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下外语课程新课导入有效性对比研究

2021-11-17 06:09李凡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38期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新课导入课堂有效性

李凡

【摘要】课堂教学一般有六个环节: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师生互动-课堂总结-布置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篇,有效的新课导入方式是研究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教师反思的方法,调查了学生在全球课堂大背景下对教师不同新课导入方式的看法和原因。最后,本文借助教育心理学理论浅谈新课导入的有效性研究和路径。

【关键词】新课导入  教育信息化  课堂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

一、引言

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学行为的发生使学生真正获得某一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达到了教学有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教师群体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讨论:现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外作业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普通高校教师,直接影响了教师所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有效性,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外语课堂还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讲解(学生被动听讲)——练习(缺乏协作互动)——评阅(反馈滞后)。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网络迅速发展普及,衍生出了移动学习、全球课堂、慕课、微课等不同种类的教学新形式,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全民网课,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更加紧密融合。在全球课堂大背景下,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查找资料,获取知识。作为一节课最重要的前几分钟,巧妙的新课导入是提升课堂有效性不容小觑的环节。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课程导入来提高课堂有效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调查内容和方法

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课程导入是一个必备的教学环节。教师如果能够结合课程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课程导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以二外法语课程为例,对学习法语二外的2018级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题为《法语课程新课导入方法对比研究》的调查,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随后笔者也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教师反思。

笔者在课堂新课导入环节分别运用了三种导入方法:教师直接进行新课导入;教师布置新课相关学习资源给学生提前学习;课上给定时间,学生利用信息设备搜索了解,由学生自己讲,教师点评。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本人对教师采用的三种新课导入评价的认可程度;对课前学习情况的反馈;以及对法语课程新课导入的建议。座谈会主要是对问卷调查的补充,在问卷调查结束之后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归类后进行的,主要是对教师采用不同导入方法后对课堂教学效果预期值与学生反馈结果之间差异性的调查。

三、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

笔者针对课堂采用的不同的新课导入方法,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和教师预期值有所差异。在第一次的两种导入方式对比中,相对于教师课堂直接导入,6成左右的同学是更倾向于提前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学习资源的。但是在笔者实际上课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是没有完成或只是部分完成了课前学习资源的学习任务。

在第二次问卷调查中,相对于学生课上通过软件设备等方式自己学习了解,由学生发言老师验证,超过7成的同学更倾向于教师课堂直接讲授。在笔者运用的三种新课导入方式中,超7成的同学更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课堂直接讲授导入新课。

在教育信息化教学逐渐成熟的今天,为何调查结果却是学生更偏好于传统的新课导入方式呢?通过学生访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窥探到几点原因:

1. 学生对课程的态度,这和法语课程作为第二外语的课程性质有关。不同于专业课程,二外课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一门选修课,这就意味着除了最基本的课程要求以外,如果学生本身对于这门课程没有其他学习动机,他就不会再多花课外时间来学习。纵观学生访谈结果,学生没有完成课前学习资源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没有强制性要求;另一类是学生方面的原因,具体体现为不想做/忘记了,没时间(需要准备考研),这方面的原因占到了被访谈者的7成以上。笔者曾经对二外以及通识类课程学生每周所花课程学习时间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几乎课外是不花时间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法语作为二外课程的课程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和学习态度,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被动接受知识这种看似轻松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2. 学生的心理因素。在学生没有完成课前学习资源的原因调查中,还有学生表示是因为自身掌握知识不牢固导致无法独立完成课前学习的。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对自己而言不太简单但又不是很难的刺激信息,如果刺激信息过于复杂,难于理解,接受者也会受到自身的智力水平,知识经验的约束,因此会产生颓败抗拒的心理,使其对所学课程逐渐失去兴趣和动力。从学生对三种新课导入方法上看,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学生课上通过软件设备等方式自己了解,然后由学生发言、老师验证这样的学习过程。由此我们也可以窥探出学生的心理,一方面因为自身学习基础不扎实而产生的不自信,不敢发言,害怕发言;另一方面,现在大学课堂普遍的现状就是不愿意主动发言,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等都会导致学生从心理层面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有同学表示如果是课上临时搜索资料,准备时间短,加上对新知识不了解的情况下,内心是抗拒的。但如果是课前准备好资料,比如当涉及到某一个文化板块介绍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提前线下搜索信息,做好ppt等材料进行课堂展示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学生在第一次调查问卷结果中更倾向于提前学习课前学习资源的情况,从学生进一步访谈中可以发现,这类课前学习资源学生更倾向于观看课程相关视频资料、音乐、电影等文化性、生动性、趣味性更强的活动,更多的学生强调了趣味性。

