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可
自20世纪末到今天,电影通识教育的确发挥了审美育人、文化普及的重要功能。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化迅猛发展,电影功能和产业的急剧革新,对照当下的电影通识教育整体是滞后的,未能真正发挥出电影作为一门跨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所能发挥的多种潜能。同时,在依旧无法舍弃“唯专业论”的当下,通识教育的推广仍然面临着种种困局,遑论作为分支的电影通识教育。这些困难往往来自校方的不重视、师生对于通识教育的不认同、因就业环境导致的通识与专业之间的冲突,等等。从而,造成电影通识教育在执行层面有诸多不足,电影通识课往往不成体系,流于形式,成为学生口中的看片课、消遣课,教师也因此得不到正向反馈,课程内容、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及时更新。
重庆移通学院是以新工科为主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但历来重视电影教育对于学生审美鉴赏力、人文思辨力、写作表达力和跨学科思维的塑造与培养。十余年来,依托通识教育与完满教育,课程建设与社团文化,摸索出一套契合办学理念的电影通识教育体系,并于2020年成立了电影评论中心。本文以重庆移通学院为例,探讨电影通识教育在以新工科为主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以期对中国大学电影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一种参考。
图1. “影耀移通”电影周“First主动放映”
电影与时俱进的多元属性让它成为实践通识教育的最佳载体之一。电影的艺术属性有助于提升艺术鉴赏力、审美素养;电影的文化属性承载着启蒙功能,提升人文素养,不同国别、历史时期的各类经典影片,可以启迪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思考问题;电影的商业属性引领学生从产品和产业的角度认识和探讨电影;电影的科技属性可以激发人与科技关联的种种话题;电影的媒介属性则让被影像包裹的当代大学生,能够更直观去思考多媒体时代人类生存境遇等问题。由此可见,电影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教育体系的合理定位、电影课程的优化设置,能够有效地达成上述通识核心素养的培育。
显然,电影通识教育育人目标的重点不在于培养影视创作人才和理论人才,属于第三类“影视教育”。但是,有鉴于当下及未来短视频的迅猛崛起与传播,影像文化的全面覆盖,电影通识教育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应仅仅包括提升视听鉴赏水平,通过电影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应培养运用影像媒介进行表达的技能,该技能有一类是基于鉴赏而进行评论分析的文字表达能力,有一类则是直接以影像进行内容创作的能力。
此外,从电影产业来看,这个长长的产业链条上,在前端的影视创作专业人才和末端的受众群体之间,项目开发、管理、宣传、发行、交易、放映等诸多环节需要大量懂电影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电影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进行跨学科补充,培养电影产业复合型人才,也是对行业有益的一种人才侧供给方式。
通识教育如何做,往往与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息息相关,宏观的目标决策决定了通识教育的具体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新工科”建设正是在强国崛起的背景下,面对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新经济发展、全新战略竞争,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大变革中,重庆移通学院作为以新工科为主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20余年发展探索,将办学定位于“信息产业商学院”,培养“信息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为了匹配精准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重庆移通学院自2012年开始践行通识教育,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立足本校特点,摸索并确立了通识教育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文明智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关键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与表达、跨学科认知能力;核心素养——公民意识、全球视野、领导力。它旨在通过通识教育培养经营管理人才所需的跨学科能力、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
依循上述的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重庆移通电影通识教育体系对于学生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通过世界优秀电影作品鉴赏,提升人文艺术素养,塑造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公民意识;第二,通过课堂内外的赏析、阅读和写作,训练口头表达与写作技能;第三,把电影作为不同学科的联结,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多元化视角;第四,以电影为主题开展各类活动,锻炼组织领导和实践能力。
移通学院立足自身办学目标,确立了完满教育、通识教育、商科教育、专业教育“四位一体”及生活在书院、专业在学院的“双院制”的培养模式。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决定了理想化的电影通识教育体系,应从通识教育出发,有机融合联动完满教育、商科教育、专业教育。电影通识教育不仅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活动中,也要融入“完满教育”体系的学生活动中,并借助名师课堂、名人讲座等平台,获得更多元化、更学科前沿的资源补充。课堂内的知识传授与课堂外的活动开展,相互呼应,依托电影的综合本质,让电影教育融入教室、校园、书院等不同的空间维度,形成学思践行的良性循环。
