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1-11-16 07:17蔡彩缎邱彩缎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9期
关键词:家庭式肺性阻塞性

蔡彩缎 周 萍 邱彩缎

(厦门市第三医院,福建 厦门 361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呼吸受阻疾病类型,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对其治疗和护理不当会诱发肺心病、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及电解质失衡等不良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近年来,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逐年增加,病因主要是空气质量问题和不良生活方式。随着该病的反复发作,患者可能出现急性加重情况,使得自身肺功能降低,经常出现呼吸困难与喘息症状,临床需对此提高重视度,采取优质护理方案进行干预。本研究旨在研究家庭式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对照分析法开展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8∶16;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1.25±1.47)岁;平均病程(10.26±2.75)年。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0∶14;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1.14±1.52)岁;平均病程(10.47±2.4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比较。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研究,签署知情书;符合医学伦理要求;病历资料完整可靠[2]。排除标准: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合并肾、肝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合并多发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者;艾滋病者;精神障碍或其他临床护理配合度较低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对患者身体、心理进行护理,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关注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观察组实施家庭式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护理方案如下:①定期随访。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定期随访调查,做好相关数据记录工作,为后期护理方案调整提供支持。以电话、上门随访的方式对患者肺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了解,并对家庭式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针对急性加重患者,开展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指导,如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帮助患者优选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布地奈德、沙美特罗。②心理疏导。在家庭式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开展必要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焦虑、紧张和压抑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在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后,对其进行了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病友交流会及强化沟通德国方式,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③饮食护理。营养不良会造成呼吸肌功能降低,不利于自身免疫力和肺功能指标的改善。为全面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家庭式护理关注患者科学饮食,指导患者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量,并对患者不良饮食习惯进行干预,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④吸氧支持。为患者提供家庭式氧疗护理方案,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培训氧疗的使用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患者氧疗效果,对呼吸困难症状进行有效干预。吸氧支持疗法能够提高患者血液氧合度,预防肺性脑病,对巩固康复治疗效果产生深远影响。⑤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用鼻子吸气,腹肌紧张收缩,呼气时缩唇并缓慢均匀呼气,此时腹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感受胸腔和腹部的起伏变化。在呼吸训练过程中可指导患者做呼吸操,使患者保持直立呼吸、缩唇呼吸及收腹呼吸,通过呼吸训练调节肺功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显效为慢性咳嗽、气短和呼吸困难临床症状消失,疾病治愈;有效为咳嗽、气短和呼吸困难症状减轻,疾病改善;无效为上述指标均未发生改善,或有加重趋势。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心病、肺性脑病及电解质紊乱等。评估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情况,使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t.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进行评估。SGRQ计分方法为加权平均数,在具体计分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和统计分析,并得出不同权重,权重越高则表示其对生活影响越严重,分值0~100分,评分越高患者呼吸功能越差[3]。检测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呼气峰值流速(PEF)。FEV1正常值男性为(3 179±117)mL、女性(2 314±48)mL,FEV1/FVC的百分比超过80%;PEF肺功能轻度损害为70~51 mL/min,中度损害为50~31 mL/min,重度损害低于30 mL/min[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32/34),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25/32)](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7%(4/34),明显低于对照组[32.35%(11/34)](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SGRQ评分比较 观察组SGRQ评分为(42.14±2.28)分,对照组SGRQ评分为(50.39±3.1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71,P=0.001)。

2.4 两组FEV1/FVC和PEF比较 观察组FEV1/FVC及PEF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FEV1/FVC和PEF比较()

表3 两组FEV1/FVC和PEF比较()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为肺心病、肺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缺氧明显后,会引起肺部血管收缩,使肺动脉压力和心脏负担增加,由此引发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低氧后,会引起肝脏、肾脏功能不全,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继而出现肺性脑病。为避免患者肾脏、肝脏基础疾病对研究效果造成的影响,本研究排除了肾脏与肝脏疾病者[5]。此外,严重慢性非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症状,表现为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症状,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使用优质护理方案,如家庭式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6]。家庭式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定期随访、心理疏导、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吸氧支持和呼吸训练,通过综合护理干预,为患者疾病院外治疗提供了保障。家庭护理干预方法是目前应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有效护理方法,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7]。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EV1/FVC及PEF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充分表明家庭式护理方案能够改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氧疗支持,患者肺部功能改善较为明显,呼吸困难状况、临床症状均获得改善[8-10]。

综上所述,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家庭式护理措施干预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可巩固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家庭式肺性阻塞性
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关注肺性脑病
城市小学生课后托管教育的建议
“一校两区”格局下的大学生“家庭式”管理机制探究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妇科护理中家庭式沟通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及护理
全面护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8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