮:《东西洋考》“祭祀”条。

从这条记载我们知道,妈祖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她是五代时期福建都巡检林愿的第六女,大概还有一个兄长,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又被称为七圣妈。她出生时发生异象:地变成紫色,天出现祥光,空气中散布出奇异的香气,由此注定她生而不凡。她小时候通悟秘法,能未卜先知,还能给乡亲治病。及长,坐在草席上漂浮于激流中救人。三十余岁仙逝,化为红衣女神飞翻海上。

张燮的这段文字,记载妈祖事迹甚详。后代的许多著作,包括伍瑞隆《重建大揽天妃庙碑记》(2)载[光绪]《香山县志》“坛庙”。亦抄自张燮《东西洋考》。

图2 妈祖

妈祖之所以由人变成神,是因为宋宣和癸卯(1123),给事中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归途在海上遇到风暴,同行的八艘船皆倾覆,惟路允迪乘坐的那艘有神降于帆樯,故安然无恙。路允迪将此事报告朝廷,皇帝下令为妈祖建庙,并赐匾曰:“顺济”。“绍兴己卯,江口海寇猖獗,神驾风一扫而遯。其年疫大作,掘坎涌泉,饮者辄苏,荐封‘昭应崇福’云。乾道己丑,都巡检使羌特立以妃默佑捕反有功,疏闻于朝,加封‘善利’,淳熙间加封‘灵惠’。庆元戊午,调舟师平太奚寇,神在空中以雾障之,贼为昼昏,而我师晴明如故,以此贼无脱者。开禧丙寅,虏迫淮甸,忽半汉旌旄云集,望之,则妃庙号也。贼披靡,解围。景定辛酉,巨寇洎祠下祷神,不允,群肆暴慢,醉卧廊庑间,神纵火焚之,各自蹂躏而毙。有司以闻,累封助顺、显卫、英烈、协正、善庆等号。元以海漕有功,赐额灵济。国朝永乐间,内官郑和有西洋之役,各上灵迹,命修祠宇。己丑,加封弘仁普济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自是遣官致祭,岁以为常。册使奉命岛外,亦明禋惟谨。”(3)张燮:《东西洋考》“祭祀”条。

妈祖因保佑使节出使高丽,于1123年被宋廷封为正神,此后历代皆有加封。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受其庇佑,正式封为天妃。明朝还谕示海外各国亦要拜祭天妃,自是妈祖信仰遍及海外。

官方提倡固然是妈祖信仰得以普及的重要条件,但东南亚地区将妈祖视为南洋三神(妈祖、大伯公、关帝)之一,则主要得力于华人移民。华人主要通过海路移民东南亚,为求海上航行平安,船上照例要供奉妈祖。及至平安抵达目的地后,为感谢妈祖的庇佑,便会在当地修建妈祖庙。泰国的妈祖庙遍布城乡各地,有的叫妈祖庙,有的叫天妃宫,有的叫天后宫,有的叫七圣妈庙。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原因是修庙的善信来自中国不同的省份,潮州人、广府人、福建人、海南人、客家人皆有自己习惯的称谓。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几乎都有妈祖庙。

由于泰国华人对妈祖的信仰,影响到当地泰人也产生对妈祖的崇拜。许多泰人都到妈祖庙烧香膜拜,成为泰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一尊女神。

1997年3月10日诗琳通公主在听取泰国华侨大学汇报科研成果时说:“以前误认为对妈祖的信仰跟道教有关,其实错了。段立生教授在书里对妈祖的来龙去脉讲得十分详细,没有人比他说得清楚。澳门叫妈阁,也跟妈祖有关。”(4)载曼谷《亚洲日报》1997年3月22日。

三、水尾圣娘

水尾圣娘是海南人普遍信仰的神祇。传说古代海南岛文昌县有一渔民下海捕鱼,连撒几网都没捕到一尾鱼,却有一段木头横亘在渔网中,他将这段木头扔向上游,第二天下网,木头依然在网中;他又将这段木头扔向下游,再次收网,木头又在网中。渔民感到奇怪,在心中暗祷:“木头呀木头,您若真有神通,请保佑我捕得满网鱼儿,满船鱼儿,我就将您雕成祖婆拜祭。”祷毕,连撒数网,网网有鱼,满载而归。此后,渔民履行诺言,请人将那段木头雕成神像,在文昌县东郊建庙祀奉,这就是“排海水尾圣娘庙”的由来。由于水尾圣娘十分灵验,信者日众,各地相继建起许多水尾圣娘庙。对水尾圣娘的信仰,亦伴随海南籍移民的足迹传至东南亚。水尾圣娘的诞辰为农历十月十五日,到了这天,各地水尾圣娘庙都要举行隆重庆典。