总结重庆移通电影通识教育体系探索之路,可以看到它是如何依循办学目标与培养模式开花结果的。重庆移通电影教育的萌芽始于2009年电影协会社团的成立;2012年远景学院落成,开始践行通识教育;2014年,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开设,其中,电影通识课程在人文艺术版块中占有较大比重;2017年,学校开始承办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影评大赛,赛事平台和成果推动了电影通识教育体系的成熟与完善。由此可见,移通电影通识教育体系的主体包括课程建设、社团建设与赛事平台打造,注重资源联动、全过程育人。
1.以写作表达为培养目标的电影通识课程设置
图2.著名影评人进课堂
目前,移通电影通识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从小说到电影》,选修课《经典电影赏析》《亚洲电影鉴赏》《世界电影赏析》《电影鉴赏与创作表达》,任选课《电影鉴赏与评论写作》。从课程设置来看,必修课《从小说到电影》的定位突出通识教育对于人文艺术修养、跨学科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表达力的核心诉求,通过小说、电影两种叙事形态,以跨媒介叙事作为切入点,对比阅读、赏析经典文本。不同主题的选修课和任选课结合任课教师的研究擅长开设,《经典电影赏析》通过世界经典优秀作品,培养学生影片精读与鉴赏能力,以及开放包容的文化观点和全球视野;《亚洲电影鉴赏》以区域性电影对比引入,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文化视点和议题;《世界电影赏析》进行双语授课,注重跨文化交流;《电影鉴赏与创作表达》结合影像创作表达方式与影片分析评介,训练学生以短视频进行影评创作;《电影鉴赏与评论写作》以影评写作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方面,移通电影通识课注重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占比为60%或70%。以《经典电影赏析》(48课时)为例,平时成绩占70%,其中考勤占5%,课程任务包括:
①短评写作:16周课程,每周观影一部,撰写200字左右微影评,至少16篇,发布在社交媒体。占总成绩15%。
②影评写作:按写作步骤完成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影评。写作步骤包括拉片笔记、查阅资料文献、完成写作、互评批阅、修改订正。占总成绩20%。
③荐片:提前准备讲稿和PPT,在课堂上在5-10分钟内进行佳片推荐,需脱稿陈述。占总成绩10%。
④分组讨论及陈述:观摩三部影片,根据老师所设问题,课后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小组讨论、PPT制作,在课堂中进行影片的解读和问题的陈述。该部分取3次课堂陈述平均成绩,占总成绩20%。
此外,电影通识课程都有2学时课程实践要求,学生可以通过灵活参与社团活动、名师讲座、实践项目等,提交实践报告。
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实施,可以看出,移通电影通识课程不是仅停留于欣赏层面,而是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不同话题的相辅相成,以及教学过程中大量课后阅读、观影,课堂讨论、陈述,作业、作品完成、实践活动参与,最终落实以写作、表达为成效的课程体系。
2.承载多样化能力塑造的社团活动与书院培养
在现有学分体系中,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公共课程抢时间,是通识教育一直以来面临的困局之一。电影通识课程的学时终究是有限的,因此,课堂外各类活动的组织开展,多样化教育空间的开拓,是丰富电影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移通电影协会自2009年成立,以“挖掘优秀影评,建设校园电影文化”为主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观影素质和影视鉴赏能力。电影协会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自主管理和组织活动。历年来,电影协会立足校园、覆盖地方、服务社会,组织开展的重点社团活动包括:执行承办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组织校园影评大赛,为同学们打造一个以“影”会友,以“文”交流的平台;每学期举办一期校园电影周,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开展诸如影视沙龙、电影讲座、主创交流、学生作品展映、电影海报展、First主动放映等电影系列活动;组织会员参与月度院线观影和周末书院观影,撰写相关影评;组织“电影进社区”,带着优秀电影作品走进敬老院、周边小区、社区街道,或邀请幼儿园小朋友走进大学看电影,用电影服务社区;制作电子影评杂志,搭建电影评论交流平台,刊载学生优秀影评成果,等等。此外,社团发挥着“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作用,带领社员走出校园参加电影节、导演映后交流,以及开展与其他高校电影社团的联谊活动等。
活动的组织开展也相应开拓了不同的教育空间。立足“双院制”培养模式,移通电影通识教育充分运用书院空间,教师通过“观影分享会”“阅读分享会”“电影讲座”“电影工作坊”等形式,将“隐性课堂”带入书院,让通识美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与了解,更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改变。同时,邀请名师名家、电影主创走进书院与学生面对面近地距离交流,这对于培养学生感受文化、艺术、学术的魅力,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课外活动的组织开展,不仅弥补了课时的不足,为校园电影文化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了领导力、组织力、宣传力、沟通表达力等全方位的培养。师生间在课外的紧密互动,也丰富了育人手段,让电影教育能够遍及校内外,深入日常生活。
3.促进教学相长的大学生影评大赛平台打造
重庆移通学院自电影协会成立起开始举办影评大赛,十余年来,从立足区域的校园影评大赛,到承办市级影评大赛,再晋升至面向全国高校征稿,赛事的持续举办和不断升级,对电影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的丰富与完善给予了指引式的力量。
