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侠
有意思的是,同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电影也是以大片模式带动产业升级、提振市场消费。在市场发展后,商业电影一家独大,同样带来生态恶化、消费性极端化等弊端。然而,以相同思路发展起来的中国大片在俄罗斯的票房却差强人意。我们认为,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两国正积极建设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必将大力推动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入交流。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已成为俄罗斯电影最大的海外市场。从2013年开始,每年举办的俄罗斯中国电影节已在普通市民中产生影响,中国电影势必越来越受到关注。从长远看,中俄电影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当下中国电影无论就思想内涵、集体记忆、消费类型还是美学形式,都存在着与俄罗斯市场内在相接的可能。中国电影走出去,关键还在于破除唯国内票房的观念。电影并不仅仅是票房,还在于文本携带的思想观念,以及带来国民之间休戚相关的情感交流与心灵理解。如此,中国电影需要除去自我限制的民族立场与文化心态,在共同关心的主题方面迈出第一步。
图1.电影《维京:王者之战》(Viking,2016)剧照
在我看来,主流院线这种截然两分的情况正显示出俄罗斯电影消费的特殊之处。好莱坞电影就是“去政治化”的娱乐消费,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精神需求。它无关于俄罗斯当下的现实社会与生活体验。市场选择的标准在于电影本身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娱乐价值。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封闭而孤立的游戏“飞地”,故事只是一种虚构的娱乐而已。它带来暂时的轻松、快乐,却不能作用于俄罗斯的历史传统与现实人生。细究起来除去故事情节、视觉效果等外在性的模仿,俄罗斯电影在意识形态方面,与好莱坞电影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电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它更注重集体主义与权威主义。俄罗斯电影很少像美国大片超越甚至违背集体意志之上的个人主义。正如《太空救援》《斯大林格勒》《T34》等大片所证实的那样,英雄始终是集体主义的英雄。即便是讲述兵器设计天才的《卡拉什尼科夫》,人物绝非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而是在一个同事支持、鼓励与上司推荐、赏识的集体环境展现才华,个人成功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团结的集体,由此激发了远比个人主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不仅如此,影片突出个体与上级的平等关系,即便是面对将军、元帅,下属都是直接要求发言,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下属的保留意见,上级大多也表现出尊重之意。凸显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关系,以此维护国家形象的权威性,成为俄罗斯电影的重要特征。
出于表达这种特殊的思想观念,俄罗斯电影在美学形式方面有了崭新的发展。首先表现出“轻人、重事”的传统美学观,即注重讲述事件,而不是突出人物的复杂性。这种倾向甚至达到不顾逻辑的程度。《维京:王者之战》把时段拉长,就是为了讲述弗拉基米尔如何复仇、夺取王位、引入东正教的传奇人生,复杂曲折的事件、精彩的打斗动作成为全片的亮点。《莫斯科陷落》完全是为了激化人物矛盾、事件冲突,在茱莉亚、男友与外星人之间虚构三角恋,人物性格并不连贯,甚至缺乏合理发展。其次,存在“轻个人、重集体”的审美倾向。我们不妨以战争片为例,如《猎杀T34》《潘菲洛夫28勇士》《8月8日》等,我们很难看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世界或者家庭生活,甚至连战斗英雄的名字都记不住。在敌我划分、明确任务后,很快就直接呈现残酷的战争场面。如改编自真实题材的《潘菲洛夫28勇士》严格按照战前准备、战争过程(两次进攻与防御)、战争结束三个阶段展开叙述。影片没有从人物的角度在28勇士中塑造不同性格特征的典型形象。主人公不是某个具体人物,而是一个行动、观念高度一致的集体。再次,形成了“轻情感、重意志”的人物特征。在俄罗斯电影的具体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情感,而是意志力。比较典型的例子是《8月8日》。在战争的前线,母亲与特种部队一起,在炮火中历经艰险寻找儿子,造成一种奇幻又残酷的特殊效果。平民母亲却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儿子”的信念,居然能够穿梭于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军队之间,最终救出自己的儿子。