泰国的水尾圣娘庙主要分布于曼谷和泰南,凡有水尾圣娘庙的地区,皆是海南籍华人聚居区。当地泰人也参加对水尾圣娘的拜祭活动,因为南部的泰人多是从事航海、捕捞等跟水有关的活动,所以容易接受对水中神灵的信仰。

四、关圣帝君

关圣帝君原名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解虞县)。陈寿《三国志》有传。生年不详,年轻时练就一身好武艺。因打抱不平,闯下大祸,亡命涿郡,和刘备、张飞结拜为兄弟,辅佐刘备争夺天下。他英勇善战,立下许多战功。官渡之战,关羽被俘,曹操期望延为己用,封以高官厚爵,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寻找机会,挂印封金,护送刘备夫人投奔刘备。刘备汉中自立为王后,派关羽镇守荆州。219年东吴孙权袭击荆州,关羽兵败被杀。

关羽死后数百年,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宋朝以后,才被奉为神明。宋哲宗追封关羽为“显烈王”,宋徽宗封他为“义勇武安王”,是想借这尊战神为精神号召,抵御北方强虏。元末著名小说《三国演义》的流传,使关羽名声大噪,成为勇武忠义的化身。明万历年间,明神宗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佛、道二教也争相将关羽拉入自己的教门,当作该教的护法神。清乾隆皇帝自谓刘备转世,对关羽更是宠幸有加,封为“武王”“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并驾齐驱。全国普遍建造关帝庙,与文庙毗邻。关羽被赋予司命禄、佑科举、除病痛、驱邪恶、诛叛逆、巡冥司、招财宝、庇商贾的种种职能。

崇拜关帝的民间信仰伴随华人移民泰国。这是因为华人远在异国他乡,更加怀念故国家园,关帝作为一尊人格化的神祇,彰显着中华民族崇尚勇武忠义的精神品质,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华人在海外谋生,更需要讲忠义信用,精诚团结。生意人也将关羽奉为财神。于是泰国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关帝庙。

泰人对关帝的崇拜热潮跟小说《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有很大关系。1802年泰国曼谷王朝负责外贸的大臣昭披耶康洪受拉玛一世委托,将《三国演义》翻译成泰文。虽然他不懂中文,但他组织了一个翻译班子,由精通中文并初通泰文的人口译成泰文,再由不懂中文的泰文作家加工润色。这样翻译的特点是不拘泥于原著,意译多于直译,浓缩故事情节,根据泰人的习惯叙述,使泰国读者更加易于理解。名为《三国》的泰文译本是《三国演义》在泰国的首译本,后来虽有多种译本,但都不及昭披耶康洪译本影响深远。在《三国》人物中,泰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关羽,对关羽的故事“桃园结义”“单刀会”“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千里走单骑”等皆耳熟能详,出现了许多专祀关羽的关帝庙。位于曼谷河对岸吞武里的建安宫就是一座古老的关帝庙,初建于华裔郑信建立的吞武里王朝时期(1767—1782)。如今建安宫墙上仍保存《三国》故事的壁画,其粉本与清代版本《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插图相似,壁画的题榜文本大部分源自《增像全图三国演义》图目。而《增像全图三国演义》图目又来自毛宗岗版《三国演义》回目。(5)胡春涛:《泰国曼谷建安宫〈三国演义〉壁画探讨》,《北京美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由此可以追寻中文版《三国演义》各种版本在泰国的流传情况。

除关帝庙外,由泰人建造的泰式佛寺也绘制有《三国》壁画,例如拉玛三世时期的皇家寺院那浓寺(Wat Nangnong Vihara),寺中的《三国》壁画综合了泰式和中式的特点,将壁画绘在两窗之间,但又按照中式方法将画面分隔为4格。另外,画面中几乎没有中文题记,即使有也是夹杂泰文,且字体零乱。(6)胡春涛:《泰国曼谷建安宫〈三国演义〉壁画探讨》,《北京美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这些壁画的制作多由泰国王室提供经费赞助,足见王室对泰国民间的关帝信仰的支持态度。

