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霞 王艳萍 华 颖 王健彪 胡笑月 张 林 马静波 陈李兰
无锡市儿童医院神经科(江苏无锡 214000)
糖原累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是一组遗传性糖原代谢异常性疾病,肌肉和肝脏最容易受累[1-2]。磷酸甘油酸激酶缺乏症是Ⅸ型糖原累积病,是一类罕见的X 连锁隐性遗传病,它可导致多系统异常,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形式,溶血性贫血和肌病(横纹肌溶解症,发作时有肌红蛋白尿),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并存;还有神经系统异常,临床上可与上述两种形式并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抽搐、失语、运动困难、行为异常、偏瘫性偏头痛、癫痫发作和脑电图异常等[2-3]。患者表型不一,通常在婴儿期和青春期之间发作,其肌肉症状呈进行性发展。与其他代谢性疾病一样,发病越早,临床症状越严重。现对1例PGK 1基因变异导致的Ⅸ型糖原累积病临床表现及基因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
患儿男性,3岁11个月(2018年1月)因发热1天,抽搐2次首次来无锡市儿童医院就诊。患儿系G1P1,足月顺产,出生体质量3350 g,无窒息抢救史。3 月龄竖头,13月龄独走,运动发育正常;1岁能主动叫人,但较同龄儿发育稍落后。患儿父母健康,否认特殊疾病史。病程中高热不退,反复抽搐,后出现左侧中枢性面瘫,解茶色尿,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入院查体:神志模糊,Glasgow 评分12 分(运动5 分,睁眼3 分,语言4 分),呼吸平,面色苍黄。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脓性分沁物,颈软。心、肺、腹查体无特殊。颅神经检查无明显异常,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2级,左侧肌张力减弱。脑膜刺激征阴性,双侧巴氏征阳性,左侧显著。实验室检查: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8 U/L,乳酸脱氢酶1445 U/L,肌酸 激酶(CK)293 U/L CK-MB 16 U/L,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右侧额颞顶枕异常信号(图1),视频脑电图示右侧枕区未见明显节律(图2)。4岁5个月无热抽搐起病,呈局灶性发作,之后反复高热,频繁抽搐发作,有应用生酮饮食控制抽搐发作。6岁3个月又以无热抽搐起病,病情进展迅速,解茶色尿,伴有肌酶的进行性升高(CK:99 125U/L,CK-MB:1 966U/L),存在横纹肌溶解症,行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并输血、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应用丙泊酚及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
图1 患儿头颅MRI
图2 患儿视频脑电图
为明确患儿病因,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及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委托北京康旭医学检验所行家系外周血全外显子 Slim 版+MLPA 015:线粒体基因大片段+线粒体基因测序(核心家系)。结果未发现受检者线粒体基因存在大片段变异,通过检测位于线粒体基因组上的37个基因,未发现与临床表型相关的基因变异。患儿PGK 1基因存在可能致病性,在受检者PGK1基因发现 c.150C>G(编码区第 150 号核苷酸由 C 变为 G)的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第 50 号氨基酸由 Cys 变为 Trp(p.Cys50Trp),为错义变异。目前根据ACMG 指南,该变异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ACMG分类证据:PM2、PM6、PM1、PP2、PP3。结合临床表现患儿确诊为PGK1缺乏(图3)。
图3 患儿及父母亲PGK1基因Sanger 法验证 c.150C>G 测序图
目前随访中,建议少食多餐,增加能量及脂类供应,尤其在疾病情况下,适当限制运动。目前奥卡西平(0.45g,bid)+左乙拉西坦(0.5g,bid)口服维持中,患儿智力发育落后于同龄儿,智力测试仅有60分,语言口齿欠清,行为幼稚,容易冲动,不能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和人正常交流,家长陪读于普通小学一年级,学习成绩差,目前休学中。
糖原累积病是一组与糖原合成、降解有关的酶缺陷引起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中肝脏和肌肉最易受累。根据缺陷酶不同及发现的年代顺序糖原累积病分为13 型[2]。磷酸甘油酸激酶(PGK)缺乏症属于Ⅸ型糖原累积病,它的临床表现与Ⅴ型糖原累积病相似。但是,Ⅸ型糖原累积病也可由多个基因缺陷引起,临床上难以区分,而传统的Sanger 测序法每次只能检测一个外显子,国内又缺乏酶学检查实验室,因此确切的诊断和分型遇到困难,这也是国内罕见报道的原因。其中PGK的缺陷引起X连锁的糖原累积病,迄今为止,已被报道的大多数致病变异为错义变异,少数为剪接变异和插入缺失变异[3]。目前国外关于磷酸甘油激酶缺乏症报道仅数十例,大多为家族性病例及散发病例,国内罕见报道,诊断主要依据酶活性检测和相关基因检测。
PGK 是糖原磷酸化酶的激活剂,在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GK 的不同亚基及其同工酶的变化导致了不同的遗传模式、生物特异度与临床表现。PGK 存在于所有的有机生命中,进化中序列高度保守,存在同工酶,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有两种PGK 酶。PGK-1 是糖酵解的关键酶,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PGK-2 位于常染色体,只在精子发生细胞中表达。磷酸甘油酸激酶缺乏症主要由PGK 1基因变异引起。PGK 1基因的OMIM 编码:311800,位于Xq 21.1,包含11 个外显子,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糖酵解酶,可催化1,3-二磷酸甘油酸酯转化为3-磷酸甘油酸酯。除了其作为糖酵解酶的作用外,PGK 1还充当聚合酶α 辅因子蛋白(引物识别蛋白)的作用,可能在精子运动中起作用。PGK 1蛋白由肿瘤细胞分泌,在肿瘤细胞中通过减少丝氨酸蛋白酶纤溶酶中的二硫键发挥功能,从而参与血管生成,导致肿瘤血管抑制剂血管抑制素 的释放[4]。
