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实时CT监测下软通道穿刺清除脑内血肿的临床效果

2021-11-16 07:16朱道平李奕秋沈冠豪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9期
关键词:致残率致死率开颅

朱道平 卢 智 李奕秋 沈冠豪

(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 英德 513000)

脑内血肿多继发于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出血等,患者的临床症状多比较严重,致残率、致死率都比较高,因此寻找有效方法降低其致残率、致死率意义重大。随着近年来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此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有研究表明,对患者实施软通道穿刺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清除其脑内血肿,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可显著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本研究在术中实时CT监测下完成软通道穿刺血肿清除术,现在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脑溢血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按照手术方案的差异进行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18例为男性,12例为女性;年龄在49~73岁,平均年龄(58.65±2.18)岁;病程2~28 h,平均为(7.56±2.15)h;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为7~14分,平均为(12.16±1.13)分。观察组中17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年龄在5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9.54±2.16)岁;病程1~29 h,平均为(7.68±2.24)h;GCS评分为6~13分,平均为(11.25±1.16)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患者取侧卧位,头偏向健侧,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于全身麻醉状态下明确血肿部位。围绕血肿部位做倒“U”型皮瓣切口,充分显露颅骨。采用电钻钻孔,控制骨窗大小在8 cm左右。脑穿刺针进入血肿部位后对部分血肿组织进行抽吸,注意避开血管部位,当血肿量降低后辅以冷光源、显微镜,用双极电凝将脑皮质切开,抽出血肿并探查出血点,并用双极电凝对出血位置进行止血。最后以生理盐水对血肿腔进行冲洗,并常规留置引流管,缝合。观察组行软通道穿刺血肿清除术。依靠头颅CT引导定位计算数据,明确血肿最大皮层面中心部位为靶点,采用标尺定位法明确其穿刺点、穿刺深度,注意避开血管以及功能区,行局部浸润麻醉后,用T型颅锥颅骨穿孔,穿刺探针刺穿硬膜并扩口,在CT引导下以硅胶引流管插入血肿中心,用5 mL注射器抽吸,并在头皮上固定引流管,与三通、引流袋连接。术中采用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对血肿腔进行反复冲洗,注意动作轻柔,直至冲洗液变为淡红色,确保止血彻底。一般抽吸血肿量的1/2~2/3即可解除占位效应,达到降低颅内压的效果。如血肿不易吸出,可于术后注入尿激酶以溶解血肿,达到引流的目的。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将生理盐水2~5 mL与尿激酶5万单位相溶,注入引流装置,从而达到对残余血肿进行引流的作用。术后需对患者意识、头颅CT检查结果、引流液性状等进行判断,如血肿消失即可将引流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术前、术后1 d、术后3 d的血肿量。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评分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2]。③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评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强[3]。④疗效评估:以NIHSS评分减分率为评价依据。显效为治疗后评分下降>75%;有效为治疗后评分下降45%~74%;无效为治疗后评分下降<45%[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术后血肿量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的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3 d的血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术后血肿量对比(mL,)

表1 两组术前、术后血肿量对比(mL,)

2.2 两组NIHSS、ADL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NIHSS、ADL评分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ADL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NIHSS、ADL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当前全球都在开展有关脑血管病研究防治的临床研究,但其致残率、致死率始终居高不下,必须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普遍认为,脑出血后脑组织血肿的出现是加剧病情的重要原因[2-3]。临床上对于出血量少的患者,建议采用非手术方式治疗,而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则应通过手术治疗,以尽快消除血肿。开颅手术需花费很长时间,且术中出血量较多,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也比较大[4-6]。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CT定向软通道穿刺血肿清除术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通过软通道微创钻孔引流,可很好的达到引流作用,同时还能对周围组织一同引流,积极改善脑循环,促进脑功能的恢复[7-10]。具体而言,临床中脑出血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不仅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而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临床治疗脑出血的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过去多应用开颅手术治疗,虽然具备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创伤较大,并发症多。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微创手术具备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手术前,两组患者血肿量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3 d的血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实施手术前,两组患者的NIHSS、ADL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相比手术前,观察组、对照组术后NIHSS、ADL评分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提示,相比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于CT实时监测下对脑内血肿患者行软通道穿刺血肿清除术的整体效果更为显著。分析原因:术中于CT实时监测下对脑内血肿患者行软通道穿刺血肿清除术能有效明确出血点,缩短手术时间。与此同时,由于脑内血肿患者年龄普遍较大,手术耐受能力较差,通过术中于CT实时监测下对脑内血肿患者行软通道穿刺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且手术对脑组织周围产生的创伤较小,利于术后恢复[11-13]。

综上所述,术中于实时CT监测下软通道穿刺清除患者脑内血肿的效果显著,不仅可有效清除血肿组织,同时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猜你喜欢
致残率致死率开颅
低毒高效空仓烟雾杀虫技术应用探究
台湾致死率升至5.2%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月圆之夜车祸致死率高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