全国影评大赛由重庆移通学院与重庆市电影家协会、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主办,每届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影评人担任评审,不仅确保了大赛的专业高度,为全国热爱电影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提供更包容、更多元化的赛事平台和参与机会,同时,让学生在校园有机会与专家学者、电影人近距离对话交流、碰撞智识,提升了本校电影通识教育的内涵品质。
对赛事的重视,也助推和检验了电影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教学实践、育人手段和课程改革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和更高的目标。围绕赛事,逐渐摸索出由专业指导、文化建设、活动历练、写作培训到大赛平台搭建的环环相扣的培养路径,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多渠道育人,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思辨能力、写作交流能力,还激发学生的个性,发挥特长,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成为具有跨学科思维,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影评大赛逐年收获显著的成果,也让本校学生在高水准的赛事中不断提升视野和写作水平。目前,大赛获奖作品集已出版两本,历年获奖影评获得刊物发表机会,本校学子走出校园,在北京大学生影评大赛、广州大学生电影节影评大赛等全国其他大赛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王桂青老师在《比较视域下的中美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及思考》一文中,以美国太平洋大学为例,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与教材使用、考核机制和理念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美国高校电影通识教育的开展。综合笔者曾赴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考察经验,以及本校学生参加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短期访学的学习反馈,可以发现中外差异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理念和认知的不同。在美国高校,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修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养。电影作为一门学科、一门语言是有门槛需要学习的。另外,美国的教学都有十分严格、完备的教学大纲指导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习;除了课外集体观摩电影,还布置大量阅读材料,以便于课堂开展讨论;注重平时成绩的过程管理;课程目标及成效非常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往往阶段性写作贯穿一学期的课程。
相较于国外各具特色、目标明确、体系成熟的电影通识教育,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国内高校作为通识教育的影视教育依然面临普遍的困境。综合诸多的教学研究可以发现,这一系列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于通识课价值理解不足,对电影学科认知有偏差,导致学习态度不积极,对电影通识课有着娱乐和消遣的预期,与教师的教学目标产生分歧;学分与学时的局限,使得课程很难成体系,无法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拓展;影视课程师资力量的不平衡,因人设课不成体系,或开课质量普遍不高;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具体的培养目标,难以达成培养成效等。面对影像认知、影像表达成为必备技能的大趋势,我国电影通识教育任重道远,借鉴优秀经验进行深化与改革,是影视教育者们理应践行的现状与未来。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中国电影产业的进步,电影通识教育的价值已经在国内广大高校被认可,并已建设起琳琅满目的电影通识课程,对大学人文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电影产业优质观众及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纵观现有电影通识教育建设,总体特点依然是零星式、点缀式的,鲜有规模成熟的完整体系。
移通电影通识教育体系还只是初创,面临的困境也具有普遍性,诸如通识教育诉求与学生电影基础知识体系缺乏之间的矛盾,课程体系的单一化与难以开设进阶课程的现状,教材的非系统化与国内相关教材的缺乏,以及电影通识师资力量的不足,等等。
人文为内涵,实践为导向,是移通电影通识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如何朝着这个目标完善成熟,如何建设各具特色的电影通识教育体系,也亟待全国电影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探讨与努力。
【注释】
①周传基.“大学电影”的基本观点[J].当代电影,1986.
②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
③杨福家,包信和等.通识圆桌:“未来人才如何培养”[A].甘阳,孙向晨主编.通识教育评论[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3.
④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EB/OL]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sjtjr/d10j/70cj/201909/t20190906_1696316.html.
⑤钟大丰.多义的影视教育理念及实践趋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1).
⑥同5,163.
⑦王桂青.比较视域下的中美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及思考[J].齐鲁艺苑,2016(1).
⑧鲍枫.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美国哈佛大学的电影教育理念与实践[J].传媒,2021(5).
⑨同8,84.
⑩同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