五、八仙

八仙是道教神祇,为民间普遍信仰的八位吉祥之神,历史上实有其人。包括:吕纯阳(屡试不第的秀才)、钟离权(军官)、铁拐李(乞丐)、韩湘子(进士)、蓝采和(辞官隐士)、张果老(道士)、何仙姑(道姑)、曹国舅(皇亲国戚)。他们各有本事,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传说。

八仙信仰传入泰国之后,泰人对八仙的崇拜不亚于中国本土。除了建庙祭祀外,到处可见八仙陶瓷塑像、图画。也有人在家里供奉八仙。

六、门神

门神就是守门之神,神通广大,本领高强,能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古代中国,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一对门神。北宋宰相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所说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门神。古代传说:传闻海外有座度朔山,山上有株大桃树,桃树东北有座鬼门,每天皆有鬼魅从门中出没。守门神将名叫神荼、郁垒,如遇恶鬼,则用苇索将其捆绑,送去喂虎。所以,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用桃木雕成神荼、郁垒的模样,置于门前,使恶鬼不敢入室,这就是门神之滥觞。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夜里常做恶梦,睡不安稳。武将秦叔宝、尉迟恭持刀守门,从此鬼魂不扰。于是,两位武将的画像便成了新门神。

图3 中国门神过渡成泰国门神

泰国早先一直没有门神。到了明末清初华人移民泰国,形成华人社会,泰国门神才应运而生。但那时泰国门神只用于寺庙和王宫,一般民宅是没有门神的。这是因为百姓“散居水棚板阁”,住的是竹木建成的高脚屋,只有寺庙和王宫是砖木结构,安装大门,才有必要饰以门神。寺庙的门神,亦全盘照抄中国。不是神荼、郁垒,就是秦叔宝、尉迟恭。身着中式铠甲,一副中国人的样貌。随着华人与当地居民互通婚姻,中泰血脉交融,亲如一家。越来越多的泰人受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影响,从而两种文化融合,催生出泰国的一种新门神:外观酷似中国门神,脸颊上挂着一绺中国人常见的八字胡须,依然穿着铠甲,但头上戴的是上端如宝塔高耸的泰式头盔。这种门神,属于中国门神向泰国门神的过渡式。

到了阿瑜托耶王朝中期,泰国王宫开始出现纯泰人装束的门神。头戴盆帽,身穿立领马褂配长裤,手执刀剑等冷兵器,俨然一副当时士兵的行头。后来出现火药枪,又出现持枪士兵模样的门神。

16世纪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来到泰国。阿瑜托耶王朝那莱王(1656—1688)任命希腊人华尔康为重臣,掌握暹罗的外交和财政大权。24名法国军官被指定为暹罗王宫卫士和充当暹罗军队的教官。于是,泰国王宫的门神变成了西方军人的模样。

图4 手持冷兵器的泰国门神

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传到泰国以后,经过泰国民间艺人的加工改造,成为泰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拉玛坚》。其中的猴王哈奴曼因武功高强,善于变幻,主持正义,忠于主人,也变成泰国门神。

泰国人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同时亦曾经深受婆罗门教的影响,众多的宗教神祇,神仙菩萨,都作为门神主角,被描绘在宫殿或寺庙的门上。阿瑜托耶王朝后期,泰国壁画艺术日趋成熟,为门神的绘制开拓了艺术空间。泰国早期壁画受高棉影响,笔法生硬,形象呆板,一般只用红、黑、白三种色彩。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格,画面色彩丰富,对比鲜明。这当然也跟绘画颜料购自中国有关,因为中国的绘画颜料多系天然矿物制成,色彩艳丽,不易褪色。泰国门神直接画在门板上,比中国贴在墙上的木刻彩套门神画又进一步。

