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需融合视角下影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研究

2021-11-17 15:14张继保,王利君
高教学刊 2021年30期
关键词:调研分析校企合作

张继保,王利君

摘  要:我国影视产业的飞速发展与转型升级,使产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文章为解决高校影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方法等全面落后于产业需求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产需融合视角下影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文章構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植根于我国影视产业多种类、高技术、新知识等的人才需求,从多方面对现有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使之满足未来我国影视产业发展需要。

关键词:产需融合;影视专业;校企合作;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0-0156-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demand and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has chang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objectives, modes and methods of talent training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g behind the industrial dema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specialty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and demand integratio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is rooted in the talent needs of various types, high technology and new knowledge in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The exist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specialty is optimized from various aspects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in the future.

Keywords: production and demand integr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maj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research analysis

自2017年以来,我国影视产业发展迅猛,大批高质量、大IP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例如《战狼2》《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大江大河》以及2021年初的扶贫攻坚剧《山海情》等,均是高口碑、高票房、高收视率的优秀作品。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2019年,我国各类型影片票房总额分别达到了559.11、609.76、642.66亿元人民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电影票房总额仅202.74亿元人民币左右,但仍有四部电影票房过10亿元人民币,超越北美,历史上首次夺得了全球票房冠军[1]。由此可见,我国影视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同时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我国的影视业体系仍然较为薄弱,影视作品的制作水平、电影工业发展水平等与世界影视业大国相比尚存在不小差距,这种差距并不仅仅体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影视技术、特效制作等方面,在影视产业的人才储备、专业素养、培育体系、发展模式等方面也表现得更为明显,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则主要与高校阶段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电影产业的需求有关[2]。因此,本文基于产需融合视角,对我国高校阶段影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影视专业改革提供借鉴,使之适应并更好地推动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同时也使影视专业毕业生能够得到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一、影视产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获取途径主要包含三方面:1. 利用网络爬虫爬取各招聘网站相关职位和招聘信息公开数据,包括BOSS直聘、58同城、智联招聘等,并随机抽取其中10000个职位用于分析;2. 对国内某高校2017-202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随机问卷调研统计,主要统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及相关原因;3. 通过实际采访我国部分影视产业管理人员、从业者,了解影视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数据分析与产业需求特征

1. 职位

通过爬取各招聘网站2020年影视业相关招聘信息关键词并进行数据清洗,结合对影视产业、企业管理人员、HR的走访,最终得到较为明确的影视产业职业分类及各职位占总人才需求的比例情况(见表1)。

文案策划类人才岗位需求占影视专业所有岗位需求比例最高,甚至略高于后期制作、影视前期以及经营管理三个其他影视制作流程关键环节岗位需求之和,可见影视行业作为一种对文化、创意要求极高的产业,对采编、策划、文案等岗位的需求极大。影视后期制作、影视前期以及经营管理三者之间岗位需求占比差异不大,均为除文案策划以外影视产业人才需求最为强烈的三个环节,一方面表明我国对后期制作等技术类岗位的需求逐渐提高,对求职者的要求更多地表现为需要具备多种数字媒体技术和影视制作技术;另一方面也表明精通影视媒体经营、宣传发行以及文化经纪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短缺现象明显。在其他岗位中,演员这一岗位需求占比极低,仅约2.47%,但这与影视行业当前特有的演员招应聘渠道有关,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对职业演员需求程度,据实际走访调研结果表明,影视产业对优质演员需求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

2. 地域

针对随机抽取的10000个影视产业工作岗位的工作区域进行分析,筛选出更为详细的708个影视产业二级职业类型,按照我国7大地理经济区进行筛选,得到表2所示各地区影视产业招聘信息情况。

从地区分布视角分析,华东、华南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是经济较为发达、影视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方,两地的影视产业岗位需求数量分别占据全国第一、第三位;华北地区由于存在北京这一影视机构总量和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的特殊直辖市,带动了整个地区影视产业岗位需求,但由于华北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影视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而整体上工作岗位数量及占比稍微落后于华东地区,位居全国第二;其他如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影视产业岗位密度、数量明显更低,三者综合占比仅13.42%,与华中一地尚存在较大差距,更无法与其他地区相比。整体而言,我国影视产业岗位需求地域差异较大呈“东强西弱”“南强北弱”分布,同一区域内不同省份、城市之间的工作岗位需求差异也较大,尤其是华北、西北地区差异更为明显,仅北京一地的影视产业岗位需求即可占全华北地区74%以上,而西北城市西安的影视产业岗位需求占该区比例竟高达82%以上[3-5]。