磷酸甘油酸激酶缺乏症可导致多系统异常,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形式,溶血性贫血和肌病(横纹肌溶解症,发作时有肌红蛋白尿),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并存。另有神经系统异常,可与临床上述两种形式并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抽搐、失语、运动困难、行为异常、偏瘫性偏头痛、癫痫发作,可有脑电图异常。最常见的是慢性溶血性贫血,同时可伴有智力减退,神经功能的紊乱和肌病等[5-7]。三种临床症状同时出现较为罕见[8]。Chiarelli等[9]研究发现,PGK1缺乏相关的不同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PGK1基因变异引起的不同类型的变异,这表明需要确定PGK变异体的分子特性,以帮助预后和遗传咨询。然而,仅根据变异酶的分子特性还不能了解其临床症状。不同的干预因素(环境、代谢、遗传和/ 或表观遗传)可以促进PGK缺乏临床表型的表达。目前,没有明确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具有相关性,大多数变异会严重影响热稳定性以及不同程度的影响催化效率,这与临床观察到的患者PGK 活性极低一致。同时发现,p.I 47 N,p.L 89 P,p.C 316R,p.S 320 N和p.A 354 P 与临床表型之间关联最为紧密,携带这些变异的患者表现出溶血性贫血和神经系统疾病(p.A 354 P 变异除外),没有肌无力表型。某些变异对PGK 的催化效率(p.G 158 V,p.D 164 V,p.K 191 del,p.D 285 V,p.D 315 N 和p.T 378 P)和热稳定性(所有变异,除 p.T378P)有严重影响,主要与肌病有关。某些变异(p.R 206 P,p.E 252 A,p.I 253 T,p.V 266 M 和p.D 268 N)与广泛的临床症状相关[9]。Vissing 等[10]研究发现,残余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水平调节其临床表型,PGK 缺乏症患者糖酵解受损的程度是临床表型的主要决定因素。PGK 1缺乏时糖酵解能力降低可导致多系统受累,并增加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 易感性。
Maeda等[11]报告1例X染色体连锁PGK缺乏症,男性先证者智力迟钝,有行为障碍,有溶血性贫血发作。患者红细胞的酶活性约为正常细胞的10%,培养成纤维细胞的酶活性约为正常细胞的50%。Tamai等[12]报告1例患有PGK缺乏症的日本男童,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PGK1缺乏的诊断是在11月龄基础上的低PGK酶活性,并通过PGK1基因测序鉴定了一个新的错义变异:第10外显子c.1180A>g;患儿3岁龄有输血依赖性溶血性贫血,但没有神经肌肉疾病或发育迟缓的证据。需要长期随访以确定未来可能的临床表现。Echaniz[7]等报告了法国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目前已知PGK缺乏症患者临床表型各不一,并首次证实PGK缺乏症可能影响周围神经系统,表现为腓骨肌萎缩症(CMT)样疾病。Matsumaru 等[13]发现二代测序在1例16 岁的日本男性患者中发现了半合子PGK1变异(p.V217I),该患者表现为智力残疾和不明原因的肌肉无力发作;酶学分析显示RBC-PGK 活性稍低,其他糖酵解酶代偿性增加。本研究发现受检者PGK1基因 c.150C>G(编码区第 150 号核苷酸由 C 变为 G)的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第 50 号氨基酸由 Cys 变为 Trp(p.Cys50Trp),为错义变异。该变异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受到影响。该变异的致病性尚未见文献报道(参考数据库HGMD Pro 及 PubMed)。该变异不属于多态性变化,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极低(参考数据库1000Genomes、dbSNP)。在受检者PGK1基因所发现的变异遗传自受检者其母,其母为杂合子,符合 X 连锁隐性遗传方式,根据ACMG指南,此变异判定为可能性致病。结合该患儿临床表现中出现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损害及肌病等全部PGK1缺乏临床表现,结合该患儿的遗传学、生物学及临床表型,目前可临床诊断为PGK1缺乏症,这与日本报道1例3岁男童患有PGK1缺乏症错义变异患者(c.1060G>C)[14],并出现全部临床症状较为类似。较为遗憾的是,国内目前尚无公司可以完成酶学活性的检测。
磷酸甘油酸激酶缺乏症目前尚无针对基因和酶替代的治疗,主要针对贫血可以补充铁剂和输血[15]。当发生肌肉衰竭时,需避免剧烈运动,在神经系统疾病危急期间需要特别护理,以免危及生命。如果神经系统严重恶化,则可以选择骨髓移植。其他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本例患儿出现了严重的横纹肌溶解伴有癫痫持续状态,病程中行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并输血、呼吸机辅助呼吸,应用丙泊酚及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预后是可变的,取决于贫血的严重程度和其他表现的存在,患者的表型高度可变,通常在婴儿期和青春期之间发作,其肌肉症状呈进行性发展,与其他代谢性疾病一样,发病越早,临床症状越严重。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该疾病病因,并试图设计一种酶替代疗法。
综上所述,磷酸甘油酸激酶缺乏症是一类罕见的X 连锁隐性遗传病,它可导致多系统受累,临床表现多样,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为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早期干预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