水磨漆金工艺被用于泰国门神的制作中,算是泰国工匠的首创。其制作工序复杂,费用昂贵,通常只有王室工匠才会使用。首先要刷两三遍底漆,然后用雄黄水混合生漆来绘制神像,画完后擦掉漆,贴上金,再将贴了金的神像盖起来,用水洗磨。最后只剩下金黄色的贴金图像,底板呈黑色或红色,反差对比强烈,主题鲜明突出。这种工艺是从中国学来的,但被泰国人用于门神的制作,说明泰国人对门神的重视,亦是对门神制作工艺的一种发展。

除平面描绘的门神外,泰国还有浅浮雕的门神。在庙门旁的墙面或拐角处,站立着一些泥塑浮雕的女神,风姿绰约,阿娜多娇,使人不禁联想到雅典卫城的雅典娜神庙。泰国的门神雕塑,无疑也从西方雕塑中获得借鉴。

在曼谷玉佛寺和郑王庙里分别矗立着两尊称为“雅克”的夜叉塑像,泥塑彩绘,青面獠牙,守在门旁,门都矮了半截,什么魑魅魍魉都无法通过,堪称泰国的巨型门神。

石雕门神,在中国难得一见,在泰国则很容易见到。泰国很多寺庙的庭院里,现在还可以看到石雕门神。除了武将,还有文官。其中有一些是从中国运去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泰之间的交通往来完全依靠木帆船,为了保持帆船运行中的平衡,常用这些石雕门神压船舱。后来,一些中国匠人移居泰国,招徒授艺,石雕手艺迅速在泰国传播开来。可以说,石雕门神见证了历史上中泰之间的经贸、文化和人员交流。

除了石雕,还有木刻门神。泰国的木刻工艺源远流长,尤以泰北木匠手艺精湛闻名。泰国盛产柚木,它的木质不太坚硬,便于雕刻,且经得起时间考验,不易开裂变形。泰国现存柚木门上的木雕门神,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往往年逾百岁。

图5 鸟头人身的门神

除了石雕、木刻门神外,泰国还用金属浇铸门神。泰国采用金属浇铸门神的工艺是伴随着金属浇铸佛像一同发展起来的。由于泰国人的宗教信仰格外虔诚,期盼佛像和神像能够长时间保存,所以制作佛像和神像时往往不计成本,选用金属材料就是一种保存最久和最奢侈的选择。阿瑜托耶旧都帕南车寺(三宝公庙)供奉的銮抱多佛是泰国最大的一尊金属铸佛,一个正常人的身高还抵不上佛的一根手指长。这样规模的巨型佛像用金属浇铸,证明泰国古代的金属浇铸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浇铸真人大小的门神,自然不在话下。泰国的王宫和名刹里,可以看到金属浇铸的各式门神,有的呈夜叉状,有的是人头鸟身,也有的是鸟头人身。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综上所述,中国门神信仰经华人移民带到泰国以后,便在当地落地生根,并与当地的文化、风俗和宗教相结合,创造出多种形象的泰国门神。从门神的造型来说,由完全照搬中国式的武将,到泰国装束的持冷兵器武将,再发展到泰国持枪士兵和西方雇佣军,并由武将发展到文官,由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又发展到神话传说中的角色——猴王哈奴曼和各路神仙菩萨。从门神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来说,由画在纸上的门神,发展到直接画在门板上;从彩绘发展到木雕、浮雕、泥塑、贴金、水磨漆金和金属浇铸。由泰国门神的演变和发展,可见泰国开放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虚心学习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七、九皇佛祖

九皇佛祖是由九颗星辰变成的神祇,包括北斗七星和附近两颗明亮的星星。据说他们的母亲叫天姥,即北极星。九皇佛祖已有45600岁。另一种说法是,九皇佛祖是王母娘娘的儿子,明朝时曾下凡来抵御满清入侵,因秘密计划泄露而被清兵捉住,后被杀害,尸体装进陶罐丢入海中。后来这陶罐漂到福建,一位渔民捞到,打开盖子,九皇的灵魂得返天庭。清朝皇帝获悉此事,为了安抚人心,化解汉族的排满情绪,下令建庙祭祀九皇。按照黄历上的说法,每年阴历8月30日至9月1日,九皇都要重返人间,信徒们皆要举行庆祝活动并连续吃斋10天,成为九皇斋节。

现今九皇斋节已成为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吃斋为标识的传统节日,就像伊斯兰教徒的开斋节一样,获得政府的承认。每逢九皇斋节,信徒身着白衣白裤,连续吃斋10天。