3. 毕业生满意度

当下我国影视专业的细分专业主要包括表演、戏剧学、电影学等在内的11个细分专业。本文调研对象在11个细分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汉语言文学、影视美术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戏剧影视文学等11个不同专业在2017-2020年四年间毕业的本科生。针对学生就业满意度及原因进行统计,得到表3所示毕业生就业方向及满意度。

表3数据主要可传达两方面内容:(1)影视及与影视相关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岗位多集中在游戏动画、广告传媒等行业,对于影视产业需求量最高的文案策划岗位热情度也不够,对于影视前期、经营管理、演员等岗位的就业对口程度不足,相关就业已经逐渐偏离了高校教育方向;(2)整体满意度较低,满意度最高的游戏动画岗位与影视后期岗位之间差异巨大。

(三)调研结果初步分析

首先,影视产业岗位需求占比排序为文案策划、影视前期、后期制作、经营管理以及其他;其次,我国影视产业岗位需求最大的区域依次为华东、华北、华南;再次,影视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倾向于技术岗或收入较高的其他岗位;最后,影视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影视产业之间匹配度较低,且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普遍不高。整体而言,我国影视及相关专业毕业生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不高,尚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成为影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工作中重点需要解决的环节。

二、产需融合视角下影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实现多角度教学资源共享

1. 人力资源视角

电影产业的发展促使我国与电影产业相关的高校专业及相关培训机构实现了空前火爆。然而,繁荣的背后难以掩盖我国高校相关专业教师资源的匮乏。由于影视及相关专业的准入门槛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对其学历、学位以及行业从业经验的要求也极高。然而,随着电影相关专业的不断增多,专业任课教师数量及质量仍然有限,任课教师缺乏影视专业系统性经验等问题明显[6]。产需融合视角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利用影视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人力资源,开展融合教学工作,也可以安排影视专业教师进入企业接受相关技术指导和项目锤炼,进而全面打造与影视产业需求高度对接,同时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企业通过产需融合,可以从高校中获得理论知识扎实、科研成果丰富的教师资源,借助高校平台完成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

2. 实验资源视角

影视产业相关岗位如影视后期制作专业等,是一种高度依赖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和技能类型。因此,该专业实验室建设一直是影视专业相关院校硬件设施建设的重要场景。然而,由于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建设对硬件、资金需求过高,多数专业开设的实验室条件较差,与后期实际工作环境相差较大[7]。因此,利用影视企业的相关设备如MR、眼动仪以及专业化影视设备等开展资源共享进行实验教学,成为高校影视专业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的重要突破口。

3. 项目资源视角

我国影视专业高校的优势在于理論传授、艺术素养培育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而影视企业优势则主要集中在影视作品生产经验、技术以及具体的影视项目开发等方面。开展产需融合的校企合作,能够充分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优势,实现理论与项目的高效对接[8]。企业在高校的理论指导下,开发的影视项目能够获得更高的艺术性等,而高校在企业的帮助下也能够实现学校的科研项目落地,实现教师、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取和进步。

(二)实现教学与产业的同步发展

经过前文实践调研可知,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较大,过度注重理论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逐渐的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影视产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同时对于某些需要发挥创造力的文案策划岗位,高校的专业培训程度明显不足。而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实现影视专业项目化教学,通过具体的影视项目不断实现高校教学与影视产业的“无缝对接”,高校能够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大纲,根据影视产业的具体需求及时开设或关闭某些课程,最终解决影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割裂问题。

(三)拓宽影视专业毕业生职业道路

高校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趋向于综合化,所培养的人才往往具备多项职业技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能够帮助影视专业人才在学习阶段充分认知自我,挖掘自身更加适合的影视产业某一工作岗位的优势,一方面能够避免学生毕业择业即失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拓展学生事业,使之开拓出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

三、产需融合视角下影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视角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影视专业已初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如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等,但合作效果并不理想,高校水平、企业水平、合作深度等均存在一定问题,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规划等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影视领域人才供需矛盾的主要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本文对这些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总结归纳。

(二)微观视角

1. 校企合作机制可行性较低

由于缺乏政策性指导以及相关部门、法律法规的约束,多数影视专业相关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时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学校及企业更加注重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完成有关部门派发的合作订单、数量等,对于实际的教学质量漠不关心;二者缺乏同理心,无法顺利构建双方均认可的考核制度、学分制度、合作办法、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奖惩举措等,致使学校师生及企业员工对校企合作这一事业的认可度、重视度、参与度均较低。