图2.电影《太空救援》(Salyut-7,2017)剧照
我们认为,电影毕竟属于叙事艺术,文本意识形态只能以感性的方式,通过日常生活与情感方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个体。好莱坞电影在现代文化总体背景下,寻找到了普适的人性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话语权,影响深广;韩国电影借助传统家庭的伦理,在父子、母子、兄弟的血缘亲情中获得了意识形态表达的优势;日本电影多从悲苦的情感、艰难的物质困境、巨大的生存压力来修饰影片中的民族主义;中国电影则在家仇国恨的情结中阐释民族主义等,其实都是尽可能地掩饰民族主义本能的排外情绪,通过艺术手段的集中与提升,使之越出民族国家的藩篱。与之不同,俄罗斯电影并不借助其他价值观念的修饰,而是通过树立无可争议的对手(如德国法西斯主义、胁持平民的恐怖分子等人类共同的敌人),在特殊的二战题材中凸显集体意志,毫不掩饰自身的民族主义立场。从积极方面来说,这使得俄罗斯电影开发出丰富的“二战”类型,充分发挥在“二战”中积累起来军事、政治、意识形态的优势;但从负面的角度说,一旦越出了这一种题材,俄罗斯民族主义就很难奏效。如民族史诗、民间传说、宗教故事等传统文化类型,画面只有视觉奇观,单纯的视觉效果其实很难支撑起剧情片的消费亮点,也很难对海外市场产生足够的影响。如此,民族主义的自豪感与身份意识也就无从谈起。
当下中国电影很难在俄罗斯市场中占据较大的份额,这与国内电影产业唯票房论的思路有关。由于俄罗斯现有的市场规模偏小,而且缺乏中国电影的观众基础,市场开拓颇为艰难。我们除去诸多客观因素,单就文本来说,就是因为自身的美学特征与俄罗斯市场消费趣味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中国电影拓展海外市场必须解决的本体性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电影首先都是专注国内市场、面向国内观众,必然讲述基于自身历史传统、集体记忆、社会现象的故事。但是,仅仅依靠反映社会现象,满足特殊的主观愿景,就是局限在了故事提供的日常经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上所述,电影艺术虽然开始于特定的题材、内容,但在叙述过程中,通过人物心灵世界的开掘,用情感渲染、理性思辨及其美学形式,超越特殊题材的局限。从这一点说,中国电影在俄罗斯市场的遇冷,反向透露出自身的艺术性不足,未能实现观众数量的最大化。
如上所述,俄罗斯对中国电影的兴趣不断上升,源自于中俄友好关系的巩固,以及两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中俄电影已经难能可贵地展开了有序且深入的交流活动,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莫斯科中国电影节等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在俄罗斯的知名度。如《流浪地球》《影》《芳华》等每年最新的中国电影能够与俄罗斯普通观众见面。可以说,这种友好的政治关系、已成机制的交流活动以及国民情感,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电影在俄罗斯市场的远景。
图3.电影《十二生肖》剧照
面对俄罗斯电影消费趣味相对简单的市场,当下中国电影需要寻找类型的突破口。在我看来,战争片应是最佳选择。无须讳言,战争片在任何国家电影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展示国家形象、激发民族意识、凝聚国家精神的特殊类型。俄罗斯观众对战争片存在明显的消费趣味,而且,这一类型在国内语境中正受到资本的重点关注。近年涌现出来的热点,如《战狼2》《红海行动》《八佰》《金刚川》《长津湖》等,均是斩获国内市场的票房大片。我们发现,以上影片从叙事到画面,都已得到重大改进。就叙事而言,坐实在微观层面的人物集体,尝试使用多种叙事策略展开一个错落有致的事件过程。如《战狼2》的情节点与场景转换,彰显多种战争的暴力刺激;《红海行动》在现代战争的理念中,展示高科技、集体配合、个人的英雄行动,以及替换人质、解救人质等悬念性强的情节。《金刚川》则采取非线性叙事,完全突破了战争片的传统叙事模式。不仅如此,在投资规模、影视技术的双重支持下,近年来战争片已经解决了视觉效果这一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无论是战争元素的多样性,囊括动作、枪战、高科技武器等元素,还是刻画炮火纷飞的战场,营造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效果,在近来的中国战争片中都已解决。