八、圣医华佗和广泽尊王

人食五谷,难免会生病;人一旦生病,就需要医生治疗。因此,对医生的尊敬和依赖,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习惯和心理寄托。特别是在西医尚未传入之时,中国人治病保健康,完全仰仗中医。对中医中药的崇拜和信仰,集中体现在对历史上名医的崇拜和信仰上,于是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便成了医圣,变成了神祇,并随华人移民传至泰国。因此,泰国的各种华人神庙中,很多都供有华佗的神位和塑像。华人办的慈善医院,也以华佗的名义施医赠药。每逢瘟疫流行,都会促进泰华民众对华佗信仰的进一步加深。或许有人会问:中国历史上的名医很多,比如,神农氏、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这些名医都没有成为神供人祀祭,何以唯独华佗成为神?这恐怕跟《三国演义》在泰国的广泛流传有很大的关系。华佗的神奇医术,用“刮骨疗毒”的方法给关公医治箭伤,用“麻沸汤”作麻醉药,替曹操治头痛等。经过小说的加工和渲染,更是神乎其神。所以华佗被请上神坛,遂成为情理中事。

泰南洛坤府北浪县有一座广灵庙,主祀广灵尊王。广灵尊王究竟是何方神圣?据笔者实地调查,此庙建于1956年,由闽籍华人所建。据说这是一名来自新加坡的中医,不仅医术高明,而且颇有医德,到洛坤地区后,施医赠药,普救众生,获民众爱戴,死后被尊为神,建庙祭祀。庙中有两幅对联,其一曰:“广布恩光原自南安开祖德;灵神显赫特来北浪护苍生。”其二曰:“广泽运施圣德汪洋归北浪;灵光普照神恩浩荡溯南安。”从对联可以知道,此人从南安来到北浪。

也有一种说法是,广泽尊王是福建民间信仰的四神之一,另外三尊是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天上圣母。广泽尊王历史上实有其人,姓郭名忠福。新编《南安县志》说:“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后晋天福二年(938)卒。少年时为人放牧,赚得些微粮米养活寡母,以孝行闻名乡里。有一天到凤山放牛,他上树玩,就在树上坐化,后人感其孝心,尊以为神,并在其居处与坐化处建庙祀之。”(7)转引自李天锡:《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第109页。

九、三宝公郑和

图6 郑和航海图

三宝太监郑和,云南昆阳人,生于1371年,卒于1435年。原姓马,回族。祖父和父亲被称为马哈只,哈只是伊斯兰教徒对曾经到过麦加朝圣的人的尊称。其父39岁去世,其时郑和年纪尚幼。母亲姓温,贤惠有德。郑和兄妹6人,2男4女。郑和的童年在元、明交替的战乱时期度过。1381年明军占领云南后,年仅12岁的郑和被掳到军中服役。郑和“恭谦谨密,不避劳勤”(8)见云南昆阳郑和公园:《马哈只墓碑》。,且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军功,深得明成祖赏识,1404年郑和34岁,被选为内宫太监,因“马不能登殿”,皇上赐姓郑,名和。

1405—1433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七下西洋。曾于1407年和1409年两次到达暹罗首都阿瑜陀耶,用小船在这里做买卖。为了纪念郑和对中泰交往的贡献,当地民众将帕南车寺改称三宝公庙。明人张燮《东西洋考》暹罗条说:“三宝庙在第二关,祀太监郑和。”

中国航海家郑和到了泰国,由人变成神,成为祭祀的对象。足见泰人对郑和的敬重,也折射出泰国人民自古以来对海上丝路的欢迎态度。

十、灶神

灶神,又称灶君,系专管厨房灶台之神。从商周时期起,中国人就开始供奉灶神。灶神崇拜源于火的使用,形成完善于家庭和私有制产生之后。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因雷电等原因偶然发现天火后,慢慢学会了保存火种和人工钻木取火,导致熟食和火的使用,这才促进了人类本身的进化和生产力的发展。火的神奇功用催生人类对火神崇拜的萌芽。伴随家庭和私有制的形成,开始以家庭作为维持生存的基本单位,在家烧火做饭,有了灶,因而产生了灶神。在古代“万物有灵”观念的驱使下,灶神和门神、井神、厕神等都被视为家庭的保护神而受到敬重和祭祀。灶神的职责除了掌管人们的饮食外,还被认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的职官。灶神左右有两名协从,一捧“善罐”,一捧“恶罐”,以便随时将这家人的善恶行为记录下来存于罐中,年终时向玉皇大帝如实报告。据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灶神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日子,因此家家户户都在这天送灶神,照例要供奉许多好吃的东西,比如说“杂拌儿”,将一些干果裹上蜜糖,以便封住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