3. 教师对于课程的考核要求。从以上学生未能完成课前学习资源的原因中,我们了解到因为教师没有硬性要求而沒有完成课前学习任务的学生占比达到半数以上。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需要他人督促和奖惩机制才会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体现了教师考核方式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从学生访谈建议中,学生反馈如果通过将预习任务纳入平时分考核或者通过增加平时分的方式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四、新课导入有效性的路径

针对以上笔者的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表明学生与教师对新课导入的预期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会影响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因此,教师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以保障教学环节新课导入有效性,笔者提出以下几种路径:

1.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内部动机来源于兴趣、热爱,可以给人带来持久的动力;而外部动机只是为某种目的而产生的短暂动力,不会持久。大部分学生的法语学习动机都是外部动机,笔者遇到过一些学生表达过“以后自己不需要考研,以后不需要用到法语,对于法语课只需要考试及格就好了”的想法。其实法语作为二外课程,即使是非专业课,作为课程本身也是具有人文主义育人功能的。法语课程培养目标除了语言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学习以外,还有文化目标:理解文化差异,树立文化自信等。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首先是发现他者文化,然后产生对比思考,重新认识本民族文化,最后在两种文化碰撞交流中共同建构出一种新文化。所以说语言不仅仅是基本技能的传输,它是语言、文化、交际的杂糅。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合理选择与课程相关、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进行新课导入,多开发资源,激发学生學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学习的内涵和文化意蕴。在文化导入时,可以多创造发言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搜索相关资料来介绍分享,学生对法国文化的了解不足,借助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开展有趣的课堂活动,即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优化考核方式。教学是对行为制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只有通过复述的方法才能将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如果学生在课前观看了学习视频等资源进行预习,老师在课上指导,学生讨论,这个过程有助于长时记忆。所以教师可以优化课程考核方式,通过控制奖惩让学生积极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另外新课导入环节要引导学生去表达,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给学生一定准备时间,并进行相应的组织和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及时、详细的反馈,统计中,大部分学生期待得到老师及时的评价,他们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明确的认识和努力的目标。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主动性和能力都比较差,需要教师给他们一个推力,这个推力就是恰当的考核机制,将新课导入学习部分纳入平时分考核范围,将会督促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更好保证课堂效率。学生更希望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和分数。

3. 有机结合信息化学习手段和工具,多维度保障教学有效性。目前外语课程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课时被压缩。在有限的课时下,各种多媒体学习工具和全球课堂资源就给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课外自主学习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首先从“教”的角度,教师需要设定与教材、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师须给出具体的,明确的课前学习任务,同时进行有目的地指导、督促和检查。教学目标还应充分考虑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主题内容。法语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老旧,教师也应当有所取舍,必要时进行相关资源的补充。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发符合自己课程特色的新课导入体系和途径。新课导入时遵从以下几个原则:趣味性和新颖性并重,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性和实时性结合:结合教学实际内容,发挥课程思政功能。教师需学会利用多媒体资源,扩展学科领域,在全球课堂大背景下,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给课堂提供了新鲜血液,尤其有效弥补了师资力量的不足的窘境。

从“学”的角度,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应当更加积极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自我调节学习是教育心理学概念,指的是学生自发的,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目前很多学生没有表现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全球课堂下的多媒体资源,做好课前自主学习,课上进一步拓展学习,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总结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教学有效性,但并未涉及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接受程度的研究。从学生访谈中得知,学生倾向于教师直接讲授新课导入,并不意味着学生喜欢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心理上是期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源来进行新课导入的。学生一方面期望可以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获取更轻松更有趣的知识,另一方面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外语课堂需要主动求变,教师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唐燕儿、魏旭阳. “微课”的优势和发展——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4-87.

[2] 葛玲芬.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6:39-41.

[3] 胡萍英,胡继兰,仇陈红,何建敏. 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6(5):509-514.

[4] 于艳,张灿灿. 信息化时代的外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高教学刊, 2016,8:110-111.

[5] 李佳美,李立.非英语专业学生与教师对英语教学课堂活动看法的调查研究[J].纺织服装教育,2015,2:77-81.

本文为上海电机学院2021年度教研教改课题“全球课堂视域下外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G2-20-7201-003-05-0462021)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育心理学新课导入课堂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如何有效利用微课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