值得重视的是,这种暴露个体价值与民族国家矛盾冲突的情况,在当下中国电影中普遍存在。如《集结号》中谷子地为死去的战友讨回了烈士应有的荣誉与生命价值;《南京!南京!》以南京沦陷、中国平民死亡、愚民屈服为背景,虚构了一个日军军官角川的人性觉醒与忏悔;《金陵十三钗》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展开一场属于两个人的浪漫的跨国恋爱等。我们认为,这种看似“深刻思想”、追求真实人性的辩证式表达,带来价值观的紊乱,根源于中国电影在产业化中模仿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传统。如上所述,好莱坞电影内嵌的“成长神话”,即是生成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主体意识。这种拓张、征服他者的主体性,只有在正反合的辩证中完成。在两元对立的语境中,个体在自我否定中分裂,吸纳了原本与自身不同的元素,进而变成更为强大的主体。无须讳言,西方近现代以来,这种具有感观、认知、反思能力的主体精神,就是西方国家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好莱坞电影将之推广到全球、深入人心,塑造了伟大的美国形象。但是,当中国电影在不同的意识形态背景下,也采取这种立足个体的自我否定、双重危机的辩证叙事时,必然发生文本内在的个人价值与语境要求的国家意志、集体主义的悖逆。从这个角度说,俄罗斯电影及其对中国电影的市场接受,给当下中国电影带来很大的启示。我们不应奉这种辩证的人性叙事为圭臬,它只是电影叙事模式之一。辩证并不代表艺术性,与思想是否深刻、人性是否真实更没有必然的关联。中国电影在表达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时,如仁义、忠诚、孝悌等,由于它本身就没有处在现代性语境,并不一定要纳入与个体自由的价值话语的思辨中。在文本内部按照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与文化观念来阐释传统中国人的情感、心理、思想,显然更富有说服力,从而避免故事语境与接受语境的矛盾。如陈凯歌在《赵氏孤儿》中始终难以阐释程婴弃子救主的心理,就是因为他用个人主义、生命价值的西方文化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当我们在现代语境使用辩证性叙事时,需要调整国家意志、集体主义与个人价值话语的正反合关系。质言之,当下中国电影不是基于个人话语,而是从集体意志出发,融入个体价值,最后回到集体意志上来。这一点在俄罗斯电影“轻个人、重集体”的特征中表现得非常充分。所谓“轻个人”,当然不是反个人、反人性,而是在民族国家的背景中观照个体价值、展现个人才华;“重集体”也不是强调集体强权、专制,而是在和谐的集体背景给个体提供成长的土壤。上文提及的《卡拉什尼科夫》《猎杀T34》《绝杀慕尼黑》《太空救援》等俄罗斯电影在这方面已然做出了一定的突破。
当下中国电影在俄罗斯市场处于困境,存在市场开发、规模偏小、观众基础薄弱等诸多原因。但从长远来看,由于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必将大力推动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入交流。目前,中俄电影在双方的电影节活动中,已逐渐深入普通的国民群体,正在培育潜在的市场观众。而且,当下中国电影无论就思想内涵、消费类型还是美学形式,都存在着与俄罗斯电影消费契合的可能。然而,在电影已成为文化商品的情况下,看电影就是个人娱乐的消费活动。这种“可能”要变成“现实”,只能依赖电影的叙事质量,主动降低文化折扣。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改善“情节简单”的弊端。设置情节的关键不是段落、事件、人物关系的繁复,而是事件、人物内在的戏剧性、冲突性。其次,解决文本内部价值观念的紊乱。中国电影在产业化中模仿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传统,文本内在的个人价值与语境要求的国家意志、集体主义发生悖逆。需要明确,中国电影在表达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时,如仁义、忠诚、孝悌等,应按照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与文化观念来阐释传统中国人的情感、心理、思想;当我们在现代语境进行辩证叙事时,则是需要调整国家意志、集体主义与个人价值话语的正反合关系。
【注释】
①邵奇.俄罗斯电影产业发展现状[J].当代电影,2016(2).
②参见支菲娜,张琴.俄罗斯电影产业发展管窥[N].中国电影报,2013.12.12.(34).
③俄罗斯电影观影人次的数据来源于https://tieba.baidu.com/p/5883266233?pv=1.
④[俄]安德烈·阿尔汉格尔斯基.苏联与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国家定制[J].世界电影,2015(4).
⑤[俄]德米特里·卡拉瓦耶夫.当代俄罗斯电影的艺术传统和发展趋势[J].世界文化,2018(2).
⑥具体可参见徐凤林.俄罗斯思想及其现代境遇[J].浙江学刊,1997(4).
⑦参见长城虽票房登顶,中国电影入俄路也有喜有忧[EB/OL].http://www.dragonnewsru.com/home/headlines_home/20170221/48546.html.
⑧俄罗斯人钟爱中国电影[EB/OL].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45_82145.html.2013.9.17.
⑨中国电影在俄罗斯的现状[EB/OL].https://tieba.baidu.com/p/2591513924?red_tag=1045009893.
⑩同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