2. 校企合作目标不一致

校企合作目标的建立,应植根于影视产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如本文所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影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文案策划岗位,其次才是后期制作、影视前期、经营管理等岗位,而高校所期待的合作育人则多集中在后期制作、影视表演等岗位,二者之间合作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部分企业或院校对校企合作项目的期待也并不在于为影视产业提供更多人才,而多是集中于获取经济效益、完成考核指标等。校企合作目标不一致,无法为二者开展合作育人奠定基础[9]。

3. 任课教师缺乏行业经验

任课教师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企业与学校之间联系的纽带,然而由于我国部分高校师资力量有限,任课教师通常无法具备充分的影视项目实践经验,在当前高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往往匆匆上马的背景下,教师行业经验的匮乏形成的负面影响被急剧扩大,教师本身无法充分吸收企业的项目经验,企业也无法通过教师充分了解高校特征,无法制定与影视产业岗位需求高度对接的项目,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四、产需融合视角下影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岗位需求,加强制度建设

校企合作能够顺利开展必须具有两个前提。一是两者的合作出发点应基于基本的影视产业岗位需求数据调研统计结果,即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开设等应较大程度上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以本文所做的影视产业岗位需求调研结果为例,影视产业岗位需求中占比最高者为文案策划岗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便应重点偏向于开发学生文化创造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项目落地能力;对于需求占比较低的其他岗位,则应按照占比进行合作项目重要性排序。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演员岗位需求重要性无法通过招聘网站统计数据呈现,高校影视专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开展演员方面的校企合作或进行具体的项目规划。二是两者的合作需要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学校和企业应该在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条款约束下,转变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规章制度,对高校(教师、学生)、企业等开展有力的约束,以制度为出发点保障多方权益。尤其针对学生、教师的考核工作,需要在具有持久性、法理性的制度下出台灵活的认定机制和打分机制,充分与教师绩效、学生毕业学分等进行融合,激发教师、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可行性。

(二)立足区域经济,开展协同育人

地方经济、影视产业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是造成当前我国影视产业岗位需求“东强西弱”“南强北弱”分布规律的重要原因。在产需融合视角下,影视专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与当地政府、地方区域经济和影视产业之间的关系呈高度依存关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于地方区域经济水平和影视产业发展特色,与政府开展协同育人。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影视作品、影视服务等形式直接对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或是作为连接企业与高校的纽带,短期内代替高校教师承担加强二者合作的责任,实现政府、高校、影视企业的三方合作。地方经济和影视产业发展水平为影视专业发展提供了不同水平的土壤,对于华东、华南等经济发展水平及影视产业发达地区以及西部不发达地区,政府应采取不同的策略灵活指导,约束校企合作。

(三)依托工作室平台,深化校企合作

工作室是我国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实现项目化教学的重要产物。影视专业院校的工作室平台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空间上打破了传统教学场景的桎梏,职场、车间等均可以作为影视专业开展教学的场景。对于影视这一对实践经历极其看重的行业而言,工作室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还能够最大程度规避高校教师师资力量匮乏以及教师实践经验匮乏的这一问题,通过工作室项目化学习,直接从企业视角获取必备的行业经验和行业技能。在求学阶段使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避免出现就业择业即失业或选择无法令学生满意的岗位这一问题。

五、结束语

影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并不鲜见,但多数影视专业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成果却差强人意,合作匆匆上马、浮于表面、目标不统一等问题屡见不鲜。归结其原因,几乎均与校企合作缺乏实际的产需调研或不基于地方特色的产需调研结果有关。因此,文章尝试基于影视产业岗位需求、毕业生就业满意程度以及影视产业管理人员或相关从业者对人才的需求为最主要抓手,对产需融合视角影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进行归纳,并给予了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电影票房.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EB/OL].(2021-1-11)[2021-2-26].http://58921.com/alltime.

[2]罗慧,李梓佳.基于“知识共享”理论的数字影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6(24):134-135.

[3]魏志明,夏立平.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新型产业学院的理解维度[J].高教学刊,2020(29):189-191+196.

[4]茍劲松,谭书晴.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的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3):74-76+79.

[5]贾倩.西北地区高校影视类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探究[J].传媒论坛,2020,3(17):5-7.

[6]谭俊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服务平台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1(4):188-192.

[7]宋在军,胡红梅.产教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传媒,2021(1):82-84.

[8]罗幸.地方艺术院校如何做好“部校共建、产教融合”——以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传媒人才培养为例[J].传媒,2021(22):81-83.

[9]刘慧,汤海滨.高职院校影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48-50.

猜你喜欢
调研分析校企合作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调研分析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2012—2014届药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分析
2014赛季与2015赛季广州富力队中超联赛调研分析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大数据时代下“被直播”问题现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