灶神无疑是中国人最敬畏的神祇之一。然而,泰国的华人则很少有供奉灶神的,中国的灶神信仰也没有在泰国传播开来。究其原因,则是因为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古代泰人做饭用火塘,近现代才使用炉子,从来没见过中国的柴火灶,因而也就没有灶神。再者,泰国地处热带地区,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吃饱肚子不是太大问题,不像中国古人那样非得拜祭灶神。可见,一种文化的传播,跟其相关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一旦失去必要的环境条件,这种文化便不可能传播。

除了上面所举10个例子外,还有很多很多的事例。笔者曾对泰国曼谷和其他府的60余座中式寺庙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所祀神祇五花八门,除了上述本头公、妈祖、水尾圣娘、关帝、八仙、门神、九皇佛祖、圣医华佗和广泽尊王、三宝公郑和外,还祀奉大峰祖师、观音菩萨、吕帝、龙尾爷、大圣孙悟空、红云老祖、玄天上帝、哪吒太子、五帝、昭应英烈、林姑娘、三宝公等。(9)详见段立生:《泰国的中式寺庙》,曼谷:大同出版社,1996年。中泰民间宗教信仰的交流,可谓源远流长,多姿多彩。

中泰民间宗教信仰的交流属于中泰文化交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遵循文化交流的普遍规律。文化交流是一个包含内容十分广泛的范畴。关于文化有数十种定义,笔者赞成季羡林先生的说法:“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10)季羡林:《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复杂性》,载《东西文化议论集》(上册),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6页。文化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专利,而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是不具有文化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是指同一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共同的思维特征。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享受这种文化,同时也受这种文化的约束,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这种文化。人类的全部历史,说到底都是一部文化交流史。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贯穿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

文化交流有些什么规律呢?

首先,文化的活力就是传播,包括在本民族内部的传播以及与外民族之间的传播。文化在本民族内部的传播属于文化传承的范畴,在外民族之间的传播则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主要是指发生在两个或多个具有差异文化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如果没有文化差异就没有必要进行文化交流。文化差异只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强势和弱势之别,没有所谓的优劣。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将自己的文化视为优等,将其他民族的文化视为劣等,妄图将所谓劣等民族的文化连同其种族一起消灭,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反人类行径,早已遭到全人类唾弃。但目前还有一些西方学者,自诩西方文化优越,看不起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实际也是一种反动的文化上的种族主义。

其次,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平等的、双向的、互惠的。即便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文化与处于弱势地位文化之间的交流,或者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只存在谁的影响力较强的问题,不存在单方面的施舍。通过文化交流,能够达到互通有无,促进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的目的。

再者,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关系,反映出这两个国家、这两个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如果一方对另一方实行文化侵略,那么两者的关系就是奴役关系;如果是平等的文化交流,两者就是平等友好的关系。政治上的不平等,是导致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世界是由不同的国家和不同民族组成的,因此,世界必须坚持文化的多元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不能将某种文化视为普世文化而强加于人。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广大华人移民是中泰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之前,旅泰华人主要是中国东南沿海的破产农民。他们失去了在中国的土地,被迫移民海外谋生,由于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是人口和劳动力的移植,具有较狭窄的乡土和地域观念。他们将自己的民间宗教信仰带到泰国,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诉求。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陆续又有一批新的华人移民泰国。和过去的移民相比,新移民来自中国的各个地区,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经济能力,他们的目的在于谋求国外发展,代表资金、科学技术的向外拓展。他们必然将高新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纳入中泰文化交流的新范畴。可以相信,新移民承载的中泰文化交流将会谱写出崭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门神华人泰国
何为“华人”?
梅县区客家门神画展
门神想吃立夏饭
泰国的“验胆美食”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泰国的中秋节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门神年画展
去泰国啦